赏识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施爱燕 时间:2010-08-18

摘要:赏识能让学生增强自信心,能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也能让学生充满生命力、富有人情味。本文论述了赏识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赏识教育;自信心;差异;人情味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本关怀的教育思想。
        在课堂中赏识教育的语言有:太好了,你真棒,你能行等;动作有:竖大拇指、鼓掌、拍拍肩膀、一个微笑等。
        笔者就赏识教育对我们的教学有哪些积极作用做了些探讨,现整理如下:
        一、课堂中的赏识教育能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
        语文课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那样有趣,语文课相对是较枯燥的。所以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上起课来特别的累,他要顾及到全班的学生。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学生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的越来越好。不是坏学生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我们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要切实走进学生的心灵,走出教育误区。而赏识教育正是这样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充满人文关怀的一种教育新理念。
        据1995年广州市对四所幼儿园的280名大班幼儿进行自我评价的调查,有40%的幼儿对自己做出“很蠢”,“很差”等消极评价。这表明自卑心理在幼儿心中存在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如果不注意调控,这些儿童将变的孤僻,没有主见,缺乏自信。
        老师的评价对有性格缺陷的学生影响非常大。凡是得到老师肯定的学生,往往更加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而遭到老师否定的学生,则会更加的冷漠,敌对,自卑。这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自信是教师和成人树立的,尤其是当学生取得了成功或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时,要及时予以肯定和强化,使学生感到“我行!”,“我能!”——这种感觉十分重要,这就是自信心。学生有了自信心就必然愿意再接受这类挑战。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无疑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减少自卑的心理。对做了错事或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往往会大声指责说:“你从小不学好,长大了就是进监狱的料”,“天底下还有比你更笨的学生吗?”正是这样的否定性的言语,让学生丧失信心,不再努力。
        其实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涯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是有些教师比较明智。譬如当学生问题答错了,教师说:“你是好孩子,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答案?我相信你行的!”学生考砸了,教师说:“你是个聪明学生,为什么考的这么糟?咱们找找原因就一定会赶上来的。”这样既给学生挽留了面子,又让其自己去发现不足问题。再如当学生兴致冲冲地说:“我考100分了!”,而有的家长说:“某某考了双百分呢”等。我在课堂上会说一句:“你进步了,希望下次考双百分”,这将会对学生的教育产生很好的效应。
        现在的教育很大程度地是在打击自信。班上考第一名的只有一个人,老师更多的是关注拔尖的学生,那些考的不好的学生,总是灰溜溜的,他们被无数次地宣判不行,无数次地被甩到后面,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所以对后进生要正确对待,尽量从正面转化,而不要一味打击,排斥。尽量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发现他们有一定进步时,应及时肯定,给予表扬,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以攻心教育为上。就犹如一株小小的树苗,学生的内因是根,教师的教育培养是外围,也就是浇水,施肥的过程,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小树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教师对学生的一点头、一微笑,特别是后进生,教师有时爱抚的摸一下他的头,或深情地望他一眼,由衷的赞美一下,他都感到这是一种“精神鼓励”。这样的赏识教育绝对会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
        二、课堂中的赏识教育能开掘潜力,各显其才
        每个学生的才能、潜力是有区别的,我们应在课堂上加以开掘,加以赏识。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不尽相同,以至几乎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有的在这方面有突出的天才,有的在那方面有惊人的成就。我们语文老师对他们的要求不能整齐划一,不要看着好的学生语文学的好,就逼着有差异的学生也去学,我们应该懂得去用赏识的语言去触动他,去改变他,给予正确引导,使他的才能、兴趣等个性特点尽可能得到充分,才能不同程度地开掘他们的潜力。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如果教师的教学工作浮在表面,不做深入细致的观察与了解很难会去认识学生的特点。即使他们身上的闪点不断显现,也往往会被偏见的云翳所遮掩;况且有的教师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这既使他们在情感上失去平衡,又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进取心。长此以往,难免“破罐破摔”。“即使很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孩子不可能事事精通,所以不要因为孩子在某方面有不理想的表现而苦恼,应随时随地对他的优点加以赞赏和鼓励,充分发掘其优势潜力。如果我们能用赏识的眼光客观、全面地对待他们,戴着“放大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总会发现他们美丽的潜力和才能的。
        三、课堂中的赏识教育是搭建师生良好关系的桥梁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学校更要和谐,那就要靠师生之间的和谐。下课后教师就走人,那就只能在课堂上来体现和谐了。课堂的和谐不是把内容讲完即可,更重要的是要看与学生怎样交流,要看老师是怎样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关系。当然这就离不开赏识的语言、动作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适当的赞美,可溶成协调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变为成功教育的“点金石”。
        教师要平易近人,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做知心朋友。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心灵的伤口要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灵魂的污垢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荡涤,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荡涤着学生。我们语文教师教学方法要化,要如父爱般庄严,母爱般温柔地去赏识每一位学生,与之同呼吸,共悲欢,让他们和教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行为上互为榜样。
        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满口脏话粗话,那又怎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呢?

        人文主义心家坚信,学习是师生之间和班集体成员之间的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在这种相互影响中,全部参与者均持有各自的经验、智力、情感、价值观、志向和技能,对情境产生影响。如果教师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他便能引导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化学习。
        四、课堂中的赏识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是承认差异,是让所有学生欢乐成长的教育,是让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中,学生是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有自己的情感,自尊,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给予赏识,让他们获取其真正的,让他们拥有幸福,让他们充满生命力!
        语文教学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感,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一有错误就认为“不打不成材”。这是极其粗暴的做法,不是充满人情味的,长此以往只能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失去求上进的生命力。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出,小时候孩子的眼睛总是亮晶晶的,可上学后就慢慢变得暗淡无光,把人世间最大的欢乐、求知异化成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这难道不引起我们教师的深思吗?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得到别人的赏识。父母的目光如果一直盯在缺点的疯枝上,疯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颗粒无收;父母的目光如果一直盯在优点的果枝上,果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必将果实满树。笔者用十几年的生命体验得出一个结论: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每个孩子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气氛。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更谈不上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了。如果做到了,我们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文性还愁不成功吗?还担心学生不喜欢语文吗?
        当代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赏识教育的性。当学生取得成绩或受挫时,教师要会用肯定性言语和鼓励性言语进行赏识,如:“你真棒”,“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体态语进行赏识,如拍拍学生的肩,给学生会心的微笑,送给他一个赞赏的目光。这样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当然,赏识的运用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可滥用。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赏识教育的功效,掌握好赏识的艺术,使它真正成为学生心灵上的阳光。为之,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交际能力定会获得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1]刘畅.赏识:决定孩子命运的教育方法[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
[2]江绍伦.教与育的心理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

Abstract: Appreciative teaching can make students increase confidence, make
students actively answer questions and make students full of vitality and human
interes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appreciative teaching in Chinese
classroom.
Key words: appreciative teaching; confidence; differences; human 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