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安全素质教育渗透到初中物理教学中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苗冬梅 时间:2010-08-18
摘  要:从惯性、摩擦力、流体压强与用电等方面讨论如何将安全素质渗透到初中物理教学中。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安全素质教育
        近年来,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为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学校的各种课程中尤其是物理教学课堂中渗透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技术飞速的时代。它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与物理方面有关的不安全因素呢?它们对人们有哪些危害呢?下面就举几个例子说明。
        1 惯性现象
        1.1事故资料:我国每年因驾驶人超速行驶而导致的事故一直位于各种违法行为的前列。据交通管理部门统计,1995年至2004年10年间,由于超速行驶共造成10.6万人死亡。2007年,因超速引发的事故次数位列第二,而死亡人数和直接财产损失都位于首位:超速行驶引发交通事故33487起,造成11478人死亡、36633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34亿元。据研究,每超过限速5公里交通事故危险性将上升近200%。如本车的实际行驶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公里,就与前车保持多少米以上的车距。例如,本车的行驶速度是80km/h,应保持的安全车距是80m以上。如果气候不好,如雨雪天,路面比较滑,安全车距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延长2~3倍以上。
        1.2物理原理:由于惯性,机动车或者非机动车在刹车时,不能立即停下来,即使是紧急刹车,也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物理原因。
        1.3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第四十二条规定:“机动车上道路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在没有限速标志的路段,应当保持安全车速。”不安全的车速是诱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2 摩擦力
        2.1事故资料:2008年12月1日晚,鸡西、鹤岗等地下起小雨。雨后路面结冰引发了多起交通事故。12月1日下午16时左右,一辆从鹤岗开往伊春的长途客车不慎翻入路基下,21名乘客不同程度受伤。其中一名中年妇女颈椎损伤,正在接受。晚上19时左右,又有7两车在鹤伊路上连环相撞,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车辆毁坏严重。从昨晚六点半开始,鹤伊公路全线封闭,30多量车滞留。鸡西通往佳木斯、哈尔滨、七台河、虎林等地的八条客运线路全部停运。
        2.2物理原理:下雨后温度骤降,使路面结冰,摩擦力减小,汽车在冰冻的路面上行驶,在汽车队路面压力不变的情况下,路面光滑,摩擦系数减小,使得摩擦力减小,行车的危险性加大。如果没有安装防滑链等设备,则不能构成车辆行驶的基本条件。
        2.3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第四十二条规定:“夜间行驶或者在容易发生危险的路段行驶,以及遇有沙尘、冰雹、雨、雪、雾、结冰等气象条件时,应当降低行驶速度。”
        3 惯性现象
        3.1事故资料:八达岭高速上有一个被称为“死亡之谷”的连续弯路,这里经常发生交通事故,曾经令路政和交管部门头痛,令司机不安。但是,据交管部门统计,这里80%的事故都是大货车严重超载。2003年9月8日早晨7至8时,六环路上由于货运车辆超载导致刹车失灵,接连发生5起交通事故,造成10人死亡。1至8月份,北京就发生货车交通死亡事故190起、死亡234人,货车超载运输肇事约占交通事故总数的30%以上,占大货车事故的55%以上。
        3.2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物体具有“静止”或保持匀速运动的特性叫做惯性。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越大。行驶中的汽车,如果超载,它的惯性很大,在行驶的过程中即使刹车,也很难停下来。
        3.3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中第四十八条规定:“机动车载物应当符合核定的载质量,严禁超载。”
        4 惯性现象
        4.1事故资料:2009年5月14晚9点15分,盐湖线与东西大道交叉路口大转盘处发生了惊险的一幕,一辆高速行驶的小轿车撞到了绿化带,腾空5米多高,飞行了近20米后坠入大转盘圆形绿化带的中心。车上驾驶员由于没有系安全带,被甩出车外后当场死亡。不系安全带已经成为酒后驾车、超速行驶、之后的交通事故“第三杀手”。
        4.2物理原理: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突然刹车,由于惯性,人会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如果不系安全带是很危险的事情。安全带的使用就是防止由于惯性,对人造成不必要的伤亡,防止人在交通事故中受伤或在发生事故时减轻受伤程度。据统计,驾乘人员系好安全带,在事故中存活的机会是不系安全带的2倍,还可以将受伤的机会降低50%。
        4.3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第五十一条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摩托车驾驶人及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戴安全头盔。”
        5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5.1事故材料。2007年4月22日零时30分许,一群铁路施工人员在广深线东莞火车站附近的股道旁施工时,一列由深圳开往广州的火车疾驶而过,强大的气流将来不及跑开的工人掀起,致使2人当场死亡,4人受伤。其中1人伤势较重,头部骨折,脑内有血肿,呈昏迷状态。
        据悉,时速200公里的“子弹头”开起来,每秒行驶距离可达56米,从500米外的地方到行人面前只需9秒钟。另外,“子弹头”经过时,掀起的风速极值达20米/秒,相当于7~8级的大风。如此,火车提速,500米的距离转瞬即到,躲都躲不及,还能把人给“吸”进去。
        5.2物理原理:流体的压强是: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当人站在铁路旁时,火车高速驶过,火车两侧的气体流速会比稍远处大得多,压强就小得多,也就是人靠近火车的一侧空气压强比外侧小,气体会由压强大的地方移动到压强小的地方,由于速度差很多,压强也差得多,气体移动就比较快,人在气体移动中就感觉被“吸向”火车。
        全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京哈、京沪等干线,将成为时速200公里线路段,部分区段时速达到250公里。铁路警方提醒,如此高速运行的列车通过时会产生强大空气吸力,行人不能在铁路上坐卧、行走、逗留或随意翻越防护网。否则不仅会危及自身生命,还会给铁路行车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据测算,当列车以时速200公里运行时,每秒行驶距离达60米;列车距行人500米时,只需8秒多就可到达面前。心存侥幸心理,在铁路边上逗留、翻越防护网,认为可以轻易躲避列车,就很可能带来致命危险。
        5.3相关规定:《铁路道口通行规定》中规定:“行人和车辆在铁路道口、人行过道及平过道处,发现或听到有火车开来时,应立即躲避到距铁路钢轨2米以外处,严禁停留在铁路上,严禁抢行越过铁路;车辆和行人通过铁路道口,必须听从道口看守人员和道口安全管理人员的指挥;凡遇到道口栏杆关闭、音响器发出报警、道口信号显示红色灯光或道口看守人员示意火车即将通过时,车辆、行人严禁抢行,必须依次停在停止线以外,没有停止线的,停在距最外股钢轨5米以外,不得影响道口栏杆的关闭,不得撞、钻、爬越道口栏杆。”
        6 安全用电
        6.1事故材料。校园里,火灾是威胁我们安全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学校里火灾比盗窃所造成的损失要高出十几倍。
        1998年1月22日凌晨2时,某医学院十名学生在济南市某实习,因用电炉不慎起火,烧死5人,烧伤5人。至于在同学们的宿舍里所发生的小型火灾,则每年可达数千起之多,烧毁同学们的衣物、图书,烧伤同学们身体的事例,屡见不鲜。
        1989年4月3日,南京某大学学生宿舍317室一位同学,为了试听录音机,在宿舍里一个损坏了的插座裸露出的两个线头上接线,导线很不规则,又从褥子底下穿过,当日下午接线处打火,烧坏褥子,引起火灾,焚毁4位同学床上的被褥、衣物、书籍和一些公物,直接经济损失700余元。1999年4月30日晚,某校女生宿舍统一熄灯后,一女生在床上点蜡烛看书。深夜零点左右,该女生外出方便时,在楼道碰到熟人就闲聊起来。结果,蜡烛引燃床上物品,造成重大火灾。有的男生从楼上向下乱丢烟头,引燃楼下学生在外晾晒的被子时有发生。
        6.2物理原理:(1)以下情况,多数都能造成短路、产生火花或发热起火,有的还会导致燃烧爆炸,甚至引起触电伤亡事故。如小型充电器充电时间过长。电线拖在地上,可能被硬的东西压破或砸伤,损坏绝缘体;在易燃易爆场所乱拉电线,缺乏防火、防爆措施;乱拉电线,工具、材料等工作条件差,装线往往不用可靠的线夹,而用铁钉钉或铁丝绑,结果磨破绝缘,损坏电线;不看电线粗细,任意增加用电设备形成超负荷,使电线发热等等。(2)物质燃烧的原理告诉我们,温度是燃烧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燃着的烟头,体积虽小,但它却仍是一个燃烧着的物体,温度很高。据测定,其表面温度在200~300℃,中心温度高达700~800℃,而一般可燃物质的燃点都在这个温度以下。当烟头的火源与可燃物接触时,很有可能把这些物质加热到它们的燃点而引起燃烧。如果烟头火源遇到易燃气体、液体时,由于易燃气体和易燃液体挥发出的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够形成爆炸性的混合物,遇到一点火星,就会引起燃烧、爆炸。
        6.3相关规定:学校制定的安全事故管理规定和最基本的用电常识。学生学习安全用电、用电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总电源;不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钉子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去直接救人。
        在宿舍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不乱接电源、不乱扔烟头、不躺在床上吸烟、不在蚊帐内点蜡烛看书、不焚烧杂物。(2)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不使用电炉、热的快、电热杯、电饭锅等电热设备。不擅自使用煤炉、煤油炉、液化器灶具、酒精炉等可能引发火灾的器具。(3)如个别同学在实验室顺手带回实验用酒精,藏匿在床铺下,这些易燃液体,燃点低,极易发生火灾,如有滴漏,一个烟头就可引起火或爆炸。(4)要人走灯关。嗅到电线胶皮糊味,要及时报告,采取措施。台灯不要靠近枕头和被褥。(5)用电要申请,新安装的线路设备装好后要经过检验合格,才可通电,临时线路要严格控制,专人负责管理,用后拆除。采用合格的线路、插座等器材和用电设备。线路和设备要由专业电工安装,一定要符合有关安全规定。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为物理来源于生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结合物理教材内容,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创设物理问题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问题中隐含的物理知识,同时加强安全教育的渗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在平日的生活当中尽可能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