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瑞茹 时间:2010-08-18
  【摘 要】高校思想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任务和对象不相适应,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内容,探索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机制,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困境 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重任。由于社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巨大变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主要表现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任务和对象不相适应。本文试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提出一些对策性的思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1.教育理念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不相适应
  面对青年学生理想追求的多元趋势,志向情趣的多向选择,价值观念的多种层次,不改变旧的教育理念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旧有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第一,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像专业课那样以传授基础知识和理论灌输为主要目的,缺乏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精神品质进行交流。第二,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宣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过于突出党性原则,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和教育,人为地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第三,僵化地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创造性不强。当前的教育内容依然固守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内涵上,涵盖面比较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关联度不高,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甚微。
  2.教育内容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不相适应
  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中,纵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不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第一,教学内容脱离学员实际,针对性不强。绝大多数教学内容是对世界、国家、社会等问题的解说。因问题宏大,其解说不可避免具有抽象性。第二,教学内容滞后,版本庞杂。既落后于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又落后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需要。第三,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这些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主要症结。
  3.方法手段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特点不相适应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物化式”。这种教育方式的最基本特征是把学生当作客观物体,消极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忽视他们的人格尊严、情感需要和知识需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二是“满堂灌”。这种教育方式的本质是强制,限制人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只能被动地接受。三是“模式化”。这种教育方式最基本特征是强调教育内容上标准化、模式化。这种空洞和无的放矢的教育,不仅违背了教育的针对性、深入浅出的基本,还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简单说教”、“硬性育人”现象的普遍存在。这三种教育方式都是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背道而驰的。   二、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思想的实效性
  
  教育理念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用现代教育理念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思想和行为,过去我们把学生当工具来打造,当容器来灌输,实施的是“非人”教育。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里进行正确的知识选择和创新,实现自我价值和人格的升华,是当前我们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要的是观念上的除旧布新,使其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具有高度心理差异的在具体环境中生活的实体,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每一名学生成为他自己,教育的责任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所以,我们不能从统一的教育目标出发来评价学生,而是应该尊重并合理地引导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正确分析学生需要的主次性以及差异性,创造条件、运用各种途径满足学生的正当的合理要求。
  2.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内容,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时代感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若真正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就教学内容而言:首先,教学内容要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纯知识课,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切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其次,教学内容必须突出时代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教案要永远“一成不变”,教师必须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不断更新的关系。
  3.探索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着力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是变“物化式”为“人性化”教育。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和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调整或者是创新自己的解释,从而挖掘其的学习潜能。二是变“灌输式”为“对话式”教育。缺乏思想和感情交流的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当前针对“灌输式”教育的弊端,更多地提倡开展“对话式”教育。“对话式”教育强调师生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双方都敞开心扉作真诚的交流。三是变“模式化”为“开放式”教育。青年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思想活跃、眼界开阔,对新观念和新事物接受快,参与、竞争意识强烈,喜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4.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机制,以无形的力量,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奋发有为
  高校要贯彻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必须建立、完善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的服务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一是建立帮困机制。针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资助保障机制和加大对优秀贫困学员的奖励力度。二是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服务机制。要利用好心理咨询中心及心理健康网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那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渡过困惑和迷茫期,坚定人生的信念,走出困境,进而达到培育人、教育人的目的。三是健全学生维权机制。为了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我们要特别关注教学质量、伙食标准、课余文化生活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保证学生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都能答复并妥善解决。
  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目标,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08-06.
  [2]赵明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版),2005,3(3):45-46.
  [3]何会宁,黄科.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几点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