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慧 李孟辉 曾晖 时间:2010-08-18
  【摘 要】本文通过对公共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出现的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公共问题技巧等知识和技能培养,案例选择与编写方面过于粗糙,教师的教学定位不准确,学生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别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积极筛选合适的本土化案例,培训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教师,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参与意识,研究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等对策来提高公共管理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公共管理 案例教学 问题 对策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向学生讲述一个基本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即教学案例),学生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以及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后会从中有所收获的教学过程。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运用着重培养学生的“类行政管理人员思维”能力,即在面临各种压力的困境中,利用不充分的信息做出决策,解决公共问题,并依法行政与管理的能力。与国外相比,我国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起步晚,虽受到了许多高校的重视,但是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尚未充分发挥出公共管理教学的优势和作用。
  1 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在公共管理教学中的经验以及其他教师的交流切磋等,发现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重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公共问题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类的案例教学处于起始和探索过程中,课程教学主要还是以讲授式教学为主,案例只是用来说明理论的例证,案例教学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而且现在的公共管理课堂上,仍以传统的授课方式——“满堂灌”为主,案例则变成了证明观点的“例证”。并且对案例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只是表面上作些理论分析,对微观的细节和情节设计考虑欠佳,拿不出详细的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大多是理论对理论,对案例分析浅尝辄止,而且案例教学比例不尽合理,与国外相比,如哈佛大学对于30个学时的课程,一般只有2小时的理论讲授,28学时为案例教学,而我国则在理论教学上所花时间过多,对案例教学所花时间较少。如公共管,54学时,一般老师最多安排4-6学时应于案例教学。
  1.2在案例选择与编写方面过于粗糙,达不到案例教学目标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国内外现有的案例库中精选,或者亲自动手编写教学案例。国外一些大学的公共管理案例库的建设是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形成的。公共管理在短暂的二十余年中还没有建立公共管理案例库,所积累案例又是以国外的为主,不能满足案例教学的要求。许多国家在使用商业案例上,模仿美国的做法获得了成功,但他们发现在公共行政管理方面使用案例困难大,很难成功。这是因为每个国家的行政管理是本国和行政管理体制的体现,受基础的制约,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而这些方面每个国家是不同的。因此所选案例应尽可能贴近我国现实,使得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践也更具指导意义。公共管理案例选编存在以下偏差:国外的案例过多,可控性差;案例主要来源于二手材料,真实性差;案例主题局限于琐碎小事,缺乏理论上的敏感性;案例可讨论性差,无法引起不同意见的争论;案例描叙中夹杂着选编者的分析、评论、结论,缺乏客观性。
  1.3教师的教学定位不准确
  传统上认为案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使用一两个案例,证实课堂上所说明的理论观点,就认为是案例教学。而且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讨论中的片面言论或错误之处急于纠正,严格控制学生的讨论与言论,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给予评点,导致学生发言有顾虑——怕说错话,致使即打击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又不能使案例讨论自由地、充分地展开,另使学生过于关注教师的评论,不能很好的吸收他人长处,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而有些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当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相互争论时,他(她)旁若无事,放任自流,不能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与引导,对于学生争论的焦点问题以及提出的错误言论一概避而不谈,使学生对于讨论的方向把握不准,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浪费狠多时间。
  1.4学生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别
  大部分学生所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材上的知识,成了理论知识的接受器、储存器、的机器。在我从事公共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中,有两个层次的学生,一是二本学生,另一个是三本学生。在开展案例讨论中,明显感觉二本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高,而三本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要差一些;同样,在一个班的案例讨论中,能力较强的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力一般和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欠佳。案例讨论一般采用分小组先讨论,后按小组上台发言的方式进行,结果每次都是几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上台发言,案例讨论的结果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因不敢或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没有得到锻炼,造成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差,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2 提高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效果的方法
  
  2.1积极筛选合适的本土化案例
  2.1.1选择合适的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成功开展注意:一是所选案例应尽可能贴近我国现实,使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二是所选案例最好是一些知名或学生熟知的组织单位的案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在案例教学中,应着重启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应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的公共管理原理来分析问题,同时也应使学生关注同类案例的差异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以培养其应变能力。
  2.1.2案例要尽量本土化
  公共管理案例在我国没有任何积累,普遍使用国外教材,因国情不同,这些舶来品严重的“水土不服”,有些国外MPA培训教师带来的案例让中国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本土案例:一是学生必须熟悉国内组织的管理实践,积极地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和知识去剖析个案,有利于提高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管理技能,为日后主要在国内从事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国内公共管理与国外公共管理在文化、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只有首先明了国内的管理环境与实情,领悟了管理理论知识的内涵与本质,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外的管理实践并加以借鉴。所以,只有用中国自己的案例,走案例本土化道路,才能更好解决中国公共部门发展的问题,才能更好培养中国的公务员。
  2.2培训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教师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加大师资培训投入,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从校外挑选优秀名师开展培训讲座,或挑选有潜力、有意愿的教师送出去培训。所以高校相关机构应开设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培训班或组织相关教师到其他高校从事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观摩活动,另外,政府部门要重视高校教师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本土化过程,要像2002年开始的中国启动公务员海外培训计划——“中国领导人发展项目”一样,培养熟悉我国公共部门管理运作的从事公共管理教学的教师到我国各公共管理部门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经过这样培训的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侧重选取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案例,而且在内容上会注意反映当代技术的发展对公共管理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涉及特定的公共管理实践进行案例的选取和阐释。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政府危机管理等案例,如亲身体验,就能将具有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中国高校公共管理本土化教学案例很好结合,这样创新出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模式方法,从而实现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法研究与实施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统一,培养出熟悉中国国情的公共管理者。   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课堂组织能力,增强案例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确定好案例讨论的形式,明确学生的认知和角色,并为其营造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争论的氛围,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情况及主要观点进行与评价。并且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中的活泼与秩序,激励与约束之间的关系,防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出现越位和缺位的情形,避免在案例教学中唱独角戏,或者不能接受学生不同意见,一味强调教师个人权威的现象出现。
  2.3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参与意识
  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学生是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任课教师要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学生知识能力水平上的差异,根据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案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对于懒于参加案例讨论的学生,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调动其积极性,改变部分学生落后的观念和错误的认识,使其明白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可采用专题的形式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采用新鲜、有趣的案例吸引学生,诱发其讨论兴趣。可采用“头脑风暴法”的形式,讨论之前喝点啤酒让人兴奋起来,另外,采取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勇于发言者给予的平时成绩高等手段,让学生感到压力,使其产生动力和紧迫感,还可采取小组对抗赛、辩论赛来营造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
  2.4研究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方法
  不同的公共管理案例有不同的案例教学方法。公共管理案例分三类:一是说明型案例,即主要用来记述和说明公共管理实践中发生的事件、政策和决策的全过程。这些案例强调它的真实性、系统性、全面性,并且是完全开放性的;二是政策咨询性的案例,它以政府决策者为服务对象和为特定的问题,提供一个真实的故事,主要是突出问题的来龙去脉,给出一些不同的见解,并对不同的见解进行评估;三是理论发现型的案例,主要是提出理论假设,进行经验检验为其基本的内容,目的是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和提出新的理论,公共管理理论。对于说明型案例,主要是将学习者置身于复杂的现实生活环境之中,使其体验到政府实际运行的过程中的各种压力,复杂性;对于政策咨询性的案例,是提高学习者有限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提高他们在分析复杂问题时的能力;对于理论发现型的案例,是使学习者通过对行政现实素材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已有的行政理论,并提出自己特有的对该问题的看法或主张。因此,对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3 结束语
  
  公共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进,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通过采取积极筛选合适的本土化案例、培训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教师、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参与意识、研究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等方法来提高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效果,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1]沈亚平,王骚.公共管理案例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9.
  [2]林忠.案例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9).
  [3]卢文刚.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改进与优化[J].行政管理,2005,(2).
  [4]李春玲,朱清香.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研究[J].教学研究,2005,(3).
  [5]毛寿龙,李梅.中国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与教学探讨[J].理论探讨,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