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俄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8
【关键词】俄语教学 现状 问题 解决对策
我国俄语教学自50年代初至今已到第三代,经历过辉煌,也由于中苏关系恶化等原因经历过危机。随着国家关系的改善和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展与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的深入,俄语人才需求持续强劲增长,就业率极高,招生院校已发展到88所,高考录取分数线在某些地区已超过其它小语种,且连年扩招,国际合作办学超热,有些高校的在校俄语专业学生已达数百人,俄语教学也在逐步走向国际化和规范化,专业发展前景看好。但在我国高校俄语教学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下面,笔者就高校俄语教学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如下分析:
一、高校俄语教学的现状
当今时代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智力和人才竞争的时代,全球一体化进程和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社会对外语越来越重视,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给大学外语教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大学外语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发展势态为高等外语教育提出了挑战,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是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方向改革的要求。
近年来,为了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各地院校的俄语专业相继进行了改革性调整,在保持原有文学、语言类专业基础上,广泛开展了各种应用复合型方向课程教学,逐步增加和扩宽了专业面向,并对经济、贸易、、医疗、科技等各种复合型专业进行了不同实践,其中以上外、首师大为代表的俄语+的复合双语教学已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但多数俄语专业则只是打着诸如“经贸俄语”、“科技俄语”等幌子,实为扩大招生的一种障眼法。
二、高校俄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俄语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但这毕竟为数极少,绝大多数的俄语专业或是经受挫折,或是处于比较艰难的境地。“发展中求生存”已道出了我们当代俄语界的心声。中南大学、中南民族学院的“俄本英专”和吉林大学“俄语+经济”、“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尝试的失败、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俄语医疗”等十几所院校俄语专业的消亡,以及各院校俄语招生人数不同程度的缩减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和深化改革的迫切性。面对21世纪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对困扰俄语教学发展的各种因素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培养复合型俄语人才的发展战略。加大力度培养急需俄语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作为俄语工作者,我们更加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我们应该共同来关注俄语教学的命运,从而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三、高校俄语教学现状及其问题的成因
(一)培养方向不适应社会需求
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和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这一点不容怀疑,从中央到地方我国与俄罗斯的频繁交往也是有目共睹的,但俄语翻译的培养目前还是我们俄语教学的空白。
近十几年来,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在与独联体国家合作前临时在国内外培训俄语翻译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自92年以来国家教委出巨资在全国范围内各部委所属高校分期分批多次选派科技专业人员到国外进修俄语。在我国学习俄语的学生学无所用以及俄语人才短缺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充分证实了李岚清副总理对现今高校外语教学中“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精辟论断。
可见,我们所培养的俄语人才对社会需求是不适应的。因此,我们不应把“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工作”归结为俄语需求市场的萎缩,而应对上述在科技交流与合作中由于俄语人才短缺而引起的费时和耗资现象进行反思,调整我们对人才的培养方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培养模式单一,改革步子缓慢
为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打破单一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各院校的俄语专业自80年代起在复合人才的培养上进行摸索和实践,从去年4月份在苏州大学召开的研讨会上看,一些院校对复合人才培养的尝试由于难以维持而不得不中断,目前搞得比较成功并产生强烈反响的是俄英双语模式,而其余院校大多是向宽广知识面方向发展,比如,增加大学英语、机、国际贸易等公共必修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辅修专业,攻读第二学位等,或是加大某一方向(像经贸、法律)等专业内容。
除正在办俄英双语模式的几所院校外,还有一些兄弟院校打算在这方面尝试,甚至与会代表中有人呼吁“普通高校的俄语教学宜采用俄英双语制”。
我们可以做一个夸张的比方,假如全国高校连续几年都只是面向某一专业招生,那么这种专业人才必然过剩;相反,连续几年对某一专业不招生,那么这种专业人才必然短缺。同样,如果我们在办学模式上盲目地效仿,势必造成部分人才积压,部分人才短缺,人才培养失去平衡。因此,各外语专业要从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师资队伍、学生来源、所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及就业市场的需求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自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并选择复合的专业,努力培养出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受到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创出学校和专业培养人才的特色。 四、解决高校俄语教学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对策
要缩短现实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就必须从根本上改进我国俄语教学现状,深化改革。就目前状况,笔者认为急待解决的主要有三个问题:
(一)正确界定高校俄语课程的性质
传统的俄语教学以传授语言知识为目的,这无形中就导致俄语教学按知识类学科的方向,这是俄语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按照课程理论外语为工具学科的分类,我们应把俄语教学界定为以培养俄语运用能力为目的的技能课。下面,笔者结合认知心对知识的分类来进一步讨论该课程性质的界定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俄语的词汇、语法等本身是陈述性知识,以命题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当它们被激活的时候,结果是信息的再现。学习陈述性知识需要理解和记忆,这时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而俄语语言的运用——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则是程序性知识,是操作性的。当程序性知识被激活的时候,是信息的转换:说、写是从意义转换到表层形式;听、读、译是从表层形式转换到意义。学习程序性知识也需要教师的讲解,但更主要的手段是练习操作,即练习听、说、读、写、译过程中转换信息的操作。俄语教学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运用俄语交际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因此我们把俄语教学界定为以训练操作能力为主的技能课,以俄语能力培养为主,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为辅。
(二)办出高校俄语课程的教学特色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复合专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不同院校培养人才的不同规格,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从总体上我们至少可以把俄语的复合专业划分几个大方向,比如综合性大学可朝向外交、经贸、、新闻等,理工科院校可朝向某一科技专业,外语院校可以朝向俄英双语、语言、文学等。各地区院校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走出自己的路子。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地处与文化中心为背景,在复合型专业与方向课程上多以外交、外事管理、高级译员和文化交流为主;上海外国语大学则以上海建成为、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复合型专业和方向课上多以经济、金融、贸易、管理、广告经济法等方向为主;……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为国家输送各种专业的复合俄语人才,二来也会减少因俄语办学口径窄引起的人才拥挤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趋于细致化,各学校只有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才能在社会中确立自己的位置。
(二)强化高校俄语教师的继续教育
复合型教学的方向应是培养社会、经济建设的紧缺人才,这是社会发展对俄语人才培养方向改革的要求。复合是学科间的复合、交融和渗透。复合型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应是俄语和其他有关学科专业课简单地相加,由于俄汉两种语言在术语表达上存在差异,所以,只了解汉语的术语表达,未必能够进行俄汉语相应转换。也就是说,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功底和相关学科的汉语专业知识并不能满足社会对俄语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继续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手段,也是顺利实施人才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社会的综合化,教育的社会化趋势加速了课程改革步伐。向着文理兼容、学科交叉综合化方向发展。要适应变革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探讨,这就促使我们去涉猎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技能和信息,不断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填补知识空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做到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今,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俄语工作者不能不思考俄语未来的发展。面对新的教育发展形势,我们每个俄语教师都应该深刻思考:如何迎接挑战,选择适应自己的专业主攻方向,追求自身的发展,适应多元化角色需求,从而发挥教师应有的效能。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俄语人才,使历经磨砺的中国俄语教学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
[1]冯晓萍.大学俄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2005-11-10.
[2]王保士.关于俄语教学改革发展座谈会会议情况汇报.徐州师范大学网,2007-12-09.
下一篇:浅谈少数民族专业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