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轻松学历史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莉 时间:2010-08-18
  【摘 要】本文有感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节目的老少皆宜,体会到教学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寻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帮助学生深入历史、了解历史,汲取有益的历史知识,帮助其成长。
  【关键词】历史 兴趣 故事 分类 现实
  
  接触一门新课程,学生总会觉得有些不知深浅,有些顾虑担心,尤其是历史这门看似古老的学科。最近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节目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这给我们的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怎样消除学生的顾虑,让他们顺利轻松地开始历史课的学习呢?我以为激发他们学历史的兴趣,再辅之以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他们度过初学阶段是有帮助的。
  
  一、激发兴趣
  
  1.通俗地解释历史
  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历史,一个班级有一个班级的历史,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历史,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历史,很普通也很平常,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
  有了对历史的初步理解,同学们之间就可以相互介绍各自的历史及各家的历史。有的同学竟推而广之地介绍起他们原来的班级及过去生活过的小区,讲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充满许多美好的回忆。同时,对历史也有了一种亲切感。记得有一位胖胖的男同学说:“过去的我‘苗条’挺拔,可惜那已成为历史。”马上有一位快嘴的男同学说:“你快减肥,‘胖胖’又会成为你的历史。”听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我却很想抓住这个话头说开去,想说说昨天、今天和明天是怎样的亲密,想告诉他们该怎样谱写自己的历史,一时间竟觉得有千言万语,不知从那说起……这真是一个好的开端。
  2.从小故事着手
  这比较符合初中生思维的特点,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突出,对具体的人和事比较容易发生兴趣。如讲唐太宗重视纳谏,就讲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人送给唐太宗一只美丽的小鸟,唐太宗非常喜欢它。有一次唐太宗正在把玩这只小鸟,远远地看到魏征(唐代有名的敢于直言的大臣)往他跟前走来,他忙把小鸟揣进怀里。魏征早就看到了这一幕,走过来后就故意站在皇上面前说个不停,直致那只小鸟在唐太宗怀里憋死。这个故事是说唐太宗身为皇上,却有敬畏之心,这在古代帝王中是难得可贵的。所以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封建治世——“贞观之治”。那么,这样一位开明的君主身上还有哪些故事呢?同学们的脸上都流露出想知道得更多的神情。
  3.鼓励多读多看多想
  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它们不同于历史课本的是:人物形象典型、鲜明、生动,有很强的感染力,为人们所喜闻乐道。历史是根,它是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创作的背景,通过这些典型人物去了解创作背景,也就了解了那段历史。例如:说到项羽,人们头脑里总会出现他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的悲壮画面。“头颅赠故人,宝马送亭长”——千百年来,人们总是对这位失败的英雄唏嘘不已。想当年项羽本是胜利在握,是什么原因使他兵败如此?再比如说到贪官,人们很地会想到和珅,是什么样的社会土壤孳生出了如此巨大的贪官?可以由和珅联想到满洲贵族的腐败,再由此联系到清朝的衰落,这样多看、多想、多联系,头脑里慢慢就会有一幅幅历史画卷了,对历史的理解也就会越发深刻了。知道的越多,问号就会越多,兴趣也就会越浓。  二、注重方法
  
  1.明确知识的分类
  史、史、思想文化史、民族关系史、中外关系史,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历史总是要由这几个方面构成。随着学习的深入,可以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例如昭君出塞,应该分在哪一类?答案是民族关系史。玄奘西游应该分在哪一类?答案是中外关系史。曹雪芹著《红楼梦》属思想文化史内容,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属经济史内容。
  掌握了这种分类方法,就能够居高临下、高屋建瓴地看历史,就能够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地学历史,学的知识越多,越能对历史的全貌有更清晰的了解。
  2.学会找前因后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讲的就是前因后果。万事万物总是普遍联系的,事出总有因,有因就有果。例如,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与当朝统治者的所作所为有很大的关系。贤明的君主,他们身上一定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如勤于朝政、任用贤良、励精图治,像汉高祖、隋文帝,唐太宗等;而一些亡国之君,他们身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残暴无道、任用奸佞、奢侈糜烂,像夏桀、商纣、隋炀帝等。学会这种因果分析法,可以深入理解历史现象,可以感觉到历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零散的拼凑,如隋唐时期的对外政策与隋唐盛世之间,清朝的闭关政策与清王朝的衰落之间就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3.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共同共通之处
  最近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节目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这样一个学术节目,而且是有关历史的,为什么会有如此效应?易中天教授的一番话给我们揭开了谜底——他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不管历史怎么,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人性’,大家都是人嘛。我讲座中的‘灵魂’其实就是人性和对人性的解读,我做的工作就是把历史人物还原为普通人,和我们所有的电视机前的观众一样,让我的观众们看历史人物就像看自己的邻居,所以,我讲历史的方式可以成四句话:‘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最后落脚在人性上。”
  易中天教授的这番话说出了问题的实质所在,他是深入了每一颗心灵,了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之后,才把他们介绍给电视观众的,所以我们才会觉得那些历史人物那么真切,那么可以理解。
  虽然易中天教授的睿智、才华是我们短时间所不可企及的,但他对历史人物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以及与观众交流的真切和方法都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对于初学历史的学生,我们尤其要拿出耐心和真心,给他们提供切实的帮助。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我把司马迁《陈涉世家》中关于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那段话介绍给他们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惊异和敬佩的眼神。我还记得当时有这样一段对话,我问:“陈胜‘缀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说明陈胜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陈胜经常喜欢思考。”我又问:“大泽乡起义,陈胜脱颖而出,是不是偶然?”他们说:“不是。”最后得出结论: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那陈胜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启发和借鉴的作用呢?当时讨论非常热烈,好像陈胜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员。
  的确,历史终究是人的历史,就像一句话说的那样: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人类总有许多共同共通之处,我们要善于体察,用心去寻找,就会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相信上述理念、方法如能经常地渗透、运用到历史教学实践中,对避免历史课堂的枯燥和乏味,激发同学们学历史的兴趣,一定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