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职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7
【关键词】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技术
近年来,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全球信息交流、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冲突更加剧烈。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特别是机专业的学生,他们是最早的“触网者”。笔者所工作的长乐职业中专学校地处沿海,比较发达,生活水平较高。这几年来,许多家庭都配备电脑,学生上网率高达90%以上。“触网”的学生大幅度增加。如此多的学生在短短几年里,就被网络所“俘虏”。那么,网络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作为职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又该如何把握机会,迎接挑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效?为此,我做了初步的探讨。
一、网络对职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正面效应
1.网络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创造出新的生活空间和思维方式
传统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局限在课堂教学,教科书和教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传统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网络的出现,拆掉了学校与社会的围墙,把学生带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个“天地”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在传统社会中,时间和空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是不可分离的,而现代时间则是一种“虚化”的时间,它脱离开具体的空间,具有一种超越空间的因果联系特性,于是具体空间意义降低了,而将具体地域空间与全球空间联系起来,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被重组为一种整体的“历史”。①因而,人们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去创造新的生活空间与思维方式。
2.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大量的学生参与学习,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进行交流、讨论,使学习不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合作式”、 “开放式”的共同行为。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优秀的学习方法得以传播,使资源得以共享,使学生从被设定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扩展,创造性得以激发。
(二)网络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正面效应
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1、网络可以提供集约化的教育资源,网络世界大容量的信息可以丰富思想教育的素材;
2、 网络传播的多煤体(文字,画面,声音)特性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的感染力;
3、网络使教师了解到更为真实的学生思想动态,从而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特别是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学生们乐于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进行交流、讨论,这都是学生真实思想的流露,教师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这些观点网贴,从而“对症下药”。
网络给教师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三)网络对思想政治教师的负面影响
1.教育主体的“去主体化”
网络使教育者难以再有信息的“先导权”和“支配权”,无法独占教育的“话语权”,
这使得传统的“师道尊严”被破坏,教育主体“主体性权威”弱化。
2.教育客体的“主导化”
网络下教育者不再是消极被动,被灌输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主导者,教育客体也有主动性,甚至是主体性;
3.主客体关系模糊化,地位平等化
网络正赋予受众以“假面具”,使之不必再象现实生活世界那样疲于迎合“师道尊严”。
(四) 网络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负面影响
1.网上信息丰富,但良莠不齐,可能使一些学生失去理性思维,迷失方向
不可否认,网络上大量的信息为人们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人们的生活。但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网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成为干扰学生的“噪音”,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和效用度,不利学生对知识的正常吸收。由于学生长时间浸泡在杂乱的信息中,其兴奋点和注意力被信息的奇、新、异所吸引,那些飘浮不定、千变万化的信息,许多人还没来得及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就已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上不成熟,文化历史底蕴薄,对网上的“恶搞”缺乏理性判断;生理上又处于青春期,对性知识想了解又羞于启齿,心理刻意地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而网络的匿名性、即时性正好为某些人的这种“窥淫”心理提供了便利,使一些学生轻而易举从色情网站中看到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进而可能引发诸如性犯罪等社会问题。
2.网络的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网络世界中人与人的交往与现实社会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交往范围广,关系更加平等等优点,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相互沟通。一进入网络,就有机会与陌生人相识,并和志趣相投的人交流,犹如身临其境。可是,这种虚拟世界虽比现实世界自由,但同时也存在“陷井”。因为一旦进入这个世界,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网络中的自我角色,诚如在化装舞会上,人人都带着假面具,分不清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此外,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一旦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患上“网络疏离症”,从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笔者所工作的长乐地区是个侨乡,好多学生的亲人出国,这种“孤独感”愈发强烈,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3.西方网络思想文化的侵蚀,扭曲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对网络高技术的垄断,推行网络霸权主义,通过网络大量宣传西方文化、思想等。现在,世界80%以上的网上信息是美国提供的。职专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等因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发展期,可塑性大,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冲击。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先进思想的正确引导,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加入WTO以后,这种思想文化渗透的渠道和机会将进一步增加,这不仅对我们的主旋律文化,特别是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而且也使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效果受到极大的削弱。在某种意义上,网络环境比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还要大。
网络在带给教育变革和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忧虑。有人甚至提出:“网络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不可否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宝刀也有不利的一面,除以上这些负面影响外,还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
问题一:网络使学生、教师找到最新的偷懒方法;
美国新泽西洲用E-Mail抄袭、移植功课的现象非常严重,网上开通的“作弊恶魔屋”和“作弊商业网”生意非常“红火”,一篇只要花“6-8美元”。
问题二:网络使学生人机际关系冷漠,毫无社会责任感;
美国教育心家希莉认为,长期使用网络,会使学生变成只懂操纵键盘,控制机器的“冷血人”,不会组织思维,人机关系很好,但人际关系紧张,逃避现实。电脑阻碍学生身心、社会能力的发展,使之成为不能自拔的“网虫,飞虫”。
问题三:万维网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泯灭了学生的创造力;
网络突出表现了事物是彼此联系的,但却没有说明它们是怎样联系的,即逻辑联系。专家针对这种现象提醒说:“令人担忧的可能不是右半球形象思维的丧失,而是左半球抽象思维的倒退及创造力的泯灭!”
问题四:网络的泛滥将成为新的灌输形式;
网络的泛滥使学生无需亲手实践就能获得知识。学习就是吸收、吸收、再吸收,无需独立思考,无需交流与合作,无需启发与引导。
总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让我们几多欢喜,也让我们几度忧愁。作为德育工作者迅速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将成为教育成败得失的当务之急。
二.网络时代职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特性,创造形式活泼、手段多样,图、声、情并茂的优质教学环境
教育技术在呈现教育信息方面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在于:能够以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研究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教育技术呈现教育信息多样化和形象性的基本特征,在促进学生以思维素质为核心的心理素质健全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具有其它教学资源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文字、画面、声音)特性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优质的教学环境。
(二)转变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的教学模式,畅导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网络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了挑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身应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课组织与教学应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教育者个人融进教学环境,接近生活、社会的过程。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要达到此目标,必须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1.转变传统的教师观,做学者型的教师;
2.转变落后的学生观,弘扬学生的个性;
3.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倡导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三)必须牢牢占领“两课”主阵地,把握教育的主动权
职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即思想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网络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200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件”提及:“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一个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手段,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首先,要将焦点——网络信息引进“两课”教学内容之中,对其进行唯物辨证的分析和的说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积极健康有益的信息予以肯定,使其成为“两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有益的补充;对消极有害的信息垃圾予以理性地判断,作为反面材料充实教学内容;其次,要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将信息交换方式引进“两课”,增强“两课”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第三,要大力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增进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丰富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增强判断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免疫力和自控力。 (四)开放校园网站和师生个人主页,使之成为沟通学校与个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通过相互间交流思想,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针对学生具体思想问题,提供单独指导和帮助,实施个性化思想。
长乐职业学校的学生条件优越,但学生心智不成熟,普遍表现为:挫折承受能力低,人际交往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弱,社会自我意识较薄弱等等。所以思想教育决不能靠简单的“灌输”,苍白地“说教”,必须进行心与心的对话。英国人麦克来伦指出:“任何人都不能被灌输或施加条件来诚实地讲话或公正判决,因为实践这些美德都要求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自由选择的品质。”②康德也说:“当事关决定人类心灵一个特殊能力的源泉、内容和局限时,依照人类认识的本性,人们唯有从心灵的各个部分开始,从对这些内容的精确而详尽的描述开始。”③
(五)促成社会转型中的道德转型,寻找道德教育的最好结合点
20世纪上半叶,法国人涂尔干意识到社会转型中的道德教育转型的迫切性,提出:“以往的灵感只会在人们的心中激起越来越少、微弱的回应,我们必须代之以一种新的灵感,我们必须在旧的体系中发现蕴藏其中的道德力,即蕴藏在那些能掩盖其内在本性的形式下的道德力,我们必须使它们真正实在地凸现出来,我们必须发现它们得以存在的条件是什么,它们本身究竟在哪些方面依然保持不变”。④所以,我们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要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促成社会转型中的道德转型。
(六)建立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职校思想教育队伍难以满足网络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挑战,表现为: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淡漠;没有掌握一定的机网络知识技能;对有关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缺乏了解等等。因此,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载体和手段上有所创新,才能对职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所突破;只有职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技能学习,树立科技意识,充分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并茂的综合表现力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提高职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七)重视校园站的舆论引导
目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BBS站,上面往往粘贴一些学生在现实中不愿说、不敢说的意见,甚至还出现人身攻击或不健康的文章,对此,除了加强对BBS的监管外,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正确引导。为此要坚持三条原则。第一、及时性原则。对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各种BBS的焦点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能做出及时反馈,防微杜渐,防患与未然。第二、柔和性原则。以一种宽松的态度、柔和的手段来进行交流。既要理直气壮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要恰如其分地让受教育者心服口服。和风细雨式的方法却常常能润物无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选准切入点,让工作事半功倍。第三、正面性原则。对提问者,坚持言之有理、评之有据的要求,即有问题可以提,但表达要适度,言词要恳切,归根到底是要解决矛盾而不是扩大矛盾。
(八)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建设
面对西方网络殖民文化的侵略和文化强势地位的威胁,我们要不断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传统道德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美国计算机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1、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2、不应该去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3、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里去窥探;4、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偷窃;5、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做假证;6、不应该拷贝或利用你没有购买的软件;7、不应该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除非你得到了准许或者作出了补尝;8、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9、应该注意你正在写入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10、应该始终注意,你使用计算机时是在进一步加强与同胞的理解和尊敬。
(九)结合职校的校情,开展网络文明活动
1、提倡网络文明用语,要注意网络语言美,不谈论庸俗话题,不使用粗俗的语言;2、不散发反动的、迷信的、淫秽的内容,不散布谣言,不搞人身攻击;3、大力宣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利用计算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勇于同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行为作斗争;4、开展《网络行为校园规章》知识竟赛,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
总之,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正视网络发展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网络思想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注释
①、②、③、④ 转引自 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 杨立英.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EB/OL].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sxlljydk/sxll2005/0511/051113.htm,2005-11-20.
[2] 吴言荪.欧美教育技术一瞥 [EB/OL].http://www.pep.com.cn/200406/ca494927.htm,2006-8-21.
上一篇:论美术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下一篇:俄罗斯当代高等艺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