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是自由感受
【摘 要】 审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在审美主体身上所引起的愉悦感受和欣赏、评价等心理活动与心理过程就是审美感受,简称美感。美感具有个体差异性,对于同一个审美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空间对同一对象也有不同的感受。本文笔者从辨证的角度来解释美感是自由感受这个观点,认为美感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不仅具有个体差异性,而且具有共同性。
【关键词】 美感 自由 个体差异性 共同性
当人们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往往无需经过认真的思考、逻辑的推理或理论的论证,就能直接感受到事物的美,这就是美感。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对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具体感受。广义的美感又指审美意识,即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它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审美感受往往是不完全一样。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个审美对象,时间、空间不同,也会产生出不同的审美感受。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引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对这句来自西方的名言,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其中有一种理解,认为美感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限制。这真是对这句名言的莫大的误解。
诚然,美感是主体对个体的审美评价,是自由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包含的审美理念,也就是个性化的审美理念。这种理念认为,审美是感性个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对话,它强调审美时感性个体必须带着自己的生活背景、审美经验,带着自己的认识、好恶,带着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进入审美对象,与审美对象真诚对晤。换句话说,这种审美理念强调审美活动中必须把审美者摆放进去。既然把审美者摆放进去了,审美必然会带上审美者鲜明的个性色彩,审美者会有他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亦即他自己的哈姆雷特。我们不妨就以哈姆雷特为例,很多人认为,延宕是哈姆雷特性格最典型的外在特征。关于这种性格产生的原因,“歌德认为延宕是因为哈姆雷特性格软弱,意志力不强,难以承担如此重大的复仇任务;柯尔律治认为哈姆雷特过分耽于思考;叔本华认为延宕与哈姆雷特的厌世主义有关;弗洛伊德等认为恋母情结是延宕的原因。还有人认为是哈姆雷特所面对的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他不能胜任‘重整乾坤’的重任,故有延宕。亦有人找到文本外原因,即莎士比亚有意用哈姆雷特的行为,影射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埃塞克斯在图谋推翻女王时犹豫不决的长期延宕。”这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对哈姆雷特的解读,有如此大异其趣,这不能不承认美感是自由的,美感具有个体差异性。
综上所述,美感是自由的,同是又是不自由的,是自由和不自由的辨证统一体。我们不能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无视美感的共同性,而应该在共性的基础上有差异。只有这样,才符合审美感受和审美意识的要求,才能达到审美的目的,也才是真正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 谭好哲.美学民族化与本土性问题的叩问.网
2 王元骧.评文艺理论研究中的“文化主义”与“审美主义”
3 扬辛等.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 朱光潜.谈美.安徽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