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大学课程改革趋势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关键词:课程改革;大学;发达国家
一、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开展通才教育
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在其发表的一篇震撼美国教育界的报告《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中指出:当前高等教育过分满足于浅近的市场需要,使许多学生成为就业的机器,却忽略了他们作为人所应有的较高的人文修养、个性乃至独创精神。实际上,“教育不仅仅要使入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学会‘做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的世界宣言(1998,巴黎)》中也指出:“高等院校必须教育大学生成为学识渊博,理想崇高的公民,能够以批判精神进行思考,会分析社会问题,能研究和运用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而且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关注人的成长,提升人格品质,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体现,只有以“全人”为目标的教育才能造就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已成为世界各高校的共识。
美国历来是重视通才教育的国家,近20年来,也把“全人”教育作为大学的责任,即培养知识广博、有能力、富有想象力的公民,在大学课程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必须确保学生成为世界公民即有国际意识的美国人。“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影响到了许多国家的大学。在日本,名古屋大学提出:“随着社会高度化、复杂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变化速度加快丽带来的社会日益流动化,大学培养具有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的学生之责任愈来愈大。因此,名古屋大学的教育目标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的专门知识与能力、综合的判断力、丰富的个性、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探究心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创造力,以及身心健康的人才。”
为了培养“全人”,开展通才教育,是世界许多国家采用的策略。赫钦斯在《高等教育通才教育思想》中提出,通才教育是指建立在拓宽基础知识前提下的专业教育。美国无论是哈佛还是其他大学都在竭尽全力为更好地传承文理融合的“通识教育”而努力。各高校的课程改革都明确要求给学生以“基本学术训练”。杜克大学的本科基础教育是通过知识分类要求,来指导学生选课,以达到学校对学生通识教育的要求,即规定学生要在与文学、外语、定量推理、文明社会、、社会科学六个领域中选择一定的课程。还将能力分为外语能力、写作能力、交流能力和研究能力,要求学生在选课和课程设置上要涉及到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耶鲁等院校规定,大学生低年级必须修满文学与艺术、、自然科学、社会分析与道德观、外国文化等五大“核心课程”。日本将原来一般教育与专门教育分离的“二。二分段”模式,改为两者结合的“四年一贯”制的课程模式。1991年7月,文部省在修汀的《大学设置基准》中规定:“在编排课程时,必须考虑到在向学生传授所有学部的专门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具有广泛的教养、综合的判断能力和丰富的个性。”英国罗宾斯高等教育委员会也提出,面对人数日益增长的学生,“应给他们更普遍的教育,”使之能在愈来愈复杂的世界中生活。
二、实行学科整合,课程内容综合化
从高校学科的发展历史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主要关注人本身,以文学、医学、神学为主要学科;二是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工学、农学为主要学科;现在正在经历第三个阶段,高校学科要反映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学科发展出现了现代社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术系统形成并相互渗透的局面和学科大融合的趋势。
世界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为了征服和控制自然,将自然割裂开来,分别加以认识,也就形成了分门别类的学科,在高校中,也就采取了这种分门别类的学科教学。这种分割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性、不利的方面,学习者只重视专门化知识的学习,成为某个方面的行家,造成理科学生文科知识缺乏,文科学生理科知识贫乏,学习者获得零碎的知识;不能形成一个整体以解决自然、社会与人本身的问题。因此,近十年来,在世界一些大学里开始强调文理的综合与学科渗透。美国高校普遍实行文理学科的融合和创新,学科交叉十分普遍,非但涵括了14大学科门类,所有学科门类均有复合交叉,还在课程结构上,提高课程的集成,度和整体性,加强大学一、二年级课程的内在联系和智力刺激,使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观,发展问题求解和综合的能力。在法国,大学“尽可能地将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从事多种学科的教学与研究,这种“多科性”(Pluridis ciplinarite)是指每所学校在继续保持自己专门特长的同时,努力打破以往学科的阻隔和互不联系的传统,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重新组合各种相邻的学科,创立新型课程,向着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方向发展。第26任哈佛大学校长鲁登斯坦认为,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它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它帮助科学家欣赏艺术,又比艺术家追求科学;它帮助我们看到不同领域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作为个人或作为社区一员体验一种更有趣、更有价值的生活。鲁登斯坦所认为的最佳教育就是一种“学科交融”的本科教学。为此,哈佛商学院还推行了一种“成组教育”(Team teaching)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互相合作,以教学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成组教育”,把从前分割开来的学科知识重新融合,甚至将学科体系重新建立。这种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多地学习到不同领域多种专业知识整合在一起的宽幅的知识,而不再像传统的学习过程那样孤立地学习各门课程。
怎样实现学科的融合?丹麦奥尔堡大学采取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Centered)、“由课题来组织”(Project—Organized)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力、灵活性和创造性,改善学生的交流和共事能力;训练学生在同时考虑社会、、和技术因素下全面解决复杂问题;培训教师,使其不仅能讲课,还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由课题来组织教学的课程结构方式能很好地实现分科课程的整合,还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知识教学与情感、态度培养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全面培育人才的目的。
三、建立探究式学习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尤为世界各大学所重视。国外高校建立的探究式学习机制,正是适应了这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探究式学习也成为国外一些高校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博伊本科委员会提出,在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确定一种新的学习观——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对于本科生而言,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下的发现而非信息的传递,……要把视学生为知识接受者的教育文化转变为视学生为知识探究者的学习文化。这种学习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让学生有一种令人振奋的学习体验。为此,博伊报告建议:一年级学生应参加为其开设的研讨班,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开展合作学习,新生的教学计划应该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和研究性。至于中高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则把研究与实习结合进来,或参与教师项目研究。
在特拉华大学,所有基础课堂都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以促进主动学习,加强基本概念的实际应用;教师不向学生提供任何信息,为了解决“真实世界”中无穷尽的问题,学生自己负责查找和利用合适的资料。杜克大学将课程划分为四个教学目标:知识领域、探究方式、重点探究、能力培养,认为1门单独的课程能有几个教学目标以及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能够同时融合课程的几个教学目标;属于知识领域类的课程也可以在“探究方式”、“重点探究”或“能力培养”方面提供最多两个教学目标的知识体验。他们通常采用两种“探究方式”,一是定量、归纳和演绎推理(QIDR),二是阐释和审美的方式。前者构成数学、物、机科学和生物科学以及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基础;后者是以培养,个完整的人为目标,譬如在表演、文学和文化的分析、艺术史、宗教研究等课程中采用这种方式。
国外采取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开设研讨班(Seminars)课程。Seminars课程一般是由12至15名学生组成的以研讨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讨论。如美国各年级均设研讨班(sem
inars)课程,印度理工学院也把Seminars课程设置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
●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课,开展课堂讨论,小组讨论,让学生融入课堂氛围之中学习。
●开设顶点课程。如为毕业班开设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
●开展研究活动。学校组织设立大学生研究计划;组织学生进入课题项目,进入和研究机构从事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
●设置独立学习、研究的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研究和写作。
四、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西方大学,尤其美国的大学,由于强调学术自由和尊重个体差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则通过不同的课程组合来实现人才培养的专门化。这种以课程的组合来形成学生专业的培养模式,在西方称作为“课程模式”。与我国采用的“专业模式”相比较,这种模式更能快速应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变化,更能满足社会和学习者的需要。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美国大学课程按照知识的分类组合,课程结构具有很大的弹性,课程安排留有相当大的空间,这就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余地。通常课程按知识领域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工程类课程、数学和其他定量计算、社会或行为科学、加强写作能力的课程等六大类。所有学生均要在六大领域中按规定选择课程。美国高校课程种类繁多,但每门课授课时间少,30学时以下,组合性能大。到20世纪末,美国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开设的课程均超过人均1门次,即6000人规模的本科院校,一般应达到8000门课程。在日本,也是这样,广岛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的课程达5600门之多。这种课程的广泛性为组合成各种不同的学科专业方向或“主修”,以适应外界的迅速变化和科学技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供了条件,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个人的教育目的、特殊兴趣、以前的知识背景和未来的目标,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和实施学习过程。对于高校本身来说,课程结构富有弹性,设置灵活,课程开设门数多,就能够自我调整,比较容易地开辟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地带,形成新的专业方向,跟上科技发展步伐和时代的步伐。
在课程设置多样化方面,法国巴黎高师为学生提供和科学、数学和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古代历史和科学、美学和艺术史、和文学、医学和生物学、经济学和、地理和地缘政治学、生物学和化学或数学等方面的跨学科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并且学校数量众多的跨学科的报告会、讨沦会,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