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校学制改革综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宋健飞 孙瑜 时间:2010-08-16
摘  要: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德国高校学制改革,在传统体制与时代要求的矛盾碰撞中进入博洛尼亚进程的最后阶段。在德国政府文教主管部门和及界有识之士的支持下,新型的学士、硕士学位体制已在德国实施。然而,这一新生事物要在国际上和德国国内获得完全认可,尚有不少困难须克服。

    关键词:博洛尼亚进程;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

    一、德国高校学制改革的背景

    德国普通大学的学制与众不同,学生经过4—6年的学习后,获得的第一级学位便是硕士,即Diplom或Magister。Diplom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指写字板,罗马人用来表示签过名或盖过章的文书。中世纪以后,人们已不太使用这个词,取而代之用Charta、Pagina、Literae等词来表示这种文书。17世纪该词被重新启用,但意指官方的文书,后来此义在德语中逐渐为Urkunde所取代,而Diplom的含义也随之局限于完成学业后所获得的文凭。Magister一词的词义则另有渊源。欧洲古时有所谓的“septem artes liberales”,即“七艺”之说。它包括语法、辩证法、雄辩术、几何、算术、天文/星象学和。这七大自由技艺涵盖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和中世纪人们认为塑造一个自由的人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学科专业的最初分类。Magister/Magister Artium(M. A.)的学位称号正源于这一思想,意指“的(教学)大师”。但它并不局限于艺术领域,人们把这个称号用于诸如语文,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

    如今两种学位都有了其固定的意义和用法。在综合型大学(Universitaet),语言、文化、和部分经济、社会等人文学科的学历文凭是Magister/Magister Artium硕士(M.A.),理科、工科、经济学和社会学某些专业的学历文凭则为Diplom硕士;在应用技术型大学(Fachhochschule),获得的学位是应用科学Diplom(FH)硕士;另外,考取教师、律师、医生和药剂师等资格的则授予“国家(Staatsexamen)证书”;艺术和院校的学历文凭为Magister硕士或Meister大师证书。以上文凭均具有同等就业资格。

    19世纪初,德国著名学者威廉·洪堡首次提出高校教学与科研统一和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德国的高等体制几乎一直是高级优质教育的同义词,成为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许多国家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和科技、文教事业的需要,不断对高教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使之日臻完善,形成了欧洲各国教育体制各有特点、不尽相同的格局。如德国和奥地利的学制相似,没有学士文凭,大学生获得的第一个文凭即硕士,所花时间平均长达6年;法国的情况大致为学士学习3年,继续攻读硕士则还需1年;意大利取得学士学位需要4—6年,而同等文凭在瑞士只要3—4年即可获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英美高教体制为代表的模式在国际上日益体现出其高效实用的优越性。该体制将大学的全套学习过程按程度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3个阶段,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职场的需求灵活地选择希望攻读的学位,便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而以“硕士—博士”两段培养制传统为主体的德国高等教育,相形之下则越来越暴露出学习时间过长、滞校学生过多等缺点,人为地拉大了培养与就业在时间上的距离,也日益加重了高校的负担。加之由于学制与国际惯例不相兼容,给学分、学历的换算带来了诸多不便,这也削弱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吸引力,使德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影响。

    在不断深化的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由于高等教育体制的差别所产生的不和谐现象日渐突出,这不仅影响到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形象,也有碍于欧洲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知识与科技的交流。1999年6月19日欧洲29国教育部长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举行联席会议,会议签署了联合声明(后称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Prozess),旨在建立欧洲统一的高等教育区域(Europaeischer Hochschulraum),促进欧洲高校学制的统一和国际化的早日形成。在2003年于柏林召开的有关该议题的后续会议上,已增至40个成员的博洛尼亚计划参与国就实施该计划的进程取得一致意见,拟定在2010年前全面实行分阶段的“学士—硕士(Bachelor—Master)”学位制。迄今为止,参加这一计划的国家已达45个*。德国则从1998年起,开始对高校的学位制度逐步进行改革,引进国际通用的学士和硕士课程并实行欧洲学分转换制ECTS,其目的是与国际接轨。

    二、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的政策与现状

    1.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的政策

    2002年8月德国在高校框架法里,以增补条款的形式从法律上制定了推行“学士—硕士”两阶段高等教育培养体制的规定。为保证新设学士和硕士学位的质量,德国专门设立了一个学位认证委员会(Akkreditierungsrat),2005年更名为德国高校专业认证基金会(Stiftung zur Akkreditierung von Studiengaengen in Deutschland),它属于欧洲高等教育认证联盟(ECA)和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协会(ENQA)的成员。该机构并不直接对高校的专业进行认证,其任务只是制定认证标准和批准各认证机构,以此来调控对德国高校新学位制学科资质的审核评定,规范高校的学位体制。

    按照新规定,学士是大学授予的第一级具有从业资格的学位,学士学习最短3年,最长4年,学生在学士阶段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掌握相关的职业基本资格技能。学士阶段的学习不区分理论或应用方向。硕士则是大学授予的第二级具有从业资格的学位,硕士阶段的学习为一至两年,以传授较深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科研、实践能力为目的,此阶段的学习则分理论和应用方向。这样,两阶段的学习承上启下,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学生只有获得学士学位,才能够攻读硕士学位。而获学士学位的毕业生既可以继续攻读本专业硕士学位,对学士阶段的学习进行加深或拓宽,也可以改变专业方向,另择新的学科学习。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学士加硕士的规定学习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当然,假设学生在一所学校经4年学习后获得学士学位,转学到另外一所高校学习2年获得硕士学位,总的学习时间虽然超过5年,仍属于许可范围。无论以何种方式取得硕士学位,也不论学习的时限和就读大学的种类,改革后的硕士文凭都被视为等值,其持有者亦具有同等从业资格。

    新学制的建立,要求大学的课程设置作出相应的调整。新建的学士和硕士专业,根据专业学习的要求,设定不同的课程板块,使大课讲座、小班练习、专题讨论和实习等教学活动得到相对独立的安排,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来相对自由地选课。另外,专业课程的设置还须与ECTS挂钩,以便于大学成绩的累计和换算。一般来说,学士毕业时须修满180个学分,而学至硕士毕业的总学分不得低于300个学分。以波鸿—鲁尔大学为例,其所有的学科都已按专题划分为不同的板块,各板块都定有总分,每个板块包括不止一种教学活动(如大课、讨论课、练习课、实习等),课程时间最长可达3个学期。不同专业自行规定学生必修板块的种类和数量。学分的多少取决于每门专业和专业板块学习内容的比重,每学期大约30个学分。这样,学生在学士阶段的学习累积可达180个学分,再加上两年硕士学习的120个学分,可以完成获取硕士学位所要求的300个学分的指标。据,一个学分的分值大约相当于30个学时的工作量,照此推算,平均每星期课程约为35至40个学时。即,    180学分×30学时/学分=5400学时

    5400学时÷3学年=1800学时/年

    1800学时/年÷46星期/年=39.13学时/星期

    当然,这些学时不仅包括课堂的教学时间,而且课前预习和课外作业,图书馆查阅资料以及考试的时间均计算在内。学生顺利通过一个板块的考试后,可获得注明“合格”(gut geschrieben)并附有具体分数的成绩单。

    改革后的新学士和硕士学位(Bachelor/Bakkalaureus,Master/Magister)与原有的学位如何等值对应,是一个人们普遍关心且极为敏感的话题。德国学位制改革虽然暂时允许部分新老学位在同一专业并存共生,但两种学位体制却不容混淆,两类学位亦不可被同时授予。实行新的学位体制并不意味着原有的学位体制贬值,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学士学位(Bachelor)相当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硕士学位(Diplom FH);硕士学位(Master)相当于综合型大学和同等水平大学的硕士学位(Magister/ Diplom)。

    此外,德国学位制改革对学位的称渭有了较严格的规定,新的学士学位(:Bachelor/德语,Bakkalaureus)和硕士学位(英语:Master/德语:Magister)的称谓分为文科学士/硕士(Bachelor/Mas ter of Arts)、理科学士/硕士(Bachelor/Master of Science)、工科学士/硕士(Bachelor/Master of Engineering)和法律学士/硕士(Bachelor/Master of Laws)等;工程学、经济学以及一些跨学科专业的学位称谓要看具体的专业学习侧重点而定;关于学位、学位课程以及从业资格的详细信息,应在学位证书的补充说明部分里(Diploma Supplement)加以注解。需要强调的是,学位称谓应采用同一语言,英语和德语不能混合使用。例如:理科学士一般称 Bachelor of Science,也可以称Bakkalaureus der Wissenschaft,但却不能说Bachelor der Wissenschaft或Bakkalaureus of Science。

    2.德国学位制改革的成效

    尽管德国大学的传统学位制与改革所要求的学位制有诸多差异,但近年来,德国大学学士学位与硕土学位方面的专业课程数目增长很快,显示了这一改革的强劲势头,其发展趋势和份额比重可以从表1、表2中略见一斑。

    表1    德国学位制改革以来新增专业的发展趋势

    由表1看出,改革初期的2000年德国大学新增专业数只有183个,可短短3年后猛增至1072个,而2006年更是达到了3797个,占据德国高校专业总数的33.9%。在这些新增专业中,超过半数的专业是全新的设置,其余的部分则是在原有专业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目前大学入学新生人数的1/10,选报了新学制的专业,并且现有高校毕业生中1/10的人是怀揣新式学位证书走出学校大门的。

    德国学位制改革的进度,在不同类型的大学和不同的学科领域里不尽相同。22%的综合型大学的新增专业已经得到了认证,而在音乐艺术院校和应用科学型大学里,通过认证的比例分别为14.7%和32.3%。同时,国际交流机会较多的学科因受外来影响较大,改革的速度也相对较快。以2005年的统计为例,工程学科的新增专业已占据47.8%的比例,法学、经济和社会学科也不相上下,比例高达47.6%,数理和医药卫生新增专业所占的份额分别为35.9%和34.1%,而语言文化类学科的新增专业比例只有21.1%,新学位制的波及范围最小要属音乐、艺术类专业,在这些传统学科中,新增专业数仅占11.7%。 此外,新增专业非常重视与国际接轨。据不完全统计,约60%的新增专业课程都属国际合作项目,在1/5的新增专业中包含了一段固定的国外学习时间。超过80%的新增专业已完全采用板块组合教学,近90%的新增专业采用ECTS学分制来评定成绩并进行相应的。

    三、市场反应与就业前景

    按照新学制,学生经过3—4年时间的学习即可获得学士学位,随即进入职业生涯。获得学位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情况至今尚无具体的统计数据。然而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了解就业市场对新学制的反应。德国研究所曾对672家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以了解雇主究竟如何看待已走上工作岗位的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雇主对获得学士学位毕业生的认可程度

    从表2可知可见,只有近30%的雇主愿意把获学士学位的毕业生看作是高校毕业生,而大多数雇主则将其与高级专业技师划等号,或者不能确定这类人究竟应与何种水平等值,这势必影响职场对这类毕业生的雇用态度。同一调查还得出了以下统计数字,如表3所示。

表3    企业对新学制毕业生的雇用意向

    由表3可知,大部分企业愿意雇用学制改革后的学士和硕士毕业生,相比之下,学士比硕士更受欢迎一些。一方面是由于雇用学士可以比雇用硕士节省工资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工作相对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因而希望雇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学士经过3—4年的大学学习,已经打下了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一定的相关职业技能和方法,比硕士毕业生有更大的知识扩展和实际能力培养的空间。而许多企业内部制定有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的规划,因此,它们并不担心学士毕业生的业务水平。

    另外,上述数据还反映出了一种倾向,即企业的规模越大,就越愿意接受新学士和硕士毕业生。这是因为,大企业的运作常常是跨国经营的,雇用来自各国的拥有国际通用学位、适应性强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增强企业的活力,彰显其国际特色。在学位体制改革中,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努力争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希望它们向拥有新学位的毕业生敞开大门。大部分新增的学士和硕士专业与就业市场建立了直接联系,其中2/3的专业积极吸引潜在雇主参与到教学和科研项目中来,80%的专业还为学生创造了在企业实习和做毕业的机会。随着企业对“学士—硕士”两阶段大学学制认可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更多的学士和硕士毕业生能够找到直接通往职场的道路。此间,德国有包括安联保险公司、德雷斯顿银行、巴斯夫、宝马、联邦铁路、德国电信在内的40多家大型企业共同发起了“欢迎学士”的倡议活动,表达了支持这一新生事物的积极态度。该倡议书指出,学士毕业生将获得进入职场的机会,他们会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培训为毕业生创造在专业上和职位上晋升的可能性。尽管如此,中小企业还是一块软肋,从表3中不难看出,中小企业雇用新的学士和硕士毕业生的意愿与大型企业有一定的差距。对此,石勒苏益格—赫尔施太因州教育部长乌特·埃德西克—拉夫说:“我们已经获得了强大伙伴的支持……然而我们还需要说服中小企业。”

    四、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之是与非

    任何改革都具有两面性,德国的此番学位制改革触及了其故步自封、引以为豪的高教传统,改制伊始,便成为朝野辩论的问题、学界研讨的中心和大众关注的焦点,从而引得众说纷纭。

    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贯彻了“知识无国界”的观点,顺应了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引进新型的两段式学位制,将有利于扩大德国与世界上其他采用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学位制度的国家交流,极大地方便了德国学生和学者出国学习进修,同时也使德国高校的大门向世界开放得更宽。

    按原有的学位体制,德国学生获得第一个大学文凭(硕士Magister/Diplom或国家考试证书Staatsexamen)时的平均年龄为27.5岁,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英国23岁,美国24岁,法国26岁)。由于原有的学位制对学期数上限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少大学生的注册学期数接近甚至超过20个学期,一小部分人成了“职业大学生”。按分两段教育的新学位体制,学士是第一个具有从业资格的学位,学生经过3—4年的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可以自由选择今后的发展道路。他们既可以直接进入职场,投身于工作实践,也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从理论上讲,一方面能提高高校的毛入学率,减少中途肄业人数;另一方面也可以缩短每个学生的平均在校时间,相对减轻高校的财政负担。同时,与原有硕士学位专业人满为患的情况相比,人数相对较少的新学士和硕士专业可以对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业辅导。此外,鉴于新学制专业的国际性,其毕业生更能畅通无阻地在国内外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加之学生的平均毕业年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德国学子的竞争力和可塑性。

    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的举措也顺应了大部分企业的要求。许多雇主早就提出过高校学位制度改革的倡议,并始终支持有关政策的实施。的企业不仅希望员工具有优秀的专业能力,而且对其自身的可塑性、适应能力、创新精神、知识面,人品和情商等方面的素质亦有全面的要求。在这些方面,学士毕业生并不逊于硕士毕业生,而其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完全可以从实践中学来,且立竿见影,收效更快。因此对雇主来说,新学制的推广普及,为德国企业创造了更多吸收国外新生力量的可能性,从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才招聘的空间。正如参加“欢迎学士”行动倡议的德国企业在声明中指出的:“长期以来德国企业就希望高等教育进行改革,高教学制应更为贴近实际,缩短学习年限,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并改进在国际上的可比性。学士和硕士学位制度的改革,使全面满足以上要求成为可能,而不会影响专业教育的质量。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对此予以支持。”

    然而,在传统意识浓厚、改革事业举步维艰的德国,学位体制的改革也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遭遇到不少反对之声。尤其是新增的学士学位由于学制较短,引来众多非议,同时,人们对毕业生不甚明朗的就业前景也持有疑虑,但首当其冲的还是新学制的质量保证。由于德国高等教育长期奉行威廉·洪堡的精英教育理念,将大学看成一个进行科研和高等级教育的场所,而不是为劳动市场大批量生产低级就业人员的工厂,故德国的大学始终注重教育的档次,不愿屈尊俯就,降低级别,以适应大众的要求。因此,不少人担心改革后的学科和专业质量得不到保证,缩短学制会造成高等教育的泛滥,学制的改革充其量只是将学位换了个标签,害怕这一措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可能直接导致德国这一经济大国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的下降。比如,在原有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工程硕士Dipl.-Ing.(FH)是否可以被学士取代的问题上,保守派就持有明确的反对意见。因为德国素以优秀的工科传统引以为豪,而改革政策将学士学位等同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硕士学位Diplom(FH),这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工程学者们的自尊,人们对此学位的含金量是否真能与昔日被视为德国品牌的“工程硕士”相提并论,心中无数。专家坦言,传统的硕士(Diplom)水平不是三四年大学学习就能企及的,一个仅有些皮毛知识的学士远不具备在工程学科领域里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工程科研的能力,所以改革不应冒砸掉自己多年打造出来的品牌的风险。

    德国大学目前处于新旧学位体制并行的过渡阶段,由于资源有限,时间仓促,新学位制的专业在课程设计上难免会部分地延续和因袭旧体制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学生和用人单位觉得新的学位课程缺乏新意,从而丧失对其的信心。

    再者,国际舆论对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亦持有异议。比如大部分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专家学者认为,不应承认德国的学士学位,因为他们本国的学士学习一般为四年,在德国三年就可以学士毕业,其文凭的含金量难以与欧美其他国家对等。而在德国国内,由于不同机构的互相牵扯和官僚主义,也出现了学位称呼混淆的问题。按照改革政策,新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只能授予高校毕业生,但德国工商会(IHK)授予函授班毕业生的学位也叫学士 (Bachelor of Tourism),其培训中心打出的招生广告上甚至还开出了工商管理硕士班(Master of Business Management)。而实际上他们的文凭只相当于专业技师(Fachwirt)或师傅(Meister)的职称,这也给新学位制的名声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另外,对于实行学制改革的专业来说,不同高校相同专业的内容改革后应该如何统一,学校之间怎样取得共识,还有待研讨。同时,对学习板块的定义和具体的划分,各板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考试的设计等,目前尚无十分清楚明确的规定。

    针对这些问题,德国联邦教科部认为,引进分两阶段的大学学习模式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一举措反映了欧洲诸国对“大一统”教育的强烈愿望,也符合德国教育进一步深入与国际接轨的发展方针和政策。采用新学制,绝不是与德国优秀的高等教育传统决裂。相反,在“学士—硕士”两阶段的学制下,只要对课程合理布局,精心设计教学大纲,学生的学习目的会更加明确,可以更快、更有效地达到高一级的教育水平。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甚至建议,允许特别优秀的学士跳过硕士阶段,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总之,德国高校学制改革不仅是更换学位的名称,更重要的是改进学习内容,优化学习方法,面向未来,使德国的高等教育永远走在世界的前列。

    五、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之于留学生

    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对中国学生来说亦有积极的意义。改革后的德国大学学制由于新增了学士学位,使得中德两国高校体制更趋接近。中德两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自1999年开始,就高等教育学位学历相互承认问题进行磋商,双方专家对对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确认:两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和大学毕业生可以直接或在通过资格考核后进入对方国家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或攻读高一层次的学位课程,其学分及学习或毕业成绩可以连续。2002年中德双方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互相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定》,此协定于2004年1月7日生效。按照协定,中国现行学位制度中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分别相当于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后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并与其一样分别同德国原有硕士Magister或Diplom和Diplom(FH)学位拥有相互对应的关系,两国高校相应的学习阶段和成绩也大都享有对等待遇。中德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学历等值,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两国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进入对方国家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学习和深造,以取得更高学位。和以前相比,中国学生申请留学德国也省去了在学位对等和认证方面的诸多麻烦。

    六、结语

    欧洲不少高校学位体制与博洛尼亚计划大同小异,相形之下,德国的学位制改革触及了该国高教体系的核心,可谓“伤筋动骨”。可以想象,倘若其效果日后一旦有违初衷或不甚理想,保守派的批评指责必定会纷至沓来,大兴问罪之师。然而,作为欧洲统一“发动机”的德国深知,旨在推进高教学制改革的博洛尼亚进程有助于从深度和广度上推进欧洲一体化的继续发展,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以直接促进欧洲各国之间、经济和文教事业的进一步融合,所以这一发展方向是不可逆转的。现在,欧洲各国大学要求2010年全面实行新学位制的时间表已进入倒计时,而历来独立自主意识颇强的德国各州高教主管部门,能否在今后3年时间里顺利完成这一高教学制上的“统一大业”,还有待于各方的努力。勿庸置疑,拥有辉煌、雄厚实力和丰富经验的德国高教事业,在不断探索、稳步实施的基础上,一定会在维护保持优秀传统品质的前提下,顺利地完成新旧学位制的过渡,走出一条既能与国际体系兼容又不失本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来。

     注释:

    [1]又译波罗尼亚、波伦拿。博洛尼亚大学创建于1087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是欧洲、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

    [2]2005年5月19—20日在挪威卑尔根(Bergen)会议上,博洛尼亚计划又吸纳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乌克兰五国,从而使其成员国从40个增加到4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