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色资源”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关键词]“红色资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和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它是动员、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是增强国家实力、国际实力、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而“红色资源”是指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提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这种精神的真谛所在。因此,运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
一、“红色资源"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指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1.“红色资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今天,情感已成为人类行动的动力机制和调控机制。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机与艰难环境中的“红色资源”,包含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祖国浓烈的挚爱之情,他们把满腔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铺洒在国家独立和崛起的坎坷道路上,铸起民族历程中的一座座丰碑。这份爱国情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天的大学生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成长的一代,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因此,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可以使他们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激励,更深切地体会和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弥补用传统说教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体现“红色资源”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塑造爱国主义精神中的独特作用。
2.“红色资源”保证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不论革命形势怎样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立场坚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了一些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数字:在367天的长征中,红军进行了300多次战斗,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环境。是什么让红军将士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最根本的就是理想信念。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今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红色资源”提供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方式是身临其境式的实践体验方式。全国各地的红色基地、图片、资料、实物、健在老红军老战士的亲身经历等,使“红色资源”具有直观、贴近的优势。这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为实践体验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地解决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论问题。
二、运用“红色资源"进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对策
运用“红色资源”进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必须有机结合,要根据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生活阅历、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人文历史知识这些特点,努力寻求多种方式深刻挖掘这些“红色资源”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这样才具有时效性。
1.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政府的倡导和支持。首先,注重“红色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陕西“全省具有影响的红色资源共有486处,其中延安360处,榆林37处,西安30处,宝鸡5处,咸阳9处,渭南18处,铜川4处,汉中12处,安康7处,商洛4处”。“红色资源”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属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毁损,将无法挽回。因此,挖掘、整合“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意味着一种盲目的、过滥的开发,而应开发和保护并重,树立保护第一的观念。陕西省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革命走向成功的新起点,这里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开发“红色资源”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旦开发和保护相冲突、相矛盾时,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而不能以开发为借口,以牺牲“红色资源”为代价。也不能以城市建设、旧城改造、住宅新区建设、设施建设等为由,毁损“红色资源”。其次,政府对各类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基地,要逐步对全社会开放,首先是对省内大学生实行免票,以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渐推向外省。因为陕西省高校数量在全国名列前位,吸引众多学子汇集在这里,若能实行对大学生的免票制,就可为大学生开辟一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绿色通道”,真正体现“红色资源”的价值。 2.通过“红色资源”进校园,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全球化,使国家疆界变得模糊,必然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使爱国主义情感淡化。”因此,要通过“红色资源”进校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首先“红色资源”进课堂。学校的公共课本身具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这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应充分挖掘这种教育资源优势。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理论讲授、播放影像资料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因为这是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文化给养,“是获得历史知识、承继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的主要渠道和来源”。同时,结合实际积极宣传陕西省的“红色资源”,使学生了解革命在陕西13年的艰难岁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其次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一是注重对校园硬件设施的美化工作,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学校要积极举办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集体活动。多举办专题报告、学术讲座,利用广播、橱窗等宣传媒体开辟爱国主义教育专栏,弘扬“红色资源”中的爱国精神,如“五四”精神、长征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同时,通过征文、演讲、班会、党团组织活动及评选文明大学生、文明宿舍、文明班集体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多种渠道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行动教育。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体现,更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最终目的是落实到爱国主义行动上,这也是运用“红色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所在。既要把“红色资源”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又要精心组织各种方式的实践活动,包括参观、社会调查、各种纪念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可结合实际,经常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参观陕西省的革命历史纪念馆,激发大学生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烈士的缅怀之情,更加珍惜今日的生活,热爱我们的国家;同时可利用学校假期,动员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工农,调查访问,了解国情,使他们亲身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感受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化的激情,并以此为动力,勤奋努力,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三、运用“红色资源"进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新的途径和手段,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一种极其珍贵的教育资源。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和运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而言尚处于摸索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要正确处理“红色资源”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关系。“红色资源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红色资源”包括各种遗迹文物、纪念场馆、历史、文艺作品等物化形态,精神“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中所培养形成的价值取向。前者是后者形成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炼和升华。一般而言,物化形态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易于被运用和接受,多被重视,而精神领域中的产物较抽象且枯燥不易理解,常常被轻视而不去深入研究,无法收到较好效果。因此,在运用“红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既要避免简单说教,又要防止流于肤浅。由于思想具有传承性,因此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挖掘和研究,要充分利用陕西省丰富的物质“红色资源”,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共同进行探讨,凝炼出在爱国主义方面所形成的精神成果,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红色资源”的真谛所在,切实发挥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2.要把“红色资源”的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爱国主义在过程中始终充满着矛盾。如何把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相统一,把爱国之情化作爱国之行?这些问题是当今大学生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大学校园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崇尚个人主义,在实际活动中漠视班集体的活动,在生活作风上赞成享乐主义,对勤俭节约的行为不屑一顾,在学习态度上急功近利,工具原则盛行,缺乏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中作弊行为屡禁不止,混文凭者不乏其人。虽然这些问题只存在于少数学生中,但以这样的作为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呢?爱国思想若不转变成爱国的具体行动,游离于学生成长的轨迹之外,这种爱国主义就流于形式,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所以,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时,要对物化形态成果详细讲解并进行精神层面分析,如对延安诸多“红色资源”的宣传,让学生认识到伟大的精神孕育在平凡的事迹中,是无数最普通的革命和建设者,通过把身边的点滴小事做好,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国家增添了最宝贵的财富,体现出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启发学生去思考并转化成现实的行动,使爱国思想与爱国行动统一起来。
高校汇聚着从全国各地来深造的莘莘学子,他们迈进这座实现理想的圣殿,充满着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这些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浓厚的爱国激情,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因此,利用陕西省丰富的“红色资源”加强对本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一种责任,我们必须坚持这项工作。
上一篇: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