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知、情、意、行”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龙海平 时间:2010-08-16
  [摘 要]人的认知向行为转化,情感是重要的参与因素,而意志是行为的力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受者知、情、意、行四环节的辩证统一、和谐的,才能实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四环节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把握好教学中“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帮助学生认知国内外重大时事、认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掌握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方式方法,坚定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为今后独立自主地把握好形势与政策发展的趋势和大局,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智慧。
  
  一、知:认知时事,认同政策,认清趋势
  
  知,即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认知水平,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程度,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鉴别力和分析判断力。一位著名文学家讲过一句名言:“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胸怀‘”学会观察和分析形势,了解把握政策,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知”,即向大学生传授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使大学生的情、意、行建立在可靠的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环。据调查,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着“高期望值”与“低投入”的矛盾。大学生希望形势政策课教师都是专家水平,希望每节课都能接受大量的信息,受到生动而深刻的教育,但是他们在课外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又少得可怜,仅仅是上课去听听而已。为解决此矛盾,要求我们在形势政策的教学中精心选定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理解、分析和判断形势的意义、原则和方法,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认识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认清问题产生的背景、实质及其发展的方向、利弊等,从而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中的主流和支流、本质和现象、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长远,深刻理解党的政策,防止对形势与政策认识的片面性、表面化和绝对化。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上,时效性非常强,课时有限,要精心安排每次授课的选题,让形势与政策教学“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一方面依照教育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求,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另一方面,重点选择近期对社会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的、全社会及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讲授。每个年级每学期4~6个专题,其中国际专题安排2个。如2008年下半年我们在2007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安排了“改革开放30年,经济危机与我国对策,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北部湾经济开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当前政局与两岸关系”等6个专题。将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认识、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了解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大国关系的基本走向,了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包括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的基本精神。
  
  二、情: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情,即在现实思想道德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情感是思想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动力因素,情感是认识转化为行动的“催化剂”,对人的行为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就是说,情感因素对人的行为的方向和强度都产生重要影响。在人的认知向行为转化的过程中,信念也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信念是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情感的有机统一,只有当认识与有关的情感体验结合时,信念才会产生。“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动着儿童,在他心里留下愉快、兴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能变成信念。”因此,要特别注意以情育情,以境育情,通过实践使大学生获得思想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感情色彩的体验,以促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信念。
  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关心政治是其主流。但大学生主体的政治观尚处于不稳定的阶段,在他们的参与意识增强的同时,容易出现偏激化倾向和淡漠化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政治观不成熟的表现。其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不够成熟,对国内国际事件往往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一些道听途说的和不够权威性的信息可能会误导他们的认识,影响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情感。如大学生在感受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生活日新月异的同时,也非常注意社会上贫富差距在扩大、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以及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和困难。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引导大学生,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既不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勇担重任。其二,我们在教学中要联系热点事件的背景和历史,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清热点所蕴含的多重矛盾,看形势、看大局、看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外交举措,这样既可激发起大学生的主人翁态度和爱国主义情感,又可以防止大学生的偏激行为,有效地维护学校的稳定。
  
  三、意:树立科学的形势政策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意志是在实践思想道德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性格力量,意志在知识转化为行动过程中起支配的作用。在政治认知、伦理认知转化为政治行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没有坚强的意志,大学生在行为的过程中就有可能犹豫徘徊、畏缩不前,被困难吓倒,被挫折搞得灰心丧气,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对动机向行为的转化意义重大。要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促使大学生产生意志锻炼的愿望,有意识地进行意志磨练,从而把理想不断外化、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实践。当前,一些大学生迷茫困惑,不是知识和物质诉求,而是精神诉求。其表现是在复杂性环境中不知所向,在多样化状况下不知所选,在多变性条件下不知所解。其实质是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和稳定,对我国社会主导价值还未完全接受。只有牢固地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广大青年学生,让学生真正懂得为什么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才能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他们在情感上和理性上都自觉接受、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停止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企图,同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付中国的《十条诫令》中指出:“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为此,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价值观念及腐朽思想,并且利用资本主义人权、民主、自由等意识形态武器以及民族、宗教、台湾等问题,想方设法进行渗透,千方百计扰乱人心,意图改变青年对社会主义的信仰,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宣讲《国务院:实行积极财政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正常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经济运行秩序,必须有一个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全局意识、战略意识和务实精神,激励他们把爱国激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四、行:掌握分析形势的方式方法,形成正确理解政策的立场观点
  
  行,即在知、情、意的指导、影响和支配下所表现的实际行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路走来,大学生们在教室里和课堂上接受着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纲领的,接受着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等等。如果从认识的阶段划分,这些观点和结论属于理性认识,大学生必须拥有大量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积累,必须对社会现实、社会生活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积淀,才能较好地理解、接受和吸收这些抽象的理论和现成的结论。大学生的阅历和成长经历决定了其感性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这就使得抽象的思想理论在他们那里犹如没有打好地基的房子,缺少现实的土壤和根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让学生的“学习参与”、“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互为融合,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并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把理论知识真正地内化为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及信仰。正如恩格斯说的,我们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可以留出8~12课时安排实践教学。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提升能力紧密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及其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中,与地方政府、、部队共建大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服务基地,用“科技下乡”、“文化扶贫”、“大学生义工”等提升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国情教育中,组织大学生围绕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深入、企业、厂矿开展调查研究,与社区进行道德共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了解形势与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状况,提高正确认识形势和对形势的分析力判断力;在科学发展观教育中,开展“保护漓江”、“环境危机与大学生责任”讨论等;开展“红色之旅”学习参观和“重走长征路”活动,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特别是到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学习参观,让他们了解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调查表明,广大学生关注国内问题普遍多于国际问题,关注民生问题普遍多于其他问题。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后,以“80后”为主体的广大高校学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献血、捐款等活动,以多种形式奉献爱心,支援灾区人民抗震救灾,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崭新精神风貌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代,是充满理想、大有希望、值得信赖的一代,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五、结 语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活动的四环节中,“知是情、意的基础,是行的先导;情是知、意的催化剂,是行的推动力;意是知、情的必然体现,是行的杠杆;行则是知、情、意辩证运动的外在表现和一般结果,是进一步强化、巩固知、情、意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关注时事、分析动态、理解政策能力的形成是以上四环节均衡发展的结果,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或各环节的发展不均衡、不协调,都难以形成健康的思想政治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