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党支部运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牟临杉 时间:2010-08-16
  [摘要]高校班级党支部建设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面临的新课题。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存在着支部的功能定位不明确,整体运作水平不高,支部书记业务能力不强,总支对支部的指导缺乏创新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确立适合学生支部特点的工作内容和体系,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思路等途径,积极促进高校班级党支部建设。
  [关键词]高校;班级党支部;问题与对策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确立的“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拓展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高校党组织重视并积极探索学生班级党支部建设工作。由于这一工作缺乏经验可循,运行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党支部的结构和运行模式变了但指导思想依旧;班级党支部的功能定位不明确,缺少适合其特点的活动内容和体系;对总支与学生支部的关系缺少研究,指导不到位;学生党支部的运行缺乏的规范等。
  
  一、班级党支部运行中面临的问题
  
  (一)班级支部的功能定位不明确。班级支部无论是在存在的时间、运行的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它的特殊性。在这种情况下,班级支部具有什么功能,要发挥什么作用,能否担负起基层支部的全部职责等就成为必须明确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工作中更多关注的是支部的建立,似乎只要支部成立了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学生支部的功能定位既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得到认真的研究。
  (二)班级支部的运作水平不高。班级党支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成员成熟度低,工作经验少,不熟悉运行规范,这就决定了学生支部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进程。这种不完善和不成熟使支部的组织生活质量、相互间的配合、整体功能的发挥等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加之上级组织对此认识不清,指导不到位,使得班级党支部整体运作水平大多处于一种不理想状态。
  (三)党、团支部、班委会协同上存在模糊认识。班委会、团支部都是班级的领导机构,设立支部后,班级工作的模式是什么,如何才能协调好三者的关系是一个新的问题。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大多倾向于在明确界定各自的地位、作用和分工的前提下发挥好三者的作用。这种思路看似有道理,但却有悖于班级实际。面对班级运行中三套班子人员明显交叉的实际情况,把各自作用的发挥置于对职责严格区分的前提之下,显然是脱离班级的实际,也不可能找寻到理想的出路。
  (四)支部党员数量偏少,难以形成有影响的骨干群体。在大学生这样一个特定群体中,如果班级党员达不到一定数量,班级党支部就难以发挥好骨干作用,这既是班级支部建设中的一个特点,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虽然“加大低年级党员力度”的要求已提出多年,但这一方针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低年级党员发展工作的迟缓,造成高年级支部党员人数普遍偏少,形不成群体规模,难以为支部功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支撑。
  (五)支部书记综合业务能力不强。就班级支部书记队伍的整体状况看,支部书记本人的入党时间不长,对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和章程理解不够,工作中往往是热情有余而经验不足,责任感强而能力不足,总体协调和驾御能力明显不够。这种能力的不足除了入党时间短等特定因素外,更多在于上级组织面临支部成立时才考虑书记的人选,于是只能被动地选择其中的优秀者,这种缺少培养过程的使用必然导致综合业务能力的不足。
  (六)总支对支部的指导缺乏创新。班级支部在许多方面不等同于一般的基层支部,这就要求对学生支部的指导不能按照常规模式进行,但这一问题目前并没有被明确地意识到。上级的指导更多是借助一般支部的运行经验展开,工作中思路陈旧,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不能按照学生支部的特点设计任务体系,缺少适合学生特点的工作主题和规范,工作任务的可操作性差,学生支部被动执行特征明显。
  
  二、解决班级支部运行的对策
  
  (一)要确立适合学生支部特点的工作内容和体系。学生支部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支部的工作有别于一般支部,他们不可能承担起普通基层支部的全部功能。学生党支部必须有特定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考核标准,只有确立了这一点工作才能获取成效。就大学生支部的特点看,他们既要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也要不断完善自己,还要带领同学共同进步。根据这些特点,学生支部工作的安排必须体现这样几个原则:(1)学生党支部不是专职的党务工作机构,其工作过程本质上仍是一个培养和锻炼的过程,是在完成一定工作的同时培养和锻炼自己综合能力,既是为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基础,也是为我们党培养后备力量。(2)学生党支部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只能有选择的完成与其身份、能力相适应的任务,其任务的难度,复杂性等必须符合于学生的操作特点。(3)上级组织在安排任务时必须辅以必要的指导,提供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工作的安排尽可能细化,工作的内容要具体,操作的规范尽可能到位。(4)所开展的工作要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相吻合,并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做,有信心做,并获取积极的成效。
  学生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支部工作只有适合学生的特点,才能获得同学的认可并获取积极的成效,而一旦超越了其能力,就必然会产生失误,先进性也难以体现。那种认为一旦学生党支部成立了,就可以承担起所有支部基层工作的想法是错误的,这也是造成班级党支部作用发挥不好的重要原因所在。
  (二)党总支要科学指导学生支部工作。就目前上级组织对班级支部的指导来看,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操之过急。党员人数一旦具备,就急于成立支部,期待着其发挥作用,而不考虑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否具备,条件是否成熟。二是给予的自主空间少。不少学生支部的工作更多是完成上级组织下达的任务,独立开展有特色活动的空间和自主性明显不足,这种缺少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工作方式使学生支部明显缺少活力。三是不重视研究学生支部的运行规范,在指导理念和有效地指导方式上缺乏创新,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要解决上述问题,体现科学的指导就必须坚持“四个结合”:(1)部署工作与提供思路相结合。指导不是命令和取代,而是在方向以及主要策略上提供思路,至于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完成过程尽可能由学生根据情况自己去选择,这样做才能适合学生以及班级实际特点。(2)大胆使用与积极培养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对班级党员既大胆使用,放手让他们去做,又对工作过程加强监督和规范管理。坚持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借助任务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3)做好助手与独立工作相结合。学生支部既是上级组织的助手又是班级主体,有效的指导必须兼顾好这种关系,完全的助手会失去学生支部的意义,完全的自主也会造成工作推进的困难。(4)过程指引与计划指导相结合。由于学生支部存在的时间相对较短,不可能对整个过程进行反复体验以积累经验,这就要求上级组织必须将整体工作给予明确的解析,帮助学生支部把握好工作环节和进度,了解各种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工作的计划性、条理性和有效性。   (三)对支部书记的培养要有的规划。一个好的支部书记能有效促进党支部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作为学生支部书记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良好的个人修养;二是熟知支部工作的基本规范;三是掌握一定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从学生党员的特点看,要达到这样一个标准,关键在于培养,并立足于“三早”,即“早重视,早发现,早培训”。所谓早重视,是在支部未成立之前就必须将未来支部书记的配备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绝不可在学生支部成立之后再行考虑;所谓早发现,是在低年级阶段就应当注意发现苗子,把那些素质高、学习成绩好、有良好群众基础、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优秀分子作为未来党支部书记的培养人选;所谓早培训,就是在早发现的基础上,选择那些优秀的预备党员或党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为未来的支部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这种培训包括理论培训与实际训练相结合两个方面。要在帮助他们学习党的组织工作理论的同时,吸收他们列席或旁听院(系)其他支部相关工作会议,体验基层支部运行的规范和基本程序,学会一定的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在支部书记确立后,还要为支部书记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指派具有丰富经验的党支部书记或党务工作者作为他们的顾问或导师,指导和帮助他们开展工作。工作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早重视,早发现,早培训”,能够为培养合格的支部书记提供必要保障,并保证支部成立后支部工作很快走上正轨。
  (四)正确看待班、团、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目前,在如何处理好班、团、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过分强调在严格分工前提下的合作,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各自责任的区别上,似乎责任明确了,工作就开展得好了;二是过分强调班级党支部的核心作用,而忽略了其他,造成党支部孤军作战。试图在把班、团、党的责任分清再协同工作的做法,看似科学合理,但在实际工作中是行不通的。从班级的实际情况看:一是各自的工作任务并不繁杂,内容相对简单,没有细分的必要;二是班、团、党组成人员相互交叉,存在着分也分不清的现实;三是班级活动大多是共同承办的,许多情况下没有分清的必要;四是只有相互合作,形成合力才能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因此,处理班、团、党之间关系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有效地协同工作上,要以具体任务为引领,强调工作中的相互协调与合作,而不是一味的工作区分。单纯的强调支部的重要性也是不对的。强调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并非是取代其他,而是要以班级党支部为核心、形成一个班级骨干群体,共同支撑和开展好班级工作。在具体活动中共同协商,协调工作,发挥好各自的作用。为了处理好班集体中党建与班、团工作的关系,在选配党支部书记的时候,如果班长或班团支部书记符合党支部书记条件的话,就尽量让他们兼任党支部书记,这样更有利于班级工作的统一与协调。
  (五)力争使班级支部党员达到一定数量。培养更多的合格党员是高校党组织应尽的责任,力争使支部党员达到一定数量对优化班级支部的运行有着特殊的意义。班级党支部的运行实践告诉我们,一定的党员数量是其发挥好作用的基础,如果党员人数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就难以形成骨干群体,没有这个骨干群体,党支部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就会被弱化,这是由大学生群体的特征所决定的。目前,班级党员人数普遍偏少是学生党支部作用发挥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上级党组织有责任通过积极培养,加大学生党员力度,以完善班级学生党支部功能。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树立科学的党员发展观,特别是要转变不能在低年级发展党员的观念。长期以来,高校低年级党员发展工作一直处于重培养、轻发展、求稳妥的状况。对于低年级大学生成为一名预备党员的门槛到底有多高,是够条件了再发展,还是将发展视为培养的一个环节;是只强调现实成绩积累,还是将现实积累与未来发展相结合等问题,值得我们去重新思考。如果一年级不能有党员,那么二年级的党小组建设也会迟缓,也必然影响到高年级班级党员的数量。如果在大三后期才能成立班级支部,且人数较少,那么这个支部无论是在责任感、影响力,还是可培养性方面的意义已经不大。学生党支部存在的时间是相对短暂的,我们必须立足于在支部建立的同时就为这种作用的发挥奠定好基础,从多方面为支部建设提供保障。
  
  三、完善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有必要确立“一年级有党员”的目标要求。目前将“一年级有党员”修订为“低年级有党员”并非是一种完善。失去了“一年级有党员”这个目标,一年级学生党员的发展往往就很难落实。与其在一年级党员的发展上畏首畏尾,谨小慎微还不如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在探索中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二)对班级党支部的功能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班级党支部功能的界定不是基层党组织所能解决的,它需要通过上级党的组织来完成。只有明确了学生支部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才能形成适合学生支部特点的运行规范,学生党支部才能够健康发展。
  (三)对学生支部书记的管理要成为一项专门的任务。学生支部建设是高校党组织建设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其中对学生支部书记的培养和管理至关重要,高校党组织有必要将其作为一项专门的任务来完成,建立起学生支部书记培养和管理的新的工作制度。
  (四)党总支要强化任务转换功能。学校党组织所提出的工作要求往往是宏观和原则的,如果将这种要求直接下达给学生支部并不能取得积极效果,院(系)党总支必须结合学生支部的特点,实现任务的转化,要使所安排的任务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贴近于学生的实际,并容易操作。这种任务转换并非体现为简单的方法性特性,而是院(系)党总支适应新的运行模式中的一项新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