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实现路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董俊 时间:2010-08-16
  [摘要]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使命,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现实需要。然而。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才能实现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目标。课堂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认知前提;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体验载体;校园文化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情感升华;传媒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崭新阵地。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实现途径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将特定社会所肯定和践行的道德伦理和道德价值内化为自身自觉的道德信念与行为的过程。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使命,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一个由道德知识而得到道德规范实践再到道德行为自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才能实现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目标。
  
  (一)课堂教育: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认知前提
  
  人们对于一种道德价值与规范的践行,首先源于对这种道德价值与规范的接受和认同。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因此,大学教育必须在知识传承与创新的同时,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与灌输。
  课堂教育是学校实施道德教育内容的基本载体,是增长学生道德知识的主渠道。不论是思想理论课、社会,还是各类专业课都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使命。思想政治理论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使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能使他们在思想上、道德上同步和谐发展。
  课堂教育的有效发挥,必须依靠教师作用的发挥。广大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做到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比如,在文学类课程中应加强对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教育;在类课程中应对学生加强诚信、公平、自由等道德教育;在教育学类课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宽容、平等、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应加强对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平等、公正、维护尊严的教育。
  
  (二)社会实践: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体验载体
  
  社会实践是道德实践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以及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只有不断进行道德实践,才能巩固自身已具备的道德情感。
  道德教育培养人们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道德行为不是从书本上学会的,而是从实践生活中养成的。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理性仅在课堂上是很难充分表现出来的,只有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全面综合评价。志愿服务、生产劳动、勤工助学、军政训练等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形成良好道德观念的机会,使学生在表现自身道德面貌的过程中,受到外界的评价,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因此,我们要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和促进其道德社会化的目的。
  首先,要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关键。要确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设计原则,依据适合大学生的成长,按照受教育与长才干相统一,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以及人才、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精心设计好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等方面做好规划,使实践活动具有计划性、预见性。
  其次,要加强引导,强化大学生社会化意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看到、听到、碰到的事情、人物,有先进、也有落后;有正面,也有反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所有这些,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是消极的影响。因此,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一定要加强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引导,激发起学生改造世界观、培育优良道德品质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使大学生懂得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以及如何去做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有道德的人。
  
  (三)校园文化: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情感升华
  
  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升华,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能极大地推动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进程。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三方面内容。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积极影响。
  首先,校园物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给人以最直接、最完整、最粗犷的感觉与知觉,使人获得对学校的整体印象,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它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师生员工共同创造校园的各种物质形态以及对这种物质形态所进行的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和合理配置,构成校园的和谐、错落有致的园区,形成各种美的实体和蕴涵其中的神韵及其所象征的各种意义,对置身其中的学子予以一种无形的熏陶,使其体验到事物的美好,从而扩展到对世间事物的热爱。这是一种美育陶冶的德育方法,是一种化育,能经过情感途径使主体受到感化,经过审美深入人心,从而陶冶主体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品德。一所学校优美的环境,完善的服务设施等,能够使学生心情舒畅,身心愉悦,有利于他们心理的调整、情绪的缓解、气质的熏陶、性格的锤炼及文明习惯的养成。反之,不良环境容易使人心情浮躁、情绪激动、心理失衡,而且不利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所以,各高校应该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文化特征的园景,一些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标志物、象征物等。
  其次,端正教风,促进学风,形成优良校风。教风是道德教育关键的一环。没有优良的教风不可能有好的学风,学校对学生的各种教育都要通过教师去组织实施。作为教师,一方面,必须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必须在思想感情、向往追求、生活情趣、行为习惯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影响至关重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邓小平同志讲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风建设要从机制上保证良好师德的形成,克服一手软、一手硬现象,做到治学严谨、热爱学生、以身作则、谦虚正直、诲人不倦等,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师道德规范。学风建设是大学生自我人格塑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勤奋刻苦的学习毅力,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热爱专业、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学风是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保证。学风建设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进校后能尽快确立新的成才目标,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要密切教师与学生的联系,需要有良好的师德引导;加强班风建设,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人追我赶、奋发进取的学风。因此,必须要下大气力,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使整个学校师生员工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使学校学习风气、学术空气、师道状况、工作作风、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都处于一个较理想的状态或较高的水准,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四)传媒: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崭新阵地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生活休闲和道德培育的崭新阵地。因此,正确引导、有效发挥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作用,是高校德育面临的新挑战。
  首先,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以先进文化占领网络。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使大学生在网上始终能用先进文化武装头脑。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方面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始终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的道德理念、道德规范、道德操守。要倡导大学生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提供制约与保障。
  其次,要积极发挥网络教育技术的道德功能。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受教育者感受到特定的道德情境。道德教育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情感激发和受动的过程。只有情动,才能加深认识,真诚履行义务。而情感的激发和受动离不开特定的道德情境。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营造特殊的道德情景,可以达到虽然人在教室,却仿佛置身于特定的道德情境之中,在这种特定情境中,受教育者可以是道德冲突中的一方,也可以是旁观者;可以是不幸的落水者,也可以是见义勇为的救援者。因此,我们可以创造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虚拟世界,引导学生去积极建构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