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认知水平提升的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论文摘要] 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德育的深入开展,需要把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始终贯穿其中,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社会价值观念的根植,实践活动的人性化设计,认知评价指标的建立,都是基于大学生认知水平提升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虽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丰富着德育的方法和手段,但德育的效果和影响力还是表现出不尽如人意之处。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我们在丰富和创新教育手段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这一重要因素,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准确的把握,或者是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干预,导致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判断偏离了预期的轨道和要求。
所谓认知能力,是指人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而认知水平的提升,就是通过不断调整对事物认知的角度和衡量标准,使个体认知向着符合社会公共认知水平和公共道德标准方向,并接受一定的社会实践检验的过程。由于成长经历、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表现得参差不齐往往带有个体性和局限性,主要表现有以下三种情况:一种是自以为是 ,以我为主,认识判断标准惟一化;一种是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立场不坚定,认识判断标准模糊或无标准可言,第三种是认识判断标准的双重性,同一事件针对不同对象适用不同的标准,即所谓的知行不一。这些不成熟的表现成为德育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要取得这方面的突破和改进,需要以认知水平的提升为突破 口,有针对性地改善德育的途径。
一、 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
自我认知是主体对自身的状态以及自身与外界关系的反映,它产生于社会实践活动中,是在主体从事的实践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主体性条件。自我认知的形成是主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提,它决定着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对象和方向“ 。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 ,应以完善学生个性意识和形成对 自身与外界关系的理性认识为 目标。
1.完善大学生认知结构,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认知学派著名的心家皮亚杰曾用图式(schema)一词来描述认知结构,图式就是被内化的动作呤]。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理解为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或者是已经被内化的行为状态。,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愈合理 ,行为状态愈稳定愈能自觉 自主地同化更多的知识经验,愈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认知的发展。
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自身道德人格的认知,即对自身道德主体意识的认知,包括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活动,道德选择的权利感、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 自信和人格尊严等。其次,要弓}导学生正确处理专与博、雅与俗、传统与现代等关系,形成一套相互渗透和自我发展的知识结构,为行为内化 、人格完善提供判断依据。再有,要引导学生优化其认知结构的“可辨性”和“稳固性”。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在环境与学习者的相互作用中,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增强知结构的辨别判断功能,使原有观念与外界影响产生有效动,促进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合理矫正。
2.关注大学生认知的生成性,将认知过程转化为德育内在需求
认知的生成性是任何教育过程的逻辑特性,而德育过更强调这一点,因为德育是要求学生知、情、意、行统一的程。随着社会化的发展,外在的强化作用趋于减弱,来 自学生本身的内在的控制作用 日益增强。从认知的生成性度来看,德育工作者只是教育资源的组织者,而对道德价的概括、理解、内化则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加工过程。由德认知上升到道德信念再落实到道德行为,是主体生的,而非外力强加的。
3.开展大学生 自我教育,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自我认知教育,是教育主体通过教育客体实施教育的动过程,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互相渗透,共 同完成的双交叉活动。因此,不能单纯地把学生看作“客体”而忽视他的主体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自我教育主体的参与是大生思想道德冲突和失衡的原动力 ,也是大学生自我认知的提。引导大学生 自我教育要抓住有利时机,特别要在大学发生道德认知冲突和失衡时 ,对大学生进行恰 当的引导,促进大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
二、社会价值观念与意识的根植
1.加强时事与政策教育,在充分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提认知水平
让大学生们充分自觉地认识国际国内形势 ,正确把握国情,并将其作为自觉的认知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前提 ,这是我们思想道德教育的初衷,也是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转型期德育的发展空间首先是基于国家内部社会生活的变化与社会发展进步,同时 ,其他国家 民族的相关发展的和现状也正在影响着我国的发展进程。因此,认真抓好思想理论课教学 ,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完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确立诚信意识
大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已基本成型,但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存在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 ,具有可塑性的“缺陷”,这主要是由于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形成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的巨大反差 ,导致人的精神状态和价值理念产生移位。
3.坚持社会公德和公共行为规范教育,强调入的社会权利和责任
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它经历了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根据皮亚杰的实证研究,人类的道德认知发展遵循“他律而后自律”的原则。学校德育中,要培养学生形成某种品德或行为习惯 ,必须先教育学生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从这一角度上说 ,学生的道德认知首先是“告知”的,其次才是“自知的。德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强调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明确个人道德价值与社会公德利益的关系。
三、实践教育与辅导活动的细节设计
社会实践教育符合认知教育的客观。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学生与社会之间开辟了一条通道,使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与推动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使促进个体认知水平的提升与接受社会价值标准的检验统一起来。
1.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性化、生活化设计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成为教育活动的一种行政指令,它必须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有利于消解传统德育普遍存在的空泛、教条、与现实脱节等弊端因而,在组织社会实践项 目时,有必要进行精心的人性化、生活化设计,人性化主要是针对于活动的形式化倾向,而生活化主要是针对于政治化倾向,使学生可以有的放矢的参与实践活动,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方案等。 2.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观察
强化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社会实践环节,首先就需要强化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深入观察与分析,并在这~过程中使大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认识教育,获得思想认识的升华与进步。社会实践的观察教育,主要是通过接触、了解、观察社会实践 ,把社会实践前后的结果、情况、问题加以比较、对照,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形成和强化正确的思想认识。
3.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动参与性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就要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活动,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强化正确的思想、情感,实现思想意识的升华。投身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亲自证实和接受正确的理论,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的过程。以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自运用思想理论,来证实和把握正确思想理论的真理性。进而增强运用正确思想理论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的自觉性。
四、思想道德评估体系中认知水平指标的引入
在开展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往往存在一种潜意识,即学生已是成人,有 能力做出认知判断并对 自已的行为负责,因而忽略了对学生认知能力本身的评判及干预,而这恰恰正是德育工作最根本的作用因素。以学生思想道德评估为依托,合理引入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考评指标,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力措施。
1.政治品质评估。基于认知水平的评估点主要集中在学生对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识,对祖国的感情,对国事的关心程度,是否维护国家利益,是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积极要求上进,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是否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
2.思想品质评估。思想品质是指个体的思想和观点,包括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具体的思想方法。基于认知水平的评估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状况,学生对于周围同学、周围事物的态度看法,学生对于劳动和实践的态度 ,学生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方法,是否具备科学的思想方法 ,是否能够辨证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否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进步的人生理想。
3.道德品质评估。道德品质是知、情、意、行的集合体 ,主要包括文明修养、集体观念、生活作风等。基于认知水平的评估点主要集中在学生对于公共道德规范的态度,对于公共事物的关注程度,如何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是否讲文明礼貌,是否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是否勤奋好学;是否具备诚信、谦逊、合作的良好品德 。
4.法纪品质评估。法纪品质 由法纪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构成。基于认知水平的评估点主要集中在学生对校规校纪的态度,对法规的重视程度 ,是否自觉遵守校纪校规 ;是否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格守法律。
学生思想道德评估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评估体系中认知水平指标的建立和应用,对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通过来自各种渠道的评价信息的反馈 ,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思考认知能力对个人思想成长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是强化认知水平要接受外界评价的意识 ,从而帮助学生不断调整个人认知标准,拉近与社会公共道德认知要求的距离。
注释
[1]马嘉.自我意识:舆论主体的当代诉求[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1):140
[2]沈志华,汪玉柱,邢宝君.认知结构理论与大学生自我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2
[3]张文显.弘扬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实践育人格局[J]高等教育,200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