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述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敏 时间:2010-08-16
  关键词:诚信  述评  制度安排  环境建设
  论文摘要:虽然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研究广泛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这集中表现在诚信教育的措施不力和有效性程度不高两方面,而其所以如此又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本文在分析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制度安排及评价和环境建设两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以期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性,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
  一、 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概述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其一,多领域、多视角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首先,研究者从法学、社会学、学、伦等多学科角度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其次,结合教育对象不同的特点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包括依据各专业、各不同性质类型的高校、不同的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开展诚信教育研究。再次,注重研究市场经济、时代特征与大学生诚信教育之间的关系。 
  其二,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原因。研究者普遍认为,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表现在学习、经济、生活等各方面。而导致大学生缺乏诚信的原因亦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为:学校诚信教育的弱化;家庭中诚信教育的失位;社会环境尤其是网络生活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即大学生自身缺乏必要诚信道德修养。 
  其三,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学理分析。研究者普遍认为,对大学生而言,诚信教育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它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必然途径,诚信教育对他们道德人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而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基石,切实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能优化高校教学环境,推动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而言,它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和谐的外部环境及主体内部和谐的内心环境,它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重要手段。 
  其四,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方法、途径等做出理性设计。比较完整的论述大学生诚信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是陈玉平,在《试论高校诚信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载《铸魂··魅力》)中提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为:大教育原则、主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与时俱进原则;方法为:灌输教育法、榜样启迪法、实践提升法、师德垂范法、环境熏陶法、生活渗透法。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缺乏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安排及其评价的系统研究。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传承传统诚信美德的重要手段,但研究者对传统诚信的学理分析不全面,从而导致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安排及其评价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从传统社会到社会,传统诚信伦理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一方面,必须继承传统作为德性伦理的诚信美德;另一方面,也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传统诚信美德。传统诚信作为德性伦理应转向现代的规范伦理和制度伦理,依靠 自律实现其价值的诚信应转向依靠 自律和他律相统一的实现手段的诚信。虽然很多研究者认同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依靠相应的制度保障,部分研究者亦初步提出了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但并没有明确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的内涵,亦没有着重指出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建设应遵循的理念及其所要实践之内容。 
  其二,缺乏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建设的系统研究。 
  很多研究者认识到要改变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这一状况,必须依靠大学生诚信教育本身的完善,包括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调整等。这种思路无疑是对的,但仅仅依靠教育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积极效果还面临社会不诚信环境的消解。基于教育和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如果环境影响与大学生诚信教育在方向上和性质上一致就能够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反之,就会消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有研究者经过调查认为,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例是 8:2。诚信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关键的原因在于教育环境发生变化 ,环境影响力增强。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要高度重视环境的影响,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在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中,帮助学生正视道德冲突,掌握道德智慧,锻炼道德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建设。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安排 
  以道德规范形式存在的诚信和大学生诚信教育采取的是规劝的形式,在“应当”层面上影响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养成,其作用究竟如何发挥全凭大学生的自觉性。伦理制度在肯定大学生自觉性的基础上,通过“必须”的命令形式“逼迫”大学生养成诚信的行为习惯,保障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顺利实施。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安排就是在遵循正义的制度伦理基础上安排相应的伦理制度,它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诚信制度,另一个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 
  (一)大学生诚信制度 
  其一,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诚信档案制度旨在探索一套完整的诚信监督机制。每份档案中的诚信奖惩条款涵盖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考勤、纪律、作业、、借贷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学校可根据学生以上具体表现考核,学生毕业时以学校和学院同时签章的形式对该档案进行公证。 
  其二,建立大学生信用制度。信用本来是道德层面上的规范,但是一旦道德难以维持信用的时候,就需要把信用建立在制度之上。在高校,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 
  其三,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目前,在人力资源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和切身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大学生择业时不惜伪造各种获奖证书、优秀的学习成绩单、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以及虚假的学生干部头衔等。同时一些高校也为追求高就业率以期增加竞争资本,对学生择业上的失信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包庇、隐瞒。鉴于此,应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即学校向用人单位公开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成绩、奖惩情况、担任学生干部情况等。 
  其四,建立诚信激励机制。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感受到说实话比不说实话好,按要求做比不按要求做好。激励机制的设立应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因其行为选择而获得心理坦然和精神满足或心理不安和良心自责;学校对学生行为选择进行精神褒奖和物质奖励或道义批判和物质惩罚。大学生大部分是讲诚信的,对所有诚信学生进行物质奖励是做不到的,但必须进行精神荣誉奖励。另一方面对部分失信的学生必须进行惩罚,特别是道义上的批判。    (二)大学生诚信的管理制度 
  其一,针对学生的诚信管理制度。首先要确立管理就是为学生服务和促学生的理念。其次,确实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制度的设计与评价中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级设置相应的制度。 
  其二,教师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教师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诚信的管理制度 ,也就是师德管理制度,主要是建立相应的师德评价制度。另一个是诚信教育的教学及管理制度。学校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制定全面的具体的诚信教育目标,合理安排诚信教育的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将诚信教育纳入各部门各环节的活动中。切实发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诚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后勤管理制度的诚信教育作用,建立相关诚信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发掘各门课程的诚信教育功能,促使教师的诚信教育职责落到实处。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总体上是健康与积极向上的,但受到因素的影响、多元价值观的冲突,由。此而产生的不良环境严重阻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正常发展。 
  (一)市场的二重性与法制建设 
  目前,市场经济中存在诚信原则作用倒置的状况,失信不仅不付出交易成本,反而获利,而诚信反而要付出很大的交易成本,利益受损。在此环境中,人们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越来越倾向于“经济人”,其行为也逐渐的功利化。部分大学生受到影响,在“经济人”与“道德人”、趋利和趋义之间,很多大学生选择了趋利的“经济人”这一角色。从而导致欠款不还、随意毁约等诚信缺失现象的产生。如何建设诚信的经济环境,除了继续发挥价值的作用,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外,还需要另一只“看的见的手”来调控,那就是法制。为此,首先是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法律和制度的规范下,使失信行为的交易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同时,培育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用法律精神引导人们特别是大学生讲法、守法,把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统一起来。 
  (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与权力监督 
  作为社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政府的诚信建设对整个社会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诚信建设过程中,政府直接左右诚信建设其他因素发挥作用,无论是诚信建设中的制度性约束还是非制度约束,最终都需要在政府引导下才能顺利的实施。一旦政府不守信用,它对社会信用的损害将是致命的。正如茅于轼先生所说:“当社会暴露巨大的丑闻,一些伪善的把戏被戳穿,大家有一种被欺骗、被愚弄的感觉,这将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迅速降低。” 
  政府公信力下降及部分政府官员不诚信的状况无疑会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对象的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造成部分大学生不相信诚信教育,更谈不上接受诚信教育。环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产生影响最为直接,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有必要建设诚信的政治环境。首先,制定或完善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促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其次,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美国早期传媒业有影响的人物普利策曾把舆论监督形容为“第四种权力”。
  (三)的诚信失守与多元对策 
  大学生属于最早接触网络的一批人,学习、生活、网络已经成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活动的固有模式,网络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最迅速、最直接的。虽然网络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延伸,究其本质来说它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一部分,但网络还具有很强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使得本来应该在网络中确立的诚信原则缺位,网络成为社会诚信问题的 “深度受灾区”。对现实生活来说,网络中的诚信缺失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进而影响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建设诚信的网络环境,总体上说,首先要完善网络技术,用技术控制网络失信行为。其次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法律,用制度、法律规范网络行为。第三,培育网络道德体系,促使网民诚信内化。第四,采取现代的教育方法,进行网络诚信教育。 
  注释 : 
  ①茅于轼著.《人的道德前景》.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P29
  ②第四种权力.前三种权力分别是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
   
  [1]钱广荣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之批评及其意义》[I].《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OO6年 10月 
  [2]项贤钦.《独立学院诚信教育的调查思考及对策》[J]《高教研究》2006年 1O月 
  [3]毛克平等《诚信教育:高校德育的基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 8期 
  [4]梁玉珍《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需要》[I]《药学教育》2006年2期 
  [5]于永成.《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的多维思考》[I]《航海教育研究》,2OO5年 4期 
  [6]郭友寒 《大学生诚信教育刍议》[J]《郑州航空管院学报(社会版)》,2006年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