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出路:“闲暇”视域下大学生德育现实反思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卫伟 曾琰 时间:2010-08-16
  关键词:闲暇德育  大学生  对策
  论文摘要:闲暇的空间是理想化的空间,闲暇视域下道德现状是对个体的自由、自为状态追逐下的时代精神和德性特征的真实诠释。闲暇视域下大学生闲暇生活状态却陷入了“乌托邦”式的“闲暇”悖论,指导闲暇德育的伦理层次也呈现混乱,美德伦理丧失了闲暇德育中优先序列,德性成份背弃,降低了大学生闲暇德育实效。解决这一问题要重构德性与闲暇的关联,注重“需求、体验和德性”三个重要范畴,建立起打破这一困境的隔离区,这才是现实出路。 
  1956年 ,当代成人和闲暇问题的会议在布拉格召开,标志着闲暇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全新课题。但是闲暇在教育领域的借鉴在我国起步较晚,据相关数据证实,我 国最早的研究始于 1987年张新平在《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关于闲暇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思考》。而后,闲暇教育才逐渐渗透到德育研究的领域。邱伟光学者 ,成功论述了“闲暇德育”,把“闲暇教育”和“德育”合取两端。诸说之言,大抵着眼于德育困境,状言德育回归生活,由是而皆有所得。 
  一、 闲暇德育之于“时代”与“美德”的新坐标
  “有人说过:告诉我你在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做什么,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哪类人。”其实,这句话内在的预设了闲暇的功能,即闲暇真实地映射了个体的德性特质。既然闲暇镜像映射个体真实的德性特征,那末,德育是可以从这种真实性的德性现状,基于闲暇时问进行德育教育。然而,当前对大学生进行闲暇德育既是站在基点符合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更是顺应了德性的内在逻辑需求,即更加关注依附于个体的美德伦理。
  (一)“以人为本”之于闲暇德育的出发点
  对闲暇德育的理解,必须是建立在对闲暇的剖析之上的。闲暇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阐述过:闲暇是休闲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休闲要达到的目标。而按照皮珀的看法:闲暇是一种寻常的人生,是一种生活的观念,但闲暇不是休闲,也不是玩乐,闲暇的真正源头是古代人的节庆崇拜活动。“闲暇的中心主旨在于追求宁静的生活”,“适巧观看和倾听是闲暇的最大两个特征,我们追求闲暇并不是为了休闲和娱乐,也不是什么都不做,我们要处在‘沉静’去观看和倾听这个世界在此,休闲表现的是一种手段,而闲暇是一个非功利性质的,最符合人性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闲暇必然离不开一般文化的领域,其所代表的意义远远超过‘工具和目的考量,正是因为闲暇的这种和整体世界取得和谐的最高贵的形式”  和化环境下的功利价值的格格不入,才需要及时的实施休闲教育的正确引导,来促进人们休闲德育的形成。
  当今高校所进行的闲暇德育,主要是在大学生主体自由、自主的状态下,学生在选择符合内心感受 、富有思想道德教育意义的活动,在自觉参与和体验中,使 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兴趣爱好得到满足,精神生活得到充实,进而道德境界得到提升,德育价值取向正确。而高校在进行闲暇德育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在闲暇时间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二是指高校针对大学生闲暇生活而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对于闲暇德育的两个方面其实是基于学校和大学生主体两个层面的闲暇来开展的。二者都是在闲暇自由时问所开展的德育活动。高校的闲暇德育本身所追求的是在“自由”“体验”的氛围中进行德育活动的,在大学生主体自由选择的空间内,自主参与和体验的情境下,充分尊重在场的“人性”,改变了传统德育所遭受质疑的“人学空场”。马克思把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充分的自由认定为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自由”作为闲暇的核心始终是保证了人的主体地位,将人看做根本。所以,在本土意义上排斥了功利思想的闲暇德育,把“自由”、“体验”作为合理性的依据,在理论上保证 了“以人为本”的落实,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时代主题。
  (二)德性是闲暇德育的伦理选择,要保证美德优先序列 
  如果说闲暇德育可以在一般意义的时间维度上,即在“闲暇”时间中实施进行解读,那么这种解读的维度势必是浅显的。闲暇德育从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在自由闲暇的时间来进行德育活动,但是更深层次上我们应该将其看做是由于时间变化而引起的教育对象的变化,即由“公共领域”的群体向“私人领域”的个体转变。基于这种转变,支持两种转变的伦理谱系也需要梳理:课堂德育面对的是公共领域,选取具有普适性的公德教育为重点是题中应有之义;而闲暇德育是立足于个体的“自由”、“真实”私人领域,作为私人道德领域的德行教育无疑是美德伦理。所以闲暇德育对于美德伦理的优先设计 ,是闲暇德育进行德性追寻的伦理保证。“闲暇生活由于具有自由与自为的特性而更能体现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 
  从自主性、主体性程度来看,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自主性道德教育,自主,个体性就愈加明晰。如果大学生合理地利用闲暇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普遍实行素质教育和学分制管理的背景下,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充裕的闲暇时问为大学生获得舒适的人生体验、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发掘自身的创造力提供了机会然而,闲暇德育基于闲暇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还是道德教育来维系的。只不过这种道德在谱系上不同于课堂的德育,因为闲暇中大学生生活情境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侧重在私人个体领域。 
  “美德伦理(the ethic of virtue)指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个人在与独特的社会身份和人伦位格直接相关的道德行为领域或方面所到达的道德卓越或者优异的道德成就”。美德伦理是在个人、特殊领域的相关阐述。对于私人领域的“美德伦理”对个体德性的意义是明晰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个生活领域也是私人化的。特别是在社会,人的闲暇生活,以保护个人隐私的名义,多处于一种隐匿状态,可以不受他人干预。因而,闲暇生活,是一种自由状态的生活,是一种自为的生活状态,因而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更能本真地反映一个人的德性品质”。闲暇德育要关注大学生个体的私人领域,启发教育个体的德性发展,这是闲暇德育的中心。于此,在闲暇德育的伦理维系中美德伦理优先于公德教育。 
  二、大学生闲暇德育困境——闲暇悖论和德性背弃 
  基于对历史和逻辑维度的梳理,我们对于应然层面的闲暇德育有了明晰的理解。这种应然层面的解析,向我们大学生宣示,凭借近乎理性的力量,我们不仅可以实现对于自身在闲暇时间真切的认识和体验,而且还可以基于现实的逻辑来实行闲暇德育,在自由体验当中达到一种完满的理性境界。而在实然层面,大学生闲暇德育的实践过程中都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现实困境,即是闲暇时间的闲暇生活悖论和德性背弃。 
  (一)闲暇悖论:大学生闲暇生活走向两个极端
  闲暇德育从本源上看是在闲暇时间中来进行的。大学生闲暇时间是指除了上课、完成布置的作业、处理个人事务及满足生理需要等所用的时间之外可由个人 自由支配的一切时间。闲暇生活主要包括四项:娱乐、学习、休息和交往。由于个人价值取向和理念的不同,在 闲暇时间中所选择的生存状态也是不同的。所体现的确实是一种闲暇悖论。
  首先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陷入了“学习”和“闲暇”两难。在实际生活,大学生们对于休闲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为弥补当代生活方式中人们的许多要求创造的条件”的层面上,这样一来人们“学习”(严格来说就是学习知识性和技能性实践活动)之余的自我保留时间就转化为了另外一个形式的“学习”其目的是为了给以后的工作、生活提供新的力量,这种以休闲为幌子而为了真正工作准备条件的活动大学生还是处在沉重的心情状态中,即使是“休闲”也不能做到轻松 ,这就是大学生闲暇生活“闲暇”与“学习”两难。闲暇是幌子,成为功利性学习的附庸。 
  其次,闲暇生活 “醉生”,滋生懒惰情绪。据国内学者的调研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所花的最大量时间集中在低俗层次,即纯粹为消磨时间而花掉时间。这种情况表现在学习之余,即是在空闲时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怎样的把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问用来提高自己的心智和达到自己和世界的和谐统一,使自己的休闲处在一片茫然的未开发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闲暇时问和劳碌时间对于个体没有任何的实质性意义,这是懒惰情绪滋长的一个重要温床。 
  (二 )道德失范:闲暇生活中德性的背弃 
  如果说大学生闲暇生活是以闲暇为幌子来寻求功利主义的自我财富是闲暇生活的一种悖论,那么这种悖论本身至多对于个人是一种成长困惑。而更大困惑还在于闲暇生活中道德失范,大学生个体德性缺失和闲暇教育中伦理谱系的混用是现实问题。    首先,大学生在闲暇时问中实践活动德性缺失。一种德性是一个人的状态或性情(disposition)体现“这种性情是以一种方式而非其他方式来行动,它并不是以前的行动偶然堆积下来而成的一种结果,而是支持他的诚实性情的一种决定、一种选择。德性要求作为一种品性 ,为了正当的理由做正当的事情,而没有严重的内心不情愿的反抗,以这种方式来你的品性 ”。德性作 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直接驱使和反映了大学生的行为特征是否出于道德的。而相关调查证实,大学生闲暇时间里的活动德性成分缺失,德性主体消解。即大学生的闲暇道德观念不够清晰,闲暇生活中个体行为自控能力不强。
  其次,在闲暇德育中德性伦理层次错乱,最终背弃了大学生德性成分。其实在前面对于闲暇德育的论述已经明确区分了闲暇德育和课堂德育区别之处。对于其不同取向和领域,德育的伦理谱系要发生一定的变化来调适。课堂德育面对的是公共的群体,普适性的公德教育是必然的;闲暇德育切入了私人、个体领域,偏于个人领域的美德伦理教育也是伦理谱系选择的要求。所以,对于两种层面的德育谱系的划分和使用,是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前提。 
  “德育在实现世俗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向公共德性、功利德性的转向。但由于过分关注公共生活和道德的功利性,忽视了德性对精神与意义的追求,可能就走向了反面:原本是成就一个理想状态的人、关注人的精神归属的道德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却成为教人过公共生活的社会训诫方式”。这种过分关注普适公德教育在闲暇德育的教育所产生的成效是微弱的。当然,这种微弱的效果并非德育本身带来的,但从发生学角度上讲,至少可以说是大学生闲暇德育过程中伦理谱系的混用的结果。这种结果,在长期于“个体理性相差异、相抵触,而且经常以超越个体理性之上的身份存在。这种超越性可能导致德性被异化,因为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个体对公共领域善的判断与选择权利”。大学生的闲暇德育中德性背弃。 
  三、路径探讨:重构闲暇与德性的关联 
  首先,需求层次的范畴。从根本上讲,闲暇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即人们在获得充裕的自由时问后,必须要在闲暇时问内“有所作为”。但就是需要的这种表面上依主体而呈现出不同样式的属性,使得人们基本上忽视了需要的合理性,“需要存在,需要意识与人的活动之间的零距离存在状态,使对需要存在及其需要意识之合理性的反思和批判缺少了必要的空间距离,于是人的所以需要以及需要的主观表 达形式即需要意识便获得了自发的合理性”,因此需要达到合目的性与合性的统一也是大学生闲暇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简单的把人的自由时间的处置和利用看成是与他人,与社会无关的事情。而换个角度看,把闲暇时问中大学生的所作所为与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联系在一起,虽然从短期或是从单个个体看,是不符合闲暇的原始意义的,但是作为整个人类对整个世界的关照的第一步,其意义却是巨大的。这也是现阶段休闲德育培养大学生的休闲情操和休闲意识的起点。
  其次,注重大学生的体验范畴。“体验”概念在西方美学史上经历了认识论、本体论和解释学这三个发展阶段。体验概念的发展有二个特点:其一,随着体验概念的发展,体验的主体性精神一步步凸显;其二,随着体验概念的发展,体验的非理性因素越来越浓烈。“‘体验 ’是作为‘理性’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我们可以把‘体验’视为现代西方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对理性主义哲学惯用的逻辑思维方式的一种有力反抗”。闲暇中的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即是以一种大学生个人化的方式通过自由选择来度过一段闲暇时间,并在整个过程中对于自我主体的尊重和对于自己内心的真切情感体验来形成主客体之问的沟通与默契,这种夹杂着审美情趣的休闲体验是个体休闲情趣和休闲意识提高的重要途径与动力。但是在大学生休闲德育的现代性启发上,要看到体验作为一种情感体验的大学生个体差异,因此有区别的因材施教也是提高闲暇体验值得注意的。 
  再次,对于德性范畴的反思。德性通常是指人的道德本性,当代学者认为德性一词具有两层内涵,即本体论上的内涵和伦意义的内涵,这里的德性指后者即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休闲与德性之间具有其不可分割之处,因为在闲暇之中人们对生命的存在状态的关以及对于人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也会多起来。无论址公共道德还是对私人道德的关注都会无疑增加人对于个体和世界意义的体验与领悟,这一方面给德性的形成提供了契机,但是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给闲暇教育提供了方向,即主体本真的意义和对于自由、闲暇的体味和追求。在此,伴随着对人们的理想信念教育,防止信仰危机对休闲生活的的戕害也是休闲德育的内容之一。虽然,公德与美德都是对道德产生提供了契机,但是闲暇德育在切人道德教育中,本质是回归大学生生活、本真状态,在私人空问世界体验德性和道德。立足于私人领域的闲暇德育对于德性范畴的反思,还要注意伦理谱系的选择,这种选择要具有优先序列。所以,更要注重德性范畴中的美德伦理来发挥功能性的主张,保证闲暇德育的实效性。
  : 
  [1]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64.
  [2]约瑟夫 一皮珀(刘森尧译).闲暇:文化的基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73. 
  [3]孙明福.大学生闲暇分析与高校德育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 ,2008,(9). 
  [4]万俊人.荚德伦理的现代意义[J].社会战线,2008,(5). 
  [5]邓清华.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探析[J].教育评论,2008,(4). 
  [6]孙彩平.闲暇 ·德性 -现代德育[J].德育,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