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实践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现实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论文摘要:高校实践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重要的问题是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师结构,找准科学发展方向,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从严治校,规范管理,遵循教学,突出办学特色,深化办学结构,加快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培养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
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临着机遇和竞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发展经验、深入分析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具有特殊要求,既要体现高等教育的特点,又要切合高校发展的实际,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它与国家根本利益密切联系,是国家的未来事业,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特点和作用,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高校肩负着特殊使命,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任务。高校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改进工作、紧密联系本校的发展实际和工作实际,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着力找准并解决好影响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的重点问题,按先后秩序逐渐解决现实问题、力争取得实际效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深刻的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高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着眼于现实问题,找准科学发展方向,遵循教学规律,又好又快解决高校现实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服务谈点实践研究,谨供同行。
一、 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找准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科学发展方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路线 、纲领、方针政策,国家的宪法、、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坚持和发展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伟大举措,使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社会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但世界各国的经济建设发展挑战、竞争依然激烈和严峻,最终的竞争依然归根于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战线、特别是高等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级各类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三十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十年来,“三个面向”所蕴含的深刻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至今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作用。众所周知,教育的作用和效益,在很短时期内看不到、体会不到,它牵涉到未来几代人的发展,牵涉到整个中华民族内核力的凝聚,牵涉到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会更直接地输送到社会,为各行各业所用,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人才的跨越式形成以及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水到渠成式定格,都不免于高等教育的特殊作用。如果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稍有“疏漏”,就会致命地影响到受教育者,影响到受教育者的人格、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影响受教育者服务社会 、奉献祖国的能力和生命力 ,甚至波及下一代人。因此,高校不能有丝毫懈怠和贻误,应着眼于现代化、着眼于世界、着眼于未来,应抓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应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持续性地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各方面的和谐,经济发展速度与生态之间需要和谐,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教育教学办学层次、办学结构、人才就业适用之间需要和谐,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速度、质量和结构需要和谐,教育教学面对的是经济建设实践的需要,实践证明,坚持“三个面向”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无比正确。教育面向现代化是基础,是核心。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教育要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博采众长,要了解和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经验,要及时预测和研究未来社会的发展,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观,科学定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使中国的教育能自立于世界教育之林 ,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凭借其整体的优良素质主动参与 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邓小平同志指出,“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 ’的一个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高校要从实际出发,积极转变大而全的思路,主动从特色和优势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祖国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和重要人力资源。
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找准教育知识更新和教育创新的科学发展方向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这是教育最根本的功能。“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强盛。这是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正确抉择。”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所以教育的观念要不断更新,教育的内容也要随之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 高校是人才云集、知识密集的场所,既是思想的集散地,又是真理的根植地,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理论传播、知识更新较快,而且较复杂。因此,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的贯彻落实,就需要把高校理论和科学研究这一特殊优势利用起来,使科学发展观的大理论与高校的具体教学研究、学术科研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落到实处,变为可用,从而针对性、具体化地指导高校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这既是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质量,提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成效的需要和高校学科建设和提高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需要,更是引导教育者、受教育者仰望星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献身事业的精神需要。
教育方针提出教育为人民服务,是为了强调教育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需求和愿望,更好地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保障。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必须切实把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高校加快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调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注重科研创新增强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优势,积极推动知识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结构的调整,积极争取在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科技创新项目,产业结构调整、新型产业培育、区域规划与管理、生态修复与重建、政治和谐与稳定、高新技术开发上有建树,努力成为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教育发展的重要社会服务力量,就必须进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发展依靠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那种一成不变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势必阻碍教育的发展,阻碍社会的发展。只有顺应客观存在发展需要,改革创新需求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才能够使教育具有生机和活力。高校及时把握教育发展规律,把握改革环境的变化,善于研究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善于研究解决学校自身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并进行战略思考,长远设计 ,科学谋划,进一步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破解学校发展难题,才能深化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的践履。 三、加快教学改革。找准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
加强高校教学是大学的天职,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本科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进步文化内涵积淀不足。大学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文化积淀,特别是教学更需要文化积淀,需要有造诣的教授以至大师来支撑。现在快速发展的高校中问题表现在师资的质、量上的不足,也表现在专业、课程建设上不尽合理,同时,还表现在教学组织管理上的不配套;二是教学地位不突出。很多高校的领导没有集中时间和精力用在讨论教学问题上,当地政府对教学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西部地区,受教育体制的限制,多数高校该开设的课程缺乏灵活性,严重影响毕业学生的就业;有的教学实验室经费不足运行不良,教学实践 、教学实习一减再减,严重影响学生进行实际训练;有的教师对教学缺少热情,甚至把教学视作负担,能不上课尽量不上课,能少上课尽量少上课,学生见名师、学校过多奢侈请名师上课,严重影响基础教学;三是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滞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远未树立起来,品格教育薄弱、实践和创新能力教育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满堂灌、照本宣科不是个别现象,念笔记、记笔记、抄笔记、划笔记、考笔记俨然成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种永不改变的潜规则,学生逃课加剧,一些不好的教风学风在滋生蔓延,教授挂名,研究生或助教代课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四是专业结构不合理。优秀专业、特色教学太少,学科、专业雷同问题突出,社会急需的专业无法开设,供大于求的专业无法停办,有些专业空有其名,有的新设专业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不足,专业建设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五是学校大了,学生多了,领导、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简化为你讲我听,交流沟通越来越少,下课走人。实质上,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形成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问题,有主观问题;有学校问题,有社会问题;有老师的问题,有学生的问题;有工作方式方法上的问题,有制度上的问题,各种问题错综复杂。教学中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今天,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将来;不仅会影响到学生自身,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家庭;不仅会影响到学校,还会影响到社会,以至影响到整个地区和国家的建设速度和质量。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解决上述问题,高校需要进行本校的统筹兼顾,从实际出发,从自身的位置和责任出发 ,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加强教学工作:一是切实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必须集中精力经常抓紧教学工作,切实加强对教学的领导 ,定期研究教学问题 ,积极参与重大教学活动,特别是那些关系到方向性的教学改革活动,主要领导定期听课、直接授课,加强对教学的导向和激励督促作用,优先考虑教育资源对教学的配置,保证教学一线,努力满足教师教学 、学生学习的需要,统筹安排学校各项工作,坚持科研促进教学,后勤服务教学,管理保障教学,在学校形成加强教学的良好环境;二是优化教师结构。高质量的教学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教师参与教学的热情和 自觉性,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教授不教 、讲师不讲”的问题,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享受到优质教学和名师指点,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特别是为师品格和执教能力,完善和规范助教制度,帮助青年教师积累经验,与教学任务相适应 ,有计划地增加教师数量,逐步改变生师比过高的问题。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指导、支持,充分发挥他们在走近学生、贴近学生、关爱学生,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在高教园区和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广高校之间教师互聘工作,以有效缓解教师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压力;三是积极推进教学理念、内容、方式的改革。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注意保护学生的天性,因材施教,切实培育和强化学生对父母、家乡和国家的责任,并以此深化思想道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努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创业创新的能力,使学生的情商、智商都得到健全发展,实现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改革强教学 ,以开放促教学,以更开阔的视野打造优势 、培育特色,多形式 、多途径、多方面探讨大众化阶段教书育人的有效模式,使学生在学校在社会能经得起各种考验;四是不断完善教育评价机制。按照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要求,认真审视和修改完善各类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在促进教学中的导向作用。推进教学业绩与教师利益的紧密挂钩,职称评定、收入分配 、人才使用、教育资源配置等都要充分体现支持教学,既要使广大教师愿意教学 、安心教学、热心教学,更要让教学者光荣、让教学者有地位、让教学者的工作得到足够的评价,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加快探索建立分类评价的机制,使评价体系和机制更为科学合理,使学校内从事各类工作的人都感到有希望;五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既要强调教学管理的规范严明,各类课堂纪律授课纪律、纪律等都要严格执行,更要强调教学管理的人性化,从关心爱护师生出发,寓管理于教育、服务之中,努力提高师生执行纪律和实行规范化管理的自觉性,在学校内部经常进行本科教学评估,实施教学质量巡视 ,进行随堂听课抽检,不断改进加强教学管理的有效形式,不断完善切实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真实性、有效性。总之,加快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复杂性且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的工作,是一项能让学生受益、社会受益、国家受益的工作,是一项于长期有益、但短期内未必能显露业绩的工作。愿不愿抓教学,能不能抓教学,考验的是政绩观,考验的是爱心,考验的是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高校及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者加快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大爱无疆,面对学生、面对学校 、面对社会、面对未来是良知所在、党性所在、责任所在、事业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求高校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切实促进学校建设,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从严治校,规范管理,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才能更好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
[1][2][5]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H]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1 21-322.
[3][4]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35。
[6]江泽民文选:第 1卷[M].北京:Jr民出版社,2006:428.
[7]江泽民文选:第 2卷[H].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2.
上一篇:高职生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研究
下一篇:浅谈现实语境下的高校诚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