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高校人文教育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论文摘要] 高校人文教育关系到学生道德养成、人格完整,关系到社会进步、民族兴衰。目前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意识淡薄,高校可从优化课程设置、建设校园文化及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入手,加强人文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的定义与内涵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人文教育简言之就是关于做人的教育,是 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作为社会主流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精神境界会对社会进步与产生深远影响。大学四年正是大学生思想成熟定 型 ,形成世 界观 、人生 观的重要 阶段 ,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兼具过硬专业素质与良好道德素养的大学生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命题。大学要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优化课程设置 。注重人文教育与教育的融合
在课程设置上,将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门类、学时数、学习要求、课程建设等方面,关注人文学科及人文教育,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要求。许多大学尤其是理工类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技能课铺天盖地,人文类课程则难觅芳踪仅有教育部规定的几门思想课。而现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很难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更不用期望起到教化作用。因此开设蕴涵人文精神同时又契合大学生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的人文类课程,改变机械、死板、说教的教学模式是大学人文教育的当务之急。《四书》、《老子》、《庄子》选、《史记》选、《诗经》选等中华经典名著以及宣扬独立、博爱、平等、民主等美好思想的外国优秀著作都是人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都能成为学生信仰基石,立身之本。
此外,在教学计划中,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跨学科课程,开设兼顾人文与科学的综合性课程,打通文、理、工相互隔阂的壁垒,强调知识的融合,方法的贯通,将科学与社会 、知识与责任、专业与联系起来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竞相辉映,给学生更加广阔的视野促使学生对科学起源、本质、发展及其社会应用价值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现象、伦理进行思考。
二、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二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构筑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通过加强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两方面来实现。
硬环境即指校园的硬件设施。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加强硬环境建设并不意味着大兴土木,建造宏伟建筑,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校园硬件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承担着教化育人的角色。首先充分挖掘现有的校园硬件设施的德育作用,校园建筑、道路的命名除了单一的方位标示功能,更应兼具美感与寓意。其次美化校园环境,营造满园绿色。现在的大学校园不乏高楼大厦,尤其是在许多新建的高教园区内,整齐划一,气势恢弘的校园建筑颇让人叹为观止。但相形之下,那些保留着古朴建筑,绿树成荫的老校园却更让人心生景仰,情致高远。做好校园的绿化工作,少盖一所高楼 ,多留一片绿荫供学子晨读、看书、游憩,让绿树在净化空气的同时,也净化师生的心灵。
同时加强软环境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每所大学都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历史传承或专业优势 ,打造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比如,浙江林业大学的“红绿”文化育嘉木,美术学院的“传承,育人无痕”,浙江财经大学的“开展读百本书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等文化品牌就是所在大学校园文化的提炼与升华,它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最终实现以点带面推动校园文化的全面繁荣,不断提升校园软实力的效果。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人文知识向人文情怀转化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单纯的灌输一些诗词歌赋、名家名作 ,恐怕最终只是培养了一批吟风弄月的风雅才子,只有走出象牙塔,融人社会,观众生百相,品稼穑艰辛,尝民间疾苦,才能培养学生“身居校园,心怀天下”的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才能真正与大师先贤产生精神上的交流,将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人文情怀。学校可利用寒暑假等假期,组织学生到到贫困地区短期支教、做社区义工、给孤寡老人、患病儿童等弱势群体提供关怀等等。有条件的院校还可考虑组织学生大学期间游历祖国的大好山川I,经费有限,也可徒步或骑 自行车短徒旅行,既强壮体魄,又能感受祖国山河之美好,培养浩然正气。
同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做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 、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等问题的思考真正有所思、有所悟,将外在的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做人准则,建立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从而奠定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四、全面渗透人文意识。形成“全员育人”
人文精神的培育应当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过程,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人文学科承担人文知识的传授和道德信仰体系的建立,其他课程则寓人文精神于教学中,将其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从而形成整体效应和局部效应良性互动,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比如外语教师从文化的角度解析外语,引导学生汲取外国文化精髓,感受人类文明,培养学生立足本土,面向全球的视野,而不是单纯地灌输语法技能;学作为经世济民之学,教师既要传授经济学理论,更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深切关注国计民生,以探索真理,造福公众为己任;理工科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适时介绍行内大师学术成就、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同时,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尊重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人格,关心其内在潜能、需求、遭遇和困惑,对学生的喜怒哀乐多加了解、关怀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人文精神的关爱。人文精神有一种对自身、他人及整个人类都充满信心的关爱,作为教师应将这种关爱的情怀施于接受教育的每一个人,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一种真诚的信仰,培养其自主自治的愿望和向善、求美、求真的欲望和能力。
[1]包丽萍,孟丽波.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谐发展问题探讨[T].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4).
[2]黄清玲.论大学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I].校外教育(理论),2007,(2).
[3]黄紫华美国大学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借鉴[I].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4]黄紫华.美国大学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借鉴[I].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5]余净植.论法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J].中国成人教育,2006,(5).
上一篇: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