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 培养应用型人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晶 刘东明 时间:2010-08-16

  摘要:在本科规模快速扩张的状况下,传统本科生培养模式陷入困境。为了避免“有人找不到工作”和“有工作无人干”的尴尬局面,在独立学院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生产、学习、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技素质,满足了高新技术对应用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缓解了应用型本科生的就业压力。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应用型人才
  
  一、传统“应试教学”的现实,教育评价的单一给应用型本科生的学习形成障碍
  
  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但是由于指挥棒仍控制着各级各类学校,考试题型决定了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变成了单向性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一种训练,在每一节课堂里,学生的责任是听教师要说的话,把它记牢,把书本上的练习题做会,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容易得高分,尽管也有实验课,但实验的内容多数只是为了验证书本上的内容。
  而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和高层次性。因此,要求应用型人才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采用传统“应试教学”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二、近年来的本科教育改革
  
  近十年来,大学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本科教学的改革[1],例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进行以学分制为主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2002年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7年教育部又颁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本科教育改革已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热点话题。然而,此前对本科教学改革的探讨,往往集中在如何出台针对教学的措施,忽视了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另一项重要因素,那就是学以致用,毕竟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不可能都参加研究生学历的学习,解决就业是一个很实际的需求。通过与社会合作,形成产学研联合的培养模式,不但满足了社会的需要,缓解了独立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2],还使学习与就业达到“无缝”连接。
  
  三、依托“产学研”平台,构建应用型本科生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校履行社会职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诸多模式中影响最深远,效果最明显的一种模式,也是高校为地方服务必然要走的一条根本道路。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是独立学院,信息工程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电子信息理论基础,系统掌握专业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初步训练,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在电子技术、信息系统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具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的应用型科学技术人才。独立学院的学生与重点本科和普通统招本科院校的学生在素质上是有一定差别的。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在高中阶段不被看好,处于中下游水平,其特长和潜力一直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发挥,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初高中阶段就有厌学情绪,培养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岗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办出独立学院的特色与水平。
  独立学院与行业合作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双方互聘兼职教授和技术顾问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着重以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为目标,相对稳定地开展技术开发和服务工作,直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了大中型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也提高了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与吉林大学物华应用技术开发公司、长春吉海测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到公司去认识实习,对本专业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此后在学习专业课期间定期深入一线参加研发,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打破了“应试教育”而使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这种模式下培养的本科生不仅知识面广,而且应用能力强,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奖,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四、当前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独立院校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往往要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产学研合作双方在观念与认识上越来越受局限,甚至出现了联系与合作不够紧密的现象。高校的根本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其教学、科研和服务的三大功能都是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目的开展活动的,高校主要强调育人,强调教育,而的根本目标则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生产受人们欢迎的物质产品,其生产创新、技术开发、产品销售都是围绕以获得最好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而开展活动,企业主要强调经济增长,强调价值规律,因而,双方在合作中都带有各自明显的利益色彩和合作目的。
  
  五、关于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性思考
  
  二战以后,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技术迅猛发展,以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广泛进入生产领域,由此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和细化。相应地,世界各国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纷纷涌现。随着高科技产业中许多技术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新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化时代的工作技术特征,社会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层次更高,范围更广。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每个国家都处于激烈竞争之中的当今时代,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竞争的主要对象,大力发展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这种高等教育类型成为时代的需要。
  另一方面,“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观”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最先提出的,杜威主张,教育要对个人的生活和社会的繁荣进步有用,提出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并改造社会的人,他认为这不仅具有社会的功利价值,而且具有个人的功利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比较理性地看待人才的标准问题。2003年中央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纠正了流行一时的唯学理论,确定了科学的社会人才观念,由重文凭、重学历转向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标准观。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公认的人才要求是知识、智力、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统一。
  时代呼唤应用型人才,就业市场的指挥棒引导着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向应用型人才倾斜。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发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这也是顺应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事实证明:产学研合作,转变过去的象牙塔式的状况,把大学的培养目标同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符合时代的要求和高校发展的趋势,也符合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1.孙莱祥. 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2.山红红. 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模式与机制探索 [ J ]. 高等教育,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