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人文环境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摘要:优良的人文环境的创设,是培育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人文环境是一个多元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序的校园环境。学校师生员工要彼此包容,和谐相处。因此,我们不妨这样认为,人文环境指的是带有“人”作用的、给人以影响和熏陶的环境。校园人文环境是区别于校园硬环境的一种环境。它的作用对象是学生。因此,高校中,我们必须重视人文环境的优化。
关键词:高校校园;人文环境;教育;作用
当今时代,全球化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知识经济初现端倪,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深化阶段,使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的优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校园人文环境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作用
环境对教育的作用,历来为教育家们所重视。古代教育家都十分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其著作《民主与教育》中强调:“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而校园这个局部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校园人文环境,是高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通过文化活动所营造出来的环境氛围,对人的心理有辐射作用,在较高层次上规范着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师生员工人的思想行为。正因为如此,校园人文环境成为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无庸讳言,我国目前高校的人文环境大多差强人意,迫切需要治理。创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是汇集知识的珍宝馆,学生置身其中,应能随时随地学到各种新知识、新学问。为此,高校要在教室、图书馆、宿舍、餐厅、阅报栏及其他活动场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悬挂一些家、著名学者和本校培养的杰出人物的画像,张贴一些激励学生奋进的格言;在图书馆、阅览室中增加高品位、高格调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图书和杂志的数量。要坚决制止乱写乱画、乱扔废弃物的行为,发动师生及时清洗教室及其它建筑物上的写画污迹,保持校园的庄重整洁。
其次,要树立良好的校风,尤其是要有良好的学风。校长、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到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真诚礼貌,建立民主、和谐、宽容的人际关系,使人们能够在心情舒畅、民主自由、崇尚科学、乐于奉献、尊重个性的环境中追求创新和创造。
再次,要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创造良好条件,提供设施优良的活动场所,如美术教室、教室、排练场、棋牌室、展览厅等。可组织读书社,举办读书报告,利用学报或其它期刊开辟学生读书专栏,组织有关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辅导。
二、校园人文环境对大学生深层次的教育作用
首先,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具有润物无声的感性魅力。环境对人的身心影响,带有广泛性,自发性和渗透性。它如同“模糊数学”,以其模糊的渗透到达一切领域,一切人心,润物无声,不可抗拒,它可以使浮躁的灵魂在不知不觉中承受美的熏陶而改变自己的灵魂状态,这一点是“灌输式”的理论教育很难达到的。
其次,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还具有理性的人文精神所解释的知性魅力。经过时间的沉淀,静心凝积后而形成的良性人文环境,既具有感性魅力,又是一种理性氛围,它能激发人们用科学理性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能启发人们用理性来反思过去,审视现实,观瞻未来。大学精神无疑当属于高层次的人文精神,它虽然无形却弥漫在人的周围,身居这种环境,每个主体都会以自己独特的语义系统来审视与解读它,此时“缄默”的环境便获得了意义和生命,这里尽管个体的诠释与解读不尽然相同,但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学生,面对相同的时代大背景,所诠释的基础大致相同,故能“殊途同归”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感悟。
第一、认识导向功能。学校环境作为培养人的场所,它本身就是一门隐性课程,徜徉于良好的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可以领略到其特殊的“高尚”的氛围气息,从而在道德品质,情感意志,价值判断,行为方式等各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情感陶冶功能。良好的人文环境所散释的感性与知性魅力,能够涤荡灵魂,唤起人们心灵中崇高的、美的情感,从而影响和塑造他们真、善、美的德行与品格。
第三、心理建构功能。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使人成为“人”。多年来模糊了“成人”教育的“成材”教育,使学生获得了生存的技能,却又使不少学生变得冷淡、多疑、偏执与脆弱,扭转这种局面,除了一些显性的课程教育之外,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塑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宽容态度、健康心态、坚强意志等。
第四、行为规范功能。良好的人文环境,其产生的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人的行为客观上会造成一种“规范”和“约束”的效果。去过大连的人,流连之余总疑惑无栅栏围着的草地何故绝少有人践而踏之,其实“极致的美丽”本身就是一道栅栏,不过它是无形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要把人性中的正面效应调动起来,它对人的行为所具有的“规范”与“约束”作用,较之有形栅栏,更具有坚不可摧的作用。
第五、群体凝聚功能。良好的人文环境,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健康向上的学校精神的形成,人们在这种环境中,建立起和谐、信任、理解、互助的群体关系,增进集体感与荣誉感,形成共同的追求。
三、挖掘校园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教育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多功能的载体,其对道德教育的主要作用可以归纳为:
第一,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环境中无论是物质文化环境还是精神文化环境,都处处渗透着教育的目的,在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文化活动的内容、方式以及所形成的文化氛围,都蕴涵着教育的目的,对学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环境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方向,特别是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第二,熏陶功能。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功能是综合的。校园的建筑、设施、绿化、装修,宿舍的管理、清扫、服务等都是长期陶冶学生品性和心理的因素。一个人长期在美观、优雅和文化内涵丰富的环境中生活,久而久之必成性格。校园中各种学术探索、知识讲座、文体活动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第三,激励功能。校园文化环境能使学生从中找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领域,看到自身的价值,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成为充满进取激情的生活中的强者,学校文化活动也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想象力,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才能,强化着他们的竞争意识,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自信心、进取性、创造力、竞争力等素质的培养为他们的成长准备了精神力量。
校园文化环境对人格影响的作用是巨大的,这种影响的方式具有与其它教育方式不同的特点:一是直接现实性。环境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能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比如:校园的建筑风格、校风好坏、师德高低、学校管理作风的严谨与懈怠等可以直观或通过具体事件表现出来,使人很容易了解。二是长期性。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与塑造,不是短期的、急躁的功利性行为,它是润物细无声的、在较长时间内发生作用的因素。三是潜移默化性。环境对人的影响不是强制的、显著的,而是通过感染、熏陶,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校园文化环境的对人的巨大塑造作用,使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成为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和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
:
[1] 陈明光:校园人文环境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浙江青年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2002年5月
[2] 任雪萍:校园人文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合肥大学学报,第6卷第4期,2001年12月
[3] 祖嘉合:论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北京大学学报,第39卷第5期,2002年9月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