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职场,须注重细节——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与培养途径新探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论文摘要】本文以大学生职场求职因细节失败为切入点,从“重职业教育,忽视思想道德、礼仪修养的教育”、“养成教育过早退位”、“家长的错误观念干扰着思想道德、礼仪修养教育的实施”等几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缺失,剖析大学生行为失范的根源,从而探索高职院校思想品德、礼仪修养教育与培养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高校所培养的对象——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因此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具有较高水平。特别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职场上,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修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现实告诉我们:“赢在职场,须注重细节”。
我们不会忘记数年前一次招聘会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某公司招聘员工,经理坐在办公室里面试,墙角倒着一根扭把,还有几张废纸。众多通过笔试的应聘者都踌躇满志,按序前来应试.但都失意而出。只有一个人成了幸运者。这位幸运者之所以脱颖而出,决定因素竟是他随手扶起了那根倒在墙角的扫把并将废纸扫人纸篓的这个细节打动了经理。就是这样一个细节使这位应聘者在职场竞争中获得了成功。然而在此之后,职场上也不乏因细节而失败的案例:一位被称做惠先生的,聪明、好学、肯于钻研,尽管咨询顾问与惠先生大学所学的专业不太对口.但他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成了一个让顶头上司非常满意的优秀业务骨干。谁会想到,竟因一次陪客户吃饭时吧嗒嘴这样一个生活细节,不仅使公司失去了与客户合作的机会,他自己最终也被老板以“做咨询工作个人魅力不足”为由。炒了鱿鱼。
还有一位中文系毕业的小李同学,五官端正.身材高挑、匀称.她的背景材料也很棒:大学四年中,在各类刊物上发表了3万字的作品,内容有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政论等,还为6家公司策划过周年庆典,表达极为流利,书法也堪称佳作。然而,在某公司以优厚待遇招聘文员时.小李却遭重创,出乎意料的被主考官告知:“请另谋高位。”原来,小李面试时穿着的是迷你裙,且露着藕段似的大腿,上身是露脐装,又涂着鲜红的唇膏。走到主考官面前,又是不请自坐,还翘起了二郎腿。这样的着装打扮不合时宜,举止有失礼仪。
除此之外。更有甚者,还有以一只脚踢开门进来,另一只脚把门踢上的粗俗动作走进应聘现场的应聘者,不用多问,其求职必败。上述案例中的主人公也许不失为有学识且成绩优秀者,可他(她)们为什么会在职场竞争中屡遭失败?究其原因。是缺乏大学生必备的礼仪修养。西方一位礼仪专家曾说过:“……生活里最重要的是以礼待人,有时候礼的作用不可估量。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比智慧和学识都重要。”现代社会,对于招聘方而言,他们都非常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商场风云变幻,注重细节者,则往往在扑朔迷离的商战中见微知著,赢得先机:而不注重细节的人,往往会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败局。.当应聘者素质、技能相当时,用人单位择人的天平必然会倾向于注重细节者。所以我们说,人在职场,细节不细,细节决定成败。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让我们的受教育者赢在职场,不再输在细节?我们不能不对我们所实施的素质教育进行反思,我们的教育究竟缺失在哪里?曾有许多业内人士对此进行分析研究,阐明观点,笔者也就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其一,重职业教育。忽视思想道德、礼仪修养的教育。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就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在一些高职院校看来,要实现这些.只要靠学生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加上所获得的一系列职业证书就可以了。因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尽管也在不断强调思想道德、礼仪修养教育,强调人文素质教育,但是还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到了对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方面,突出强调的是学生的职业证书和专业技能,偏重的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挤压了思想道德、礼仪修养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也缺乏措施上的落实,使之留于空泛的形式。其实不然.高职毕业生就业,并不是单纯的职业技能问题,思想道德、礼仪修养同样不可偏废,前面的案例就是沉痛的教训。
其二。养成教育过早退位。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专家分析,高职生,他们的身体发育虽已经逐渐成人化,但是从心理过程来看.他们还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中的“心理哺乳期”.这期间其对自身、他人、社会的认知及行为都处于过渡期.心理容易出现较大波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经过重点中学,~般普高的录取招生.进入到职高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品德、学习习惯、纪律意识、自控能力等方面是相对较差的.因此,养成教育不只是小学、中学的事.继续重视高职生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仍然是极其必要的。然而,有些高职院校,养成教育过早的退了位,例如,环境卫生分担区制度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由所聘用的清洁工全包,且卫生检查和监管制度放松.学生极度缺乏清洁和保持环节卫生的意识,久而久之,不仅学生劳动观点淡薄了,而且不知道珍惜别人的劳动,由此养成了纸屑果皮和食品袋随地乱扔.笤帚拖把东倒西歪且视而不见的坏习惯,缺乏必要的责任感。
其三.家长的错误观念干扰着思想道德、礼仪修养教育的实施。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面对的是独生子女偏多的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数家庭生活状况良好,每个人都是家庭个体中的核心,几代人的掌上明珠.疼爱有加,,家务活家长一概大包大揽,不舍得让孩子碰一手指头:对孩子一些行为过错很少予以纠正,多表现为放任纵容。过分的溺爱,致使家庭的教育趋于畸形。在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下,孩子多形成我行我素,过分强调自我等个性,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不合作性.少吃苦忍让精神。然而家长的这种错误观念也渗透到学校的教育中,严重干扰着学校思想道德、礼仪修养教育的实施。学生如果负担一些包干区卫生打扫任务,有家长会出来指责学校:“我们拿钱送孩子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干活的”;学生违反了校规校纪受到批评,也会有家长无原则地袒护自己的孩子,不问学校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利.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有过失,毫无道理地指责学校。总之.就死守住一点:绝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岂不知,这样的做法严重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是非观念的扭曲,也导致学生对学校、对师长缺少应有的尊重,认为“我拿钱上学,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毫无感恩之心。 美国心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作为高职院校的工作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无时无刻不在形成当中,可见,加强思想道德、礼仪修养的教育,抓好养成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是何等重要。
剖析大学生行为失范的根源,深入研究礼仪修养的功能以及当代大学生加强礼仪修养的重要作用,最终是要探索高职院校思想品德、礼仪修养教育与培养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人手:
一、进一步改革思政类课堂教学。使其更贴近现实。
加大思想类课程的改革力度,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现实,更深入人心。思想政治类课程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适当地以“感动”、“春暖…”、“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等电视专题片作为活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当前围家的时事政治,从现实社会发生的抗震救灾、奥运成功、神七飞天等类似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感受到祖国的强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伟大,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让学生从抗洪救灾、抗雪救灾、抗震救灾的一个个感人场面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培养大学生关心他人、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的关爱之心,使之富有人类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让学生从奥运会那夺得一块块金牌的瞬间去感受“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在中国神舟飞船发射升空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中去感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从而更增添一份作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8O后的大学生不仅熟知刘德华、周杰伦、蔡依林、潘玮柏.更要让徐本禹、丁晓兵、谭千秋、杨利伟、翟志刚等英雄的事迹深入人心,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组织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类课程仅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是不够的,关键在于采取何种方式.将课堂拓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增强思想政治类课程的实效性。
目前,一些院校正在进行大学生社区义工制度的尝试。例如,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08学年启动了大学生义工学分制度的创新改革。该校把此项改革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条例。条例中严格规定.社务义工学分纳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学分,以4O个小时1个学分为限。不足40小时的,得不到1个学分,该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能结业,根据教学安排计划,在学籍有效期内进行重修。超出学籍有效期而不能重修的,将不予以毕业。条例中明确:大学生义工学分制度的创新改革目的在于以培养成功的应用型外语人才为目标.以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为主要内容,以日常的各类公益性活动为载体,以社区为依托,以制度为保障,通过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开展服务校内外的各类公益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开展志愿服务,接触劳动,使大学生在培养综合职业能力,长才干的同时.受到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从而培养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
笔者认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启动的大学生义工学分制度的创新改革.是思想政治类课程拓宽课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好方式,也是最有效的养成教育方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有针对性的开设各类礼仪选修课。
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和教学,通过标准的礼仪训练,通过礼仪这个“尺度”,规范大学生的言谈举止,矫正粗俗、丑陋行为,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优雅气质和风度的必修课,将促使大学生从一点一滴小事着眼,从检点一举一动自身行为着手,从而逐步提高其自身修养。笔者建议,大学生礼仪教育,除了必修的社会礼仪课。还应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人群,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设各类特色礼仪专选课。如:对商务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商务礼仪课,使之明确在商务活动中应恪守的相互尊重的各项行为准则.以求获得商务活动的成功;对文秘专业的学生,开没秘书礼仪课,使之明确办公礼仪规范、接待礼仪规范、外事礼仪规范、社交礼仪规范、形象礼仪规范等.从而翅造秘书人员良好的形象,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面向女生开设女性礼仪课程,使她们懂得如何才能塑造仪态优雅,语言文明,着装端庄文雅,修饰适度大方,气质高雅,达到内外美统一的现代女性的形象,从而以良好的礼仪修养和优雅的气质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创造更多的机遇,获得更大的成功;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还应进行应聘面试礼仪的培训,使毕业生掌握面试中的技巧,提高应聘的成功率。
四、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针对高职学生某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理解和不配合,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是高职院校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问题学生,学校要经常与其家长保持必要的联系,互通情况,尽可能地获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采取正确、及时、有效的教育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都能够成为合格的产品,都能成功地走向社会。
上一篇:浅论大学生就业难是扩招带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