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战略管理的有关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战略;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地位在我国的不断确立,高校也慢慢融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高校不再在政府的掩护下生存。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清楚地规定,学校可以按照章程“自主管理”。这一法令的出台使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空间有了明显的扩展,许多高校依据自身实际,积极引进和推行战略管理,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学校的管理格局,由“管校”逐步转变为“经营学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高校实施战略管理起步较晚,大部分高校无论在领导战略意识方面、战略组织实施方面,还是在外部环境和学校内部环境方面都还没有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机制以促使高校战略管理的实施,高校的战略管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校战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仍然是高等教育的“管家婆”,高校办学缺乏自主权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国办高等教育被称为“我国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在新成立后的六十年里,高等教育一直都是在政府的指导、控制下进行运作,政府出资、国家公办,高校只是扮演着执行命令的角色,自主性有限,办学自主权严重缺乏,高等学校实际上成了政府“怀中”放不下的“娃娃”。虽然国家每年都会针对高等教育提出许多战略战策,并且这些战略战策都是相对于全体的、一般的战略规划,但是由于本着“执行命令”的思维,大部分高校只是照搬照用,以是否能完成上级派给的任务为学校工作的目标,而不是根据自己学校特色,依据国家制定的战略大纲做出适合自己的战略规划。但“战略的形成是一个社会交互过程。决策者不会仅仅被隔离在纯粹的经济交易中自己的影响,而是深植在浓密的相互交织的社会体系中,战略就是在外部机遇和自身能力之间保持基本平衡,就是在所处环境中能够决定其地位的机遇与限定条件之间的平衡。正由于战略与具体情况相关,而不是与一般变量体系有关,因而战略必须量体裁衣,进行个性化设计”,而不是照搬国家制定的一般战略规划模式,进行学校管理。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逐渐形成了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学校自主办学为主体的高校运作机制。但各方面还都不完善,虽然政府乃至高校都已意识到高校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但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真正能制定出完善的、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可操作的战略规划还有待时日。另外,虽然政府也在极力鼓励高校依据自身特色制定战略规划,扩大其办学自主权,但政府仍然是高校最主要的出资人,这一事实不改变,无论是高校战略管理,还是办学自主权都只是纸上谈兵。
(二)高校战略管理目标不明确,自身特色发展不足
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如何办学及办成什么样的大学越来越成了高校自己必须面临的问题。而如何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特色便成了各高校的“杀手锏”。但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也没有发挥高校战略管理应有的作用。全国高校几乎都在同一的战略管理理念下运作,并没有因为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和高校自身战略管理的运用而突出各高校特色,依据自身特色、优势和资源发展。很多高校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重点大学要办形成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一般大中专院校都忙于学校层次升格,专科升本科,本科争创硕博点。几乎所有大学都围着一种模式转变,失去了高校本身应该拥有的特色。其次,大部分高校虽然都在制定战略规划,但都是相互模仿,并没有考虑学校自身资源和环境。如目前流行的校园扩张和建造。其更注重于硬环境的建设,而忽视了软环境建设,致使学校整体发展的偏离。现在提起高校,与之相对的关键词更多的是新校区、学生数量等之类的,而学校章程、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等几乎被人遗忘。许多高校不舍得花大钱聘请优秀教师或培养优秀教师,而在校园建设方面却大显身手,甚至有的高校举债20多亿用于硬环境的建设。但一流的大学不是扩张出来的,而是用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和丰硕的科研成果积累而成的。另外,有的高校还是没有从政府的庇护下实现角色的转化,总以为学校是公办的、是政府的,所以在制定高校战略规划时并没有自主的积极性,并且还一味的不顾实际向银行贷款搞建设,致使高校负债成为几乎所有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发展的瓶颈。
(三)高校“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影响了战略规划的连续实施
无论是战略目标,还是战略规划都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步骤的、连续的过程。并且由于大学组织的特殊性,战略管理周期较长,往往不是一届领导班子就可以完工的。但目前而言,有些大学领导踌躇满志地赴任后,总希望在短时间内,更确切的说是在自己任期内干出一番业绩来。所以一上台就会推翻前领导管理的模式或规划,自己另起炉灶,重新制定学校的战略方针,提出一套自己觉得可行的战略构想,觉得这样才是显示自己能力的表现。其实正如杨延东在其《大学校长在高校战略管理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所指出的那样:“这位校长实际上是在没有充分地认清组织的发展需要,组织所面临的环境状况,组织的特性,甚至自身的能力的情况下,一上来就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构建者’或‘引导者’的角色。实质上最终他只能成为这所大学战略发展历程中的‘旁观者’。”可以看出,这样的校长并没有考虑到学校的整体发展情况,也没有在学校整体战略规划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其高校的战略规划都无法顺利实施,战略管理也都永远处于制定中,而不是实施中。
二、高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政府及高校应建立专门的战略规划团体,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的职能,以高校自身为主体
由于战略规划对于高校而言还属新兴事物,许多高校领导层无论是在制定战略规划意识的形成上,还是具体制定战略规划的操作上都还不太成熟。所以政府应鼓励高校根据自身实力聘请相关专家和校内工作人员一起完成战略规划的制定。这样既保证了战略规划的科学性,而且还可以尽量符合于高校自身的实际。但就目前而言,政府由于直接控制了高校的财政命脉,并且这一拨款模式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所改变,高校办学自主权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所以在这方面政府首先应该彻底转变观念,从宏观的角度上调控高校的整体发展趋向,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办学自主权,以高校自身为主体建立专门的战略规划团队,从而制定与高校实际相符合的战略规划;其次,政府应该逐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自己融资,扩大高校自身的造血功能,为高校融资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逐步放手高校,扩大其办学自主权,使高校独立自主地“经营学校”;另外,在组建战略团队时,高校领导层必须要有一种谦虚的态度,依据自身实际,尽量广纳天下贤才。同时,还应该让校内教师和管理骨干参与团队战略规划的制定,充分体现民主。因为长期以来管理界一直奉行精英主义,认为制定战略只是精英们的事情,只要在办公室制定即可。其实,据有关专家考证,这样只适应于相对比较简单的情况。在实际经营中,战略家们必须明确相关的背景知识,必须真正的融入组织中,确保与实际材料的紧密接触、感悟和不断的修订和改变。因为真正的领悟不是来自轻狂的MBA们做的令人振奋的分析,而是来自于那些置身于商业运作中的人们所亲历的知识。战略的有效实施毕竟不是组织由上到下的指挥的结果,而是共同学习和深度参与的结果。 所以充分调动教师及相关管理骨干参与制定战略规划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已有的战略规划团队不失为一次锦上添花的举措。
(二)高校应认清形势,注重自身特色
高校战略管理规划的本质内涵就是要求各高校依据自身特色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对于任何高校而言,各学校都有其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无论在师资队伍上、教学管理上,还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而趋同于或甚至效仿于同一种战略模式则是一种不明智之举。诚然,应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学校扩建也理所当然,但扩建也应该审时度势,看清形势,依据自身实际进行扩建,而不是“一窝蜂”的一味的贪大求全,最后有的高校甚至连日常运转都难以维系。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立足于地方发展需要、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强项,从而形成明显的优势,地方高校更是如此。据有关数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国有地方高校2179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5.3%。”地方高校战略管理实施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战略管理的实施。首先,地方高校应根据自己所处地方的经济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状况,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学校发展规模、科研立题等战略规划,培育地方区域优势,使高校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其次,高校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懂得舍弃,就像刘献君教授所讲的:“舍弃是战略的精髓,有舍才有得”。任何高校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要勇于舍弃一些无用的、不足的、外延性的东西,充分发挥自身之优势所在。在高等教育领域,“牛津大学倡导‘领导人物’,耶鲁大学提出‘服务公众’,麻省理工学院突出‘高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等等都为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战略方向。” 并且在我国国内也不乏因舍弃而求得发展的成功范例。如“地质大学近几年来在发展定位中,始终牢牢抓住地学学科不放,集中力量发展地学学科,而且其他一些学科也要紧紧依托地学来发展,因而学校发展迅速,争得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创新团队,院士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最后,高校应逐步转变观念,增强自身的独立性和危机意识,而不是一味地在政府的庇护下求得“得过且过”的生存。
(三)高校应加大措施,确保战略管理的顺利和连续实施
由于战略管理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顺利实施、成功执行,所以对其进行必要的“确保”,不仅可以不断完善战略管理,而且还可以避免随着领导层的变动,战略规划及目标也随之变化的现象发生。首先,在制定高校战略规划时应该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进行监督与控制,保证其顺利实施。在高校制定好战略规划时,要经过政府、有关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评估和鉴定,并随着战略规划的不断实施进行过程性评价,以使高校战略管理在兼顾校内外环境的条件下不断完善。其次,应该注重高校领导战略管理方面的培训,使其明白战略管理的真正内涵、明白战略管理的延续性,从而保障战略的连续实施。如华中科技大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朱九思校长确立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战略构想。1984年,朱九思校长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校长。新上任的黄树槐校长,尽管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并没有提出新的战略构想,而是从战术上提出‘异军突起、出奇制胜’,努力去实现朱九思校长提出的战略构想,促使学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所以有时高校领导的“无为”其实正是其“有为”的表现。高校领导应审时度势,以大局为重,将自己的信仰转化为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教育理念,努力推进学校的发展。最后,笔者认为,高校战略管理应通过保障战略的有效实施,对其高校领导实行“问责制”,如制定高校领导在离任时,其学校的战略管理实施的连续性及业绩直接与其以后的晋升和仕途等挂钩的“问责”制度。
[1] 刘献君.大学校长与战略——我国大学战略管理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2] 赵炬明,徐海涛.没钱如何办好学校[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3] 彭新武,李汉东.战略透视——当代战略管理研究的综合反思[M].中国出版.2006.
[4] 任利剑.关于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几个问题——兼论高校的战略管理[J].江苏高教.2006(6).
[5] 王金涛,何建中.加强战略管理 全面提高高校管理水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6] 李建忠,刘松年对牛津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分析与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7] 李俊义.对我国高校战略规划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6).
[8] 刘献君.论高校战略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9] 杨延东.大学校长在高校战略管理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10] 李俊义.对我国高校战略规划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6).
[11] 王金涛,何建中.加强战略管理 全面提高高校管理水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
[12] 刘向兵,李立国.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高校发展的重要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12).
[13] 楼锡锦.高校发展与战略规划制定[J].教育发展研究.2006(15).
[14] 张秋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战略管理研究现状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 (12 ).
[15]娄金海.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