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简福平 陈旭 时间:2010-08-16
  [关键词]大学生  养成  途径
  [论文摘要]养成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搞好这项工作,对强化德育功能,德育成果,培育“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通过加强和改进思想理论课、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作用、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途径,不断促进大学生养成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养成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搞好这项工作,对强化德育功能,发展德育成果,培育“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养成”的本意是人的长期培养,熏陶、积蓄和内化成俗的过程。即指,养成就是教育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养成教育是认知教育的延续和深化,是人类尤其是青年人不可或缺的教育。大学生养成教育主要指以高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形成或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在大学生道德建设中,要把道德教育提高到理性认同的高度,力求在“知行统一”和“理论认识与身体力行相统一”上下功夫。不仅要使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深入大学生头脑、被大学生所熟知,而且要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实践道德规范,把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形成真挚的道德感情,并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去行动。经过持之以恒的“养成”教育,并通过潜移默化,把道德的基本要求,内化成为“人格”的一个部分,形成道德习惯,使之在面临各种道德选择的情况下,能够自觉地按照道德要求去行动。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落实于教育实践中,必须通过切实可行的途径,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
   
  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和形成上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他们思想理论储备不够,社会阅历较浅,仍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既可以在正确思想的教育引导下健康成长,也可能在错误理论和思潮的影响下偏离发展的正确方向。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这种发展与不成熟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历来都是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其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观教育,增强其思想道德觉悟,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成为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状况,着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的灌输教育,着力于大学生勇于进取精神和奋力向上思想的培养培育,使他们能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健康的人格,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分析和判断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明辨是非,自觉认同和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能正确了解和分析国内外形势,明确和把握成长的方向,健康成人成才。
   
  二、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管理不仅仅是为了使高校有一个正常的教育秩序、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保证育人工作的正常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对大学生进行行为训练,这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养成教育离不开规范的制约,它以制定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为起点,并以规章制度、组织纪律、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行政措施来约束、协调、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日常行为规范的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说,养成教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是运用规章制度去管理规范受教育者的过程。大学生养成教育要靠法律和规章制度,注重管理育人。离开规章制度,养成教育就会失去权威,变得软弱无力。基于此,学校教育必须和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宿舍管理制度、日常操行评定制度、教室管理制度、学生奖惩制度、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测评制度等。规章制度不仅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而且内容上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执行上更要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在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大学生意见,这不仅有利于体现以学生为本,完善制度,而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同时,要通过知识竞赛等办法,对校规校纪进行反复的宣传,并通过检查反复落实,促使它由强制养成变成学生的自觉养成,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按照马克思教育学说,社会实践是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灵活的特点,能够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是德性认知与德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大学生德性认知水平和道德活动能力的有效路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总是在社会交往中彼此认识、相互评价并不断获得社会知识和掌握行为规范的。寓思想教育于学生的工作、生活、活动之中,一直是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法。通过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中验证书本知识、理论学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主动探究、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分辨是非善恶,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砥砺品性,不断完善自我。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包括校风、学风、学术气氛营造和舆论导向、道德风尚引导等重要内容。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发动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使大学生时时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解,养成其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培养其美好的情感和健康的心态。    我们要针对大学生各阶段特点和专业特色展开生动活泼的活动。低年级主要是行为规范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阶段,重在培养文明的个人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要从大学生入学军训开始,通过军训,让大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大学生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通过开展诸如大学生活适应、心理健康调试、文明修身实践等方面的讲座、报告、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养成教育。高年级主要是竞争生存能力培养,全方位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应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使大学生认清就业市场和形 势,增强发奋图强的创业竞争意识。尤其是在走向社会之前的阶段,应当全力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为实习就业做好准备。并利用社会实践、讲演报告等形式,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这种有侧重、有要求、有内容、有措施的活动,将养成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形成制度化、程序化、系列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同时在实践中应注重观察和分析大学生的日常言行,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做好养成教育反馈。注意养成教育的反复性、曲折性和长期性,采取不同措施强化学生的意志力,把文明习惯的养成作为学生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从而使养成教育由他律到自律,最终达到自觉自愿,形成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四、重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作用 
  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一项植根于现实生活世界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负有责任。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面的教育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式占据了大学生的整个生活,它们各自也以其独特的优势对大学生施加着种种影响,无论哪一方面出现空白,都将使大学生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放任自流,从而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的思想家们,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家训”、“家教”成为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一个重要部分。上的许多古圣先贤、仁人志士之所以能够为国家、民族作出不朽的功勋,都与从小受到良好的“家训”、“家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孟母、岳母教子的动人事例,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并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育、引导大学生按照道德规范去行动。 
  学校教育在整个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和中心环节,是养成教育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学校教育是承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纽带;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又是以上两者的基础。特别是伴随着年龄增长,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将会弱化,而高校对其的影响效应将会不断增强。因此,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在高校场域接受的教育和影响是至关重要甚至是影响终身的。而对大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外界因素,莫过于离他们生活最近、最值得他们信赖的老师了。因此,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价值标准、言谈举止等都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道德人格水平的提升。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以身作则、积极引导,通过“言传”和“身教”给大学生以文明的教育、美的熏陶,使大学生能够懂得道德的基本规范,形成明确的荣辱观念,培育出真挚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以后的学习、教育和自我锻炼中,成为—个有道德的人。
  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社会(包括各种不同的单位)教育也有着特殊的地位。要形成浓厚的道德舆论氛围,培育强烈的褒贬力量,对于道德的行为,人人都能见而赞扬,誉为光荣;对于不道德的行为,处处都能受到贬斥,视为耻辱,从而形成一种履行道德规范高尚、违背道德规范可耻的社会风气,积极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的养成。 
   
  五、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放弃教育,而是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形式,让学生在自我意识下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自我能力的认识,自我管理和教育,并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德育论认为,教育同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过程;自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条件或内部动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的有效手段。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和道德教育的影响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变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和自己努力的目标,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善于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鼓励他们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要培养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善于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言行,勇于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学校团委、学生处要重视选拔、培养班干部、学生会干部,每学期都进行学生干部工作培训,提高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领导、老师的得力助手,引导他们带动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使自我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