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的科学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林碧丹 时间:2010-08-16
  关键词:知识管理 高校图书馆 
  论文摘要:论述了高校知识管理的内涵、特征及高校图书馆科学发展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将推动高校图书馆的科学发展,并从知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实施知识管理,实现高校图书馆科学发展的具体措施。
  高校图书馆是图书馆员通过教学、科研与服务活动将信息资源转换成读者需要的信息的场所,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可交换信息在图书馆员的头脑里产生了显性的或隐性的知识积累。随着人才流动的日益频繁.过去集中于一个人或一个过程中的信息与知识被多功能的集体所拥有,组织信息的增加与社会生活的巨变使得知识管理呼之欲出。随着因特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情报学家预测无纸化社会的来I}缶,图书馆将走向消亡。同时广泛普及的因特网导引系统和搜索引擎是否会取代图书馆的功能.又成为一些图书馆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图书馆生存价值问题凸现出来,图书馆的科学发展成为图书馆界关心的问题。
  科学发展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它包括的含义有:科学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发展、统筹人与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把科学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高校图书馆要更好地面向未来、迎接挑战,就必须有自己的科学发展战略。
  1 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先由界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帮助人们拓展了认识.企业一方面已认识到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的有限性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因而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能源以外的动力——知识:另一方面,对于非连续变化的经济环境,如果仍然采取固有的管理和竞争模式,企业的适应性、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都要受到极大的威胁。基于以上两点。企业认识到只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知识创新,形成知识生产、传播、交流和利用的良好环境,才能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是知识管理的本质内容,因此,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后来,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逐步扩展到一些大学及研究机构。
  作为管理领域的新生事物,知识管理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领域都还未形成一致的定义,可谓解释多样。综合国内研究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定义知识管理。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制造、获取、加工、存储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是将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它是对知识进行正式的管理,以便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它为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途径,是对知识进行收集、加工、组织、传播并创造性使用的行为。前者往往是针对某一组织而言,而后者则一般是在全社会展开的:但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有利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从而提高知识主体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最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知识管理可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是指对信息的管理。认为知识作为对象可以在信息系统中进行识别和处理,能获得信息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是指对人的管理,认为知识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于人的大脑之中,而知识管理就是要发掘来自人的大脑中的这部分非编码化信息。
  2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征
  2.1 核心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
  人是创造、传播和利用知识的主体,知识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掌握知识的人才。因而,高校图书馆必须重视馆员的职业培训与终身,以此不断提高馆员的科技知识水平、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挖掘和发挥馆员的智慧潜能,把开发馆员的知识资源作为提高高校图书馆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全面提高馆员素质和定位人的价值就成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2.2 目标是推动知识创新
  众所周知.创新需要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高校图书馆帮助教学、科研人员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最新的教学、科研信息,是推动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高校图书馆直接参与教学、科研的过程,他们的工作是知识创新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还关注知识的扩散和转移,是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高校图书馆内部、馆际之间、图书馆与师生之间的联系,加快知识流动,实现知识共享。
  2.3 工具是信息技术
  Intranet等数据库的出现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送的速度增加了信息的广度,同时使各种信息更加有序,这为知识创新提供了信息保障。而且,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交流形式变的更为生动、直观,通过这些技术能获取大量零次情报,及时实现信息反馈。通过可以方便地与世界各地高校的同行探讨有关问题.从而激发了知识的创新。
  2.4 重点是效益模式的转变
  虽然目前图书馆普遍采用以规模求效益、以质量求效益的管理发展模式,但这种管理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个性化和多样性,以及对市场的迅速反应。因此.图书馆必须实现效益模式由规模、质量型向速度型的转变。这种速度型效益模式要求我们一切行为以“快”为基本准则,做到信息获取快、信息加工快、信息传播快、信息反馈快,从而做到知识创新快。
  3 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对信息、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并提供给师生使用,这和知识管理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只是知识管理更多强调的是对知识的“创造性”利用。根据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特征,我们可得出知识管理是: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以人才开发和培养为核心,以广泛交流为途径。以创新知识为基础,以持续研究学习为动力。这就与高校图书馆的传递科学情报,开展教学科研,开发与培育智力资源的职能不谋而合。此外,高校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而且它在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3.1 生存的需要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的主体,是知识创新、产生知识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传播知识的主要场所。知识管理的实施可使高校图书馆及时了解知识流向,掌握知识动态。在当今社会中,由于信息传递的化,使用户在很大程度上无需通过高校图书馆员的中介作用便能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的检索、查询、存取等。这使传统的图书馆没有了竞争力,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危机,高校图书馆应发挥其自身的资源技术和管理优势,及时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知识处理,使广大师生用户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急需的情报资料。
  3.2 时代的需要
  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而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谁能拥有“高、精、尖”人才,谁就占领竞争的制高点,而事实上,高校图书馆的科技创新、信息资源重组、咨询等工作都需要一些高素质的人才来完成,但由于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只是一个教辅单位,因而很难留住人才,并且其管理方式主要是强调以物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制度为准绳的“硬”的管理方法,忽略了柔性的“以人为本”的“软”管理.这将影响馆员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的发挥.抑制了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加之人才培训制度不完善,馆员得不到充分的继续,从而导致一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流失。由于图书馆人才结构失调,管理手段还未全面转向自动化、现代化和网络化,这就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阻碍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和传递。面对高校图书馆存在的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图书馆在知识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对其管理机制、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新的整合和创新,以增强图书馆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
  4 实施知识管理,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4.1 进行知识创新,实现高校图书馆知识共享
  知识管理是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联系起来,实现知识共享的一种管理方式。一个组织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是知识的创造一存储一分配一应用。知识创新和组织整理是知识管理的前提,高校图书馆应该认识到知识创新和组织整理的重要性,引导建立图书馆有效的知识创新和组织的机制,通过一整套行之有效措施的制定执行,围绕高校图书馆事业的战略发展,搭建知识交流平台,借助知识库的知识存取,实现知识共享。就高校图书馆运作而言,大多数的图书馆系统包含有一个提供有关图书馆运作与教师、学生活动信息的部分。这类信息可以被用来创造显性的组织知识.以说明服务.引导运作,或衡量目标的实现。例如,当这些专题数据被加到原有数据库时,专题数据库就产生了。这些资料加上流通资料与网上评论就可以为潜在的教师、学生用户提供传播知识的提示。以上情况说明作为一体化图书馆系统日常搜集信息,可以被用来创造新知识、共享知识,以改进教学科研工作。通过现有资料创造知识,就会增加高校图书馆系统的价值。
  4.2 重视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是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尊重图书馆员,把图书馆员视为图书馆事业的主体,尊重馆员的劳动成果和知识贡献,尊重馆员个人目标,引导他们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统一。建立以精神鼓励为主,精神、物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促进馆员之间的良性竞争.创造条件让馆员参与到图书馆管理中来,激发馆员主人翁责任感,组织馆员培训,为馆员的学习及个人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4.3 完善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结构
  高校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向教师、学生提供一流的服务。传统的组织结构强调专业分工、顺序传递,信息流动缓慢,容易失真,高校图书馆难以面对广大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组织结构创新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新型的组织结构是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的,一种面向广大师生员工读者的扁平化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通过减少原组织内传递上下层次信息的中间层次,减少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间延滞,保证高校图书馆内部知识和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加快高校图书馆对环境和读者需求的反应。扁平化结构意味着打破部门问的界限,成立跨部门的任务小组,进行对等的知识联网,按照教师、学生服务需要组织跨职能工作。
  4.4 营造高校图书馆先进的组织文化
高校图书馆组织文化是指一个高校图书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把内部全体成员组织在一起的行动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知识管理是一种发挥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机制.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但要具有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还要求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增值的组织文化,要求高校图书馆把馆员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作为增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把高校图书馆知识的培养和管理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的集体分享和利用是不的行为,因而,高校图书馆必须鼓励馆员进行知识创造、知识分享,把管理模式由控制转为支持,由监督转为激励,建立开放与信任的内部环境,创造团结向上、自然和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高校图书馆组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