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易丽平 时间:2010-08-16
摘要: 科研实力是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研管理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科研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方面来分析高校科研管理创新。
关键词: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
        0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研能力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其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则是提高高校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砝码,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迎接知识时代各种挑战的需要。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实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1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1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助推器,是参与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和灵魂。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知识和科技的不断创新,促进知识不断传播和运用,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同时,实现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1.2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科研管理范围广泛,实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首先,需要转变科研管理理念,科研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树立创新的基本理念;其次,应加快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适应高校科研管理科学发展并符合科技创新的运行体制和机制;最后,创新管理方法,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创造和谐的科研环境,从而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的科学发展。通过高校科研管理创新,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科研成果,促使高校科研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  影响和制约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因素
        2.1 高校科研管理理念淡薄
        2.1.1 以人为本理念淡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科研管理应该坚持的理念。长期以来,科研管理中存在“重视科研管理,轻视科研服务”,对科研人员和科研项目实行机械化管理,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导致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强,进取心较弱。
        2.1.2 科研与教学关系认识不足  高校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和争论的焦点。目前高校在科研与教学之间还处于相互分离状态,尚未建立起相辅相成的理想状态,特别是一些非重点高校重教学轻科研的思想十分严重,而且把教学与科研严格割裂开来,没有把科研人员作为一线人员对待。学校学科发展需要科研,社会需要学校培养创新性人才需要科研,伴随着高校的发展、学生就业的压力加大,对高校科研提出了严峻挑战;三是教职工职称的评定科研也是其重要指标,为此,协调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成为高校工作的棘手问题。
        2.1.3 科研管理开放性理念淡薄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人才、财富全球化,各领域之间的合作与渗透逐渐增强,各校的教学与科研被逐步纳入到全球价值链中。目前高校在科研过程中缺乏交叉学科、跨学科、高校之间、高校与和政府之间的有效合作,往往处于闭关自守状态下搞科研,不具备把科研项目做大、做强的条件,开放性理念淡薄。
        2.1.4 科研知识产权保护理念淡薄  知识产权是基于智力的创造性活动所产生的权利,是赋予知识产品所有人对其智力创造成果所享有的某种专有权利,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为宝贵的财富。[1]但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高校科研知识产权流失,给科研工作带来损失。
        2.2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滞后
        2.2.1 科研管理体制滞后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管理很大程度上仅限于上请下达式的“被动管理”,科研管理一直由科研处对校内各院系、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进行直接管理,按要求组织科研项目的申报、检查、监督、、验收、鉴定和报奖。部分二级院系、科研院所缺乏相应的管理权限,不利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2.2 科研人才机制不健全  首先,部分高校科研团队尤其是交叉学科、跨学科科研团队尚未形成,无法承担高层次涉及到多学科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其次,缺乏科研管理创新的环境,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和教师学术浮躁心理明显,加之高校教师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承担科研工作,特别是个别高校对科研人员不平等的待遇,使得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不高,科研氛围不强,人才流失现象明显,严重制约了科研的发展。三是,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掌握与科研管理工作相关的系统知识以及创新意识。
        2.2.3 科研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  科研工作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是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科研评价工作形式主义明显,用同一个标准评价不同的科研活动,缺乏量化标准或假量化标准,专家评议制度不完善,人为可操作性强。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科研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2.2.4 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滞后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要实现知识的经济化,即将社会所创造的知识转化为可供运用的技术,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力量。[2]但现阶段,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滞后,存在着“重成果,轻转化”现象,科研成果与经济建设缺乏有效衔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水平较低,导致转化为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成果较少。         3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对策探析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主要是针对科研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科研管理理念创新是着眼点,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是着重点,从而提高高校科研实力,以适应知识时代各种挑战的需要。
        3.1 创新高校科研管理理念
        3.1.1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高校科研管理的以人为本理念实质上要求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服务性的管理系统,需要面向全体科研人员服务的过程。高校科研管理者要把以人为本原则贯穿在整个科研活动的始终,在管理中不仅要重视科研管理,而且更要重视科研服务,积极为科研人员和社会需求之间建立合作纽带,在服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服务推动管理。[3]
        3.1.2 正确认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  需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明确学校的任务和教师的特点,允许一部分科研能力突出、学识水平高、能获取大项目的教师安心从事科研工作,从而能够获得标志性科研成果;与此同时,又要把大部分教师稳定在教学第一线。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促使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成果相互转化,以形成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的纽带,共同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质的飞跃。
        3.1.3 增强科研管理的开放性  高校科研管理应该树立开放性理念,科研管理过程保持一个开放、畅通的研究环境,广泛吸取各方面对科研管理有利的信息,树立大科研、大成果的目标,加强学科内部、学科之间、高校之间、高校与和政府之间的渗透、交叉,以合作求,打破高校闭关自守搞科研的局面。
        3.1.4 增强科研知识产权保护理念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促进高校科研产业化的助推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加科研管理工作的知识产权内涵,将知识产权拥有量及其保护和管理制度建设状况作为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业绩认定、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和科技奖励工作的重要指标和条件。[4]同时,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变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重视科研成果,轻视科研知识产权保护的旧观念。
        3.2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3.2.1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  高校要建立校、院(所)二级科研管理体制,适当向院(所)、下放科研管理权力,在科研管理工作过程中注重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科研管理效果,增强其科研主动性。高校科研处主要是制定、实施学校年度或中长期科研规划,引导科研人员关注社会需求和学科前沿动态;协调科研管理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为科研创造良好环境。[5]
        3.2.2 健全科研人才机制  鼓励教师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形成完整的科研学科体系,促进交叉学科之间的融合贯通。加强高校科研文化建设,科研管理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政策创新、思想创新和技术创新,努力学习和钻研与科研管理的相关知识,建立专业的科研管理队伍,运用创新的思维来指导科研管理工作。
        3.2.3 健全科研评价、激励机制  健全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可以引导高校科研管理向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一方面,科研评价不能只局限于数量,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等多种评价标准,更应该注重科研质量,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完善专家评议制度,重视对科研成果的评价,避免人为操作性。另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实行待遇与科研工作相挂钩,遵循公正平等的原则,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积极采纳每位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良好建议,参与有关重大科研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增强科研管理的民主性。
        3.2.4 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高校科研管理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因此,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与市场相结合,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探索适合自身的科研成果转移中心,有效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社会。同时,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又可以反哺高校和学科之间的不断发展。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挑战的需要,是国家创新体系和高校科研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高校科研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必将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1]刘英,李军林.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J].2007,(5):200-202.
[2]蓝静.浅谈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J].西部科技,2007,(2):61-62.
[3]陈巧玲.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探析[J].商业时代,2008,(17):71-73.
[4]邓雪鹏.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6):596-599.
[5]尹瑾.关于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8,(32):4 17-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