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1)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伯重 时间:2010-06-24
    出版印刷业是明清江南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1] 。关于这个部门在明清时期的情况,学界已有颇多研究[2] 。这里不拟重复前人已做的研究,只想重点考察他们较少涉及的一个方面,即民间以牟利为目的的商业化出版印刷业。这种出版印刷业主要面向广大中下层社会民众,印刷物五花八门,无所不有。

江南在宋代就已在的出版印刷业中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但还不是最发达之地。到了明代,情况丕变。江南出版印刷业的主要对手一直是福建建阳,但后者万历以后逐渐衰退。因此到了明末,江南出版印刷业在全国已独占鳌头[3] 。而在江南,出版印刷业又主要集中于苏、杭、宁三大城市以及湖州、无锡、常州、松江等城市。谢肇淛说:天下刻书最精者,为南京、湖州和徽州[4] ,江南即占其二。胡应麟说:“海内书,凡聚之地有四”,而苏、杭、南京占其三。其中,“吴会、金陵擅名,刻本至多,巨帙类书,咸荟萃焉。商贾所资,二方十七,闽中十三,燕、赵弗与也。然自本方所梓外,他省至者绝寡,虽连楹丽栋,搜其奇秘,百不二三。盖书之所出,而非所聚也”[5] 。如此说来,仅只苏州和南京所刻之书,就已占全国出售之书的十分之七,而且江南也因此而成为书籍的主要输出地区。清代江南出版印刷业比明代更盛,一直保持着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大体而言,在明清时期,江南出版印刷业出现了四个重大变化。

一、官营与私营出版印刷业的消长

在明清时期,江南的出版印刷业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即:在明代,官营出版印刷业在江南出版印刷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到了清代则私营出版印刷业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一消长,对江南出版印刷业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这一变化,集中地表现在坊刻的兴起以及官刻与家刻的蜕变上。明清江南出版的书籍,官府所刻者称为“官刻本”,私家所刻者称为“家刻本”,而书坊所刻者则称为“坊刻本”。在明代,大体上官刻与家刻多是非营利的,而坊刻则完全是为牟利。但是到了清代,前两者的非营利色彩也日益淡薄,逐渐演化商业化的出版事业。

明初南京因系全国中心所在,故有大量政治性及教化性印刷品刊出。这些印刷品主要由官营机构刊出,因此官营出版印刷业十分发达。例如洪武初年亲王之国,朱元璋赐给他们大量书籍,其中仅词曲一项,就赐予每王1,700本,二十余王共4万余本。这些都是在南京刻印的。洪武朝刊刻大藏经,刻板多达57,160块,藏于大报恩寺,称为《南藏》。南京的宝钞局,更有钞匠580名,在局印制宝钞[6] 。

永乐北迁后,南京作为留都,还保留了一部分官营出版印刷业。留都各部门继续印刷各种书籍,如南京礼部嘉靖间刻《明伦大典》,万历间刊《太祖高皇帝御制文集》。南京都察院、大理寺、会同馆各刻书一、二种。应天府(南京)刊《茅山志》、《南畿通志》、《句容志》、《文公家礼仪节》等10种。但是印书最多的官营印刷机构,却是南京国子监(即南监或南雍)。南京国子监从成立之初,就不仅接收了元代集庆路儒学旧藏的各路书板,而且还从地方上收取书板。如洪武八年(1375年)取元庆元路王应麟著《玉海》板;以后又差人往取广东布政司成化间所刻《宋史》板。永乐北迁后,这些书板仍然留在南监。至嘉、万时,监中所藏二十一史,板多漫漶,原板脆薄,剜补即脱落。嘉靖七年(1528年)南监祭酒张邦奇等奏,以为“莫若重刊。又于吴下购得辽、金二史,亦行刊刻、共该用工价银一千一百七十五两余,刷印等费不在数内”。万历初以赎款重梓《梁书》。所以南监二十一史有宋、元旧板、又有重刻新板。宋蜀刻七史残板,至清嘉庆江宁藩库失火,几历七百年始被毁。南监汇编刊印二十一史,又刊印《通鉴》、《通鉴纪事本末》、《通鉴前编》、《通鉴纲目》、《通志略》、《古史》、《南唐书》等,以及《通典》、《文献通考》等要籍。万历初又出版了《子汇》24种。南监还出版了虞世南、欧阳询、赵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