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优势、技术吸收与珠三角自主创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佘时飞 时间:2013-02-14

    在初始工业化阶段,后发国家技术引进的主要途径是依赖大量的机器设备进口和外国顾问的支持,随着本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本土企业的技术引进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技术许可贸易。二战以后,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引进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后发国家重要的技术引进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发展早期,外国直接投资虽然能促进本地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但也会挤压本土企业的成长;合资企业确实能够较快地提升本地企业的技术水平,但很可能导致本土企业失去创新动力。因此,成为创新型国家最终还得依靠本土企业的成长(Kim, 1997)。随着二战后国际性生产外包和产业内分工的发展,代工生产成为后发国家进行模仿、引进国外技术、获得技术积累、逐步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越来越大,通过仿制外国产品培育自主品牌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代工生产方式已成为后发国家参与国际市场、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3]。代工生产与自主品牌并不矛盾,一方面,为本地企业获得技术积累与技术信誉的代工生产是培育自主品牌的基础,另一方面,代工生产为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1.早期欧美后发国家的技术成长之路
      欧洲工业化早期阶段,吸引先进国家熟练工人移民成为当时技术后进国家引进技术的主要手段。
    随着机器设备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技术体现在机器设备中,机器设备进口逐渐成为后进国家技术引进的主要途径(Chang, 2001)。1825年以前,英国政府严厉禁止机器设备出口和熟练工人移民,严厉限制外国人技术参观,欧洲大陆国家的技术引进与技术追赶效果并不佳。19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实施自由贸易政策,并废除了禁止机器设备出口和熟练工人移民的法令。从而成就了欧美国家大力引进、模仿英国技术、实现技术追赶的黄金时期。
    很多享誉全球的品牌和企业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Chang, 2001)。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绝大多数发明创造与科学研究都很微弱,技术创新主要来自技师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因而英国产业界普遍忽视正规教育和科学研究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那些奋起直追的国家为了能够更快地学习、模仿、吸收国外技术,政府一般都大力投资于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政府大力投资于教育是后进国家为了加快技术引进与技术模仿而进行的制度性创新,并为赶超英国先进技术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夕,一些欧美国家已经赶超了英国的创新能力(Landes,1972)[4]。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欧美国家已从技术模仿者演变成了技术创新者,甚至在某些领域表现出比英国更强的创新能力,如美国和德国。
    2.日本的技术引进、吸收与改进
    欧美国家追赶英国时,不仅产业部门较少,而且与英国的技术差距不大,因此,后进国家能较容易地由技术模仿者转变为技术创新者。但是,当日本进行技术追赶时,日本与西方国家的技术差距远远超过欧美后发国家与英国的技术差距,需要引进模仿而建立的工业部门也远远超过早期欧美后发国家,从而形成了日本特色的模仿式创新体系。
    为了迅速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日本政府向海外大量派遣留学生,并大量引进国外科技文献、建立普遍义务教育体制和职业教育体制。日本从引进外国机器设备和生产线建立轻工业部门逐步过渡到重工业部门的建立。基于与西方国家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巨大差异,日本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对引进的技术进行适应性的改动,甚至是技术上的“改劣”,以便充分发挥日本要素禀赋优势(Minami et a,l 1995)。
    日本进行技术追赶时,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相对较弱。由于当时宽松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日本企业可以大胆对国外技术进行仿制,此外,日本专利法对微小技术改进提供专利保护以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1970年以后,日本不仅已经建立了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而且在不少技术方面已经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5]。
    3.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技术追赶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追赶基本都依赖外国援助是后发国家技术引进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战前,先进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远没有现在积极,仅有的少量对外投资也主要集中于原材料开采,因此,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作用甚微,二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对后进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外国直接投资对新加坡的技术进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香港的中、高端技术部门也是外来直接投资的结果。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重要转变促使了各种国际代工生产模式的发展,产品内分工使产品生产产业链化,各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现代制造业的国际分工。通过“干中学”积累技术,从掌握外围技术入手,逐渐掌握现代产业的核心技术,并发展出本国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卢锋, 2004)。台湾计算机零部件制造业就是从事代工生产的结晶,台湾企业借助外国企业提供的技术,按照国外企业要求,为外国企业制造产品,企业技术能力不断积累后慢慢向ODM转变,从而为自主品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Hobday, 1995)。20世纪80年代末,韩国出口的电子产品大多是代工产品,国内三个最大集团出口品中有60%的产品也是为国外企业代工生产的(Hobday, 1995)[6]。目前,韩国世界知名品牌的出现,除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外,代工生产对其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
    四、珠三角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前,珠三角工业化进程较为缓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后,大型跨国公司巨大的直接投资促进了珠三角工业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但是,珠三角产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必须依靠内资企业,因此,政府应该调整给予外资的特殊优惠政策,使内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可以与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贴牌生产是珠三角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珠三角经济发展应该更多地借助外国直接投资与代工生产,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借助代工生产积累技术能力,在珠三角经济和技术水平达到一定条件下,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便水到渠成。目前,珠三角正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和打造自主品牌,但绝不能因此而贬低技术模仿对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贡献。技术模仿是走向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
    近年,珠三角政策制定者在热衷于积极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的同时,贬低技术模仿和代工生产,忽略技术成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规律,企图跨越式地进入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时代是一种错误的愿望。笔者认为,不顾本地经济发展的现实,尤其是本地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盲目发展新兴产业的做法,极易陷入新的“支柱产业”没有成长起来,现存产业由于大规模人为淘汰而迅速萎缩的“产业结构升级陷阱”。
      参考文献:
    [1]侯高岚.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后进国家产业升级[J].开发研究, 2006, (2).
    [2]郭熙保,文礼朋.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J].南京大学学报, 2008, (1).
    [3]郭熙保,肖利平.后发优势、技术吸收能力与中国的经验[J].武汉大学学报, 2008, (9).
    [4]方芳.关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如何谨防后发优势陷阱的思考[J].经贸观察, 2009, (3).
    [5]王瑛,郭熙保.基于后发优势视角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战略[J].求索, 2007, (10).
    [6]郭熙保,肖利平.技术转移、自主创新与技术追赶方式转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7, (4).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