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为何衰而不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候若石 时间:2013-02-15
    三、中国救助美国的得失
  中国已经成为购买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为美国经济保持衰而不败助了一臂之力。从中国国家利益出发,我们有理由追问:中国救助美国到底值不值?自2008年发生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陷入衰退,金融秩序和财政秩序出现混乱,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
  人们最大的担忧是美国的赖帐风险。从美国的经济实力、资本管理能力和金融市场运作水平等方面看,美国的赖帐风险并不大。近期,美国国会和政府关于国债的争论得以平息,说明美国赖帐有惊无险。从国际经验看,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拉美主权债务危机,通过国内政策调整和国际援助,危机最终得以解决,拉美债务国没有赖帐。同样,在1997年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中,由于挽救措施有效,也没有出现拖欠主权债务的现象。如果美国国债风险增大,也可以采取类似的解决办法。另一个担忧是美国国债的收益损失。从短期看,利率和汇率变动会影响美国国债收益;从长期看,美国国债收益总是在波动中。盈亏取决于国债持有者在金融市场上的操作能力。评价中国救助美国的得失不仅要看到美国国债的市场风险,更要全面考虑它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的业绩表现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无论如何评价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它毕竟是中国经济发展业绩的成果。利用外汇储备购买的美国国债是中国在国外的投资资产,体现了中国的国力。如果操作得当,会获得相对稳定的投资收益,从而增加中国的财富。而且,中国加入挽救美国宏观经济不平衡的行列,不但为美国经济衰而不败助力,也为保持世界经济稳定做出贡献,稳定的世界经济环境是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因素。
  但是,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有被动的一面。可以说,中国救助美国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中国的这一举措是模仿美国模式的结果。
  通过购买美国国债,中国的高储蓄政策以贸易顺差弥补了美国的高消费政策造成的贸易逆差,缓解了美国的财政困难,体现了中美两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互补性。它不同于发达国家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而是产生于中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两国都实行规模经济模式。美国的规模经济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正处于衰落期;中国的规模经济刚刚发展了30多年,正处于兴盛期。美国在规模经济的兴盛期推广了美国模式,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进入衰落期,但衰而不败,说明美国经济的衰落只是规模经济模式的末日到来,表明美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长期性。由于技术创新引领世界,美国必将摆脱规模经济模式的困扰,进入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规模经济模式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经济援助,而苏联的技术模式是从美国拿来的。例如,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具体援助方是苏联的莫洛托夫汽车厂,它的生产流水线技术是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获得的,美国著名企业家哈默起了牵线搭桥的作用。中国借鉴苏联模式失败之后,走上了改革开放的路程,工业化和城市化借鉴了美国模式,哈默同样起了牵线搭桥的作用。
  在中国,规模经济模式导致唯GDP和片面强调出口。美国企业以生产组织技术创新诱使中国加入其生产价值链,中国出口大增,中国外汇储备高企。由于外汇储备被用于救助美国,处于规模经济兴盛期的中国被美国模式绑架。这个现象在发生国际金融危机时表现的尤为明显。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看到外汇储备不足引发的金融危机的教训,采取了以鼓励出口为主的保增长政策。从此,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采取了力度更强的经济刺激政策,不但以四万亿政府资金鼓励投资,也全面提升了出口退税政策。政策见效,不仅保住了经济增长速度,也大幅度增加了外汇储备,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基本保持了只增不减的状态。
  这种状态不改变,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就不会一帆风顺。
  首先,中国救助美国不利于刺激居民消费。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不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比美国强大,而是因为中国的居民消费不足。按照经济发展规律,贸易顺差国同时也是高储蓄国。不把储蓄转化为消费,就不能减少出口和增加进口,因而难以减少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势必增长。在不得以而为之的条件下,只能用来救助美国。那么,刺激居民消费更难上加难。中国政府一再重申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鼓励居民消费是其主要方向,但收效甚微。
  其次,中国救助美国不利于中国的技术创新。美国的经验说明,摆脱规模经济,需要技术创新。用巨额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只是一种金融投资,不能把财富变成技术。如果把外汇储备用于引进技术,则将推动中国的技术创新。如果把购买美国国债改为对外技术投资,不但能够刺激中国的产品技术创新和生产技术创新,还需要开展生产组织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中国的对外投资能力。为鼓励技术创新,中国应该改变主权基金的投资方向。
  再次,中国救助美国不利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为摆脱布雷顿森林体系陷阱。中国提出建立公平的国际金融体系,主要内容是建立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改变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的霸主地位。中国的主张还停留在泛泛的建议层面,并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就遭到美国的反对。这并不奇怪。只要维持美元霸主地位,美国就能够运用美元诱使中国等国家向他伸出救援之手。在实践中,中国不得不增加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这种做法强化了美元的国际功能,而不是削弱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那么,美国就能够有效地阻止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
  四、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在世界经济失去动力之时,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否则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更低。但是,因为中国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变动的反应自然很敏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经历过两个敏感期。一是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时期;二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在这两个时期,中国实行经济刺激政策,抵御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负面作用,维持了经济高速增长,说明中国有能力应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
  面对世界经济增长长期疲软的趋势,谁能够把世界经济再带回“黄金时代”?美国以规模经济模式带动了世界经济进入上一个“黄金时代”,动力来自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这个动力正在失去,美国经济的带动作用也随之逐渐消失。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越来越大,人们把拯救世界经济的希望寄托于中国。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模式”模仿了美国的规模经济模式。①既然这个模式的增长动力正在失去,中国的带动作用也就被打上问号。如果中国能够对世界经济做出贡献,也要另起炉灶,抛弃美国模式,实行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针对旧动力失去产生的技术瓶颈、产业结构调整陷阱和投资陷阱,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要解决的问题是超越美国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由这两个因素决定的投资方向。②面对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建立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要有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决裂的新思维。
  美国的规模经济模式的根本特征是精英主宰经济活动。技术创新由少数科技人员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由少数企业家控制,市场由少数大型企业垄断,收入分配向少数富人倾斜,宏观经济政策由少数政府官员决定。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还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都是少数精英胡作非为的恶果。看看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富人增税的举步维艰,就可以知道精英经济模式是多么根深蒂固。回顾美国的次贷危机,就能看到为穷人提供住房是多么困难。少数金融精英趁机赚钱,而穷人却债台高筑,最终酿成金融危机。这场危机证明,精英主宰经济的美国模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突破美国模式,经济活动要从精英主宰转为大众参与。技术创新要走出学术殿堂,生产经营要以中小企业为主,收入分配要向穷人倾斜,宏观经济政策不能嫌贫爱富。中国具有实现大众参与的经济模式的两个基本条件,本该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第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应该保证大众参与经济活动;第二,信息技术革命的实质是大众参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如自由软件,维基百科,都是大众而非精英参与的成果。 中国政府经提出实现“包容性增长”。包容不仅是指经济增长成果的享有,更是指经济活动的参与。如果中国实现了大众参与的经济模式,全部国民齐心合力参与经济活动,才能真正对世界经济做出贡献。
  
  注释:
  ① 侯若石:中国模式与布雷顿森林体系。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Blog/2011-7-26/806787.aspx
  ② 侯若石:世界经济失去动力,中国经济走向何方。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Article/2011-9-5/197005.html
  
  参考文献:
  [1]侯若石.当金钱不再至上[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