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期转轨国家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郭连成 刘坤 时间:2013-02-14
  
  一方面,由于国际需求改善,再加上货币贬值,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了东欧转轨国家的外贸出口。从2008年中期至2009年中期国际金融危机肆虐期间,外贸促进了波兰GDP增长3.2%,捷克增长0.5%,斯洛伐克增长1.6%,匈牙利增长7.3%(但其国内需求下降了10.5%)[5]。特别是2009年第4季度,全球经济的复苏推动了东欧一些转轨国家出口的增长。
  图2 部分转轨国家出口情况增长率
  
  资料来源:UniCredit.CEE Quarterly,2010Q2.
  
  另一方面,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俄罗斯和东欧国家银行体系没有出现系统性的破产倒闭,存款者也没有普遍丧失信心。虽然如此,由于经济恢复缓慢,贷款违约率上升,银行不得不削减对私有部门的贷款以修复资产负债表,从而影响了消费和投资需求,无法有效推动经济增长。图3表明了转轨国家银行对私有部门的贷款情况(如图3所示)
  
  综上所述,历经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转轨国家经济之所以能够逐步摆脱危机的严重影响,出现经济向好态势,主要得益于转轨国家果断实施了经济刺激和救助计划,特别是采取措施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并稳定金融业,千方百计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加对失业人口和弱势群体的救助。转轨国家的实践表明,这些政策措施的实际效果是较为明显的。
  二、后危机时期转轨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世界各国广泛采取刺激经济和其他干预措施,不仅使各国经济也使全球经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特别是亚洲经济的有力增长以及美国个人消费需求的复苏对全球
  资料来源:UniCredit,CEE Quarterly 2010Q2.
  经济增长产生了推动作用。鉴于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调高了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在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和《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IMF将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4.2%上调至4.6%。世界银行也认为全球经济正显现稳步复苏迹象。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经济预测,2010—2011年全球GDP增幅将在2.9%—3.3%之间。然而全球金融市场仍然很脆弱,而且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和可能升级又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不仅会拖累欧元区的经济增长,也会拖全球经济的后腿,延缓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世界银行指出,如果任何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发生债务违约或市场信心危机的状况加剧,贸易萎缩及信贷枯竭将不可避免地严重抑制全球的GDP增速,从而也就无法排除部分国家陷入二度衰退的可能[6]。后危机时期转轨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正是面临着全球经济形势总体趋好但不确定性和变数增加这样一种发展态势。
  (一)近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举措以及后危机时期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的重要作用予以充分肯定。IMF 2010年7月27日发布报告称,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采取的“迅速、果断、有效的”政策措施减轻了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并确保中国引领全球经济复苏。该报告认为,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养老、医疗、教育等的支出力度,调低了税率。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央行下调了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取消了对信贷增幅的限制,促使银行信贷大幅增加。在多重政策作用下,中国经济自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加速回升,而且有望今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同时,中国经济复苏对本地区乃至全球经济都会产生“显著且积极的”溢出效应[7]。IMF预测,作为领头羊的中国经济2010年的增长有望达到10.5%,这得益于出口的强劲反弹和富有活力的内需。2011年的增长预期为9.6%。除IMF外,世界银行预测2010年中国GDP同比增长9.5%,2011年增长8.7%,仍将保持稳健增长[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前景进行了预测,认为2010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强劲增长,在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的作用下,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2011年虽有所减缓,也会达到9.7%。由于贸易条件恶化和国内需求依然强劲,2010年经常账户盈余可能会继续下降,约占GDP的2.75%,然后在2011年升至3.4%[9]。
  无论是IMF还是世界银行和OECD,其对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评价和前景预测,是基于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所采取的刺激经济的有效政策措施以及后危机时期经济刺激计划所带动的强劲经济复苏。中国政府至2010年投入的4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额12%),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全球特别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从今后一个时期看,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效应还会进一步显现,加之中国政府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政策目标和相继采取的其他若干重要措施,对今后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会产生积极影响。一个基本的判断是:今后中国经济不仅会继续呈现向好态势,而且将逐步进入扩张和快速发展期。
  1.中国能够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做出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目标的有效调整
  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时,于2008年12月8—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和政策目标。其中,保增长成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这一中心,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扩大内需的“国十条”,安排4万亿元投资;连续多次降息,并部署金融“国九条”;解决中小企业困难,等等。当时将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可见,“保增长”是一条主线,“扩内需、调结构”是实现“保增长”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2009年“保增长”目标实现以后(GDP增长了8.7%),后危机时期特别是2010年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与任务成为关注的焦点。2009年12月5—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扩内需、促消费”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2010年6月5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G20会议发言时也重申,中国2010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重点,着力扩大内需,调整优化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0]。因此,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2010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目标的重点。基于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别乐观预测中国经济2010年将增长10.5%、9.5%和11%,2011年也将分别增长9.6%、8.7%和9.7%。与此同时,有的经济学家甚至担心中国会出现经济过热,易宪容认为,在三驾马车的拉动下,2010年中国经济不必担心完成不了年初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控制目标,更无须担心2010年下半年出现经济增长下行的风险,所担心的应是2010年的经济增长不要过高而超过12%,出现经济过热[11]。
  2.投资与出口会对经济产生双拉动效应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拉动2009年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5%,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2.3%,拉动GDP增长8个百分点;国外需求即“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44.8%,下拉GDP增长负3.9个百分点。出口负增长甚至是两位数的下滑,这在近几十年来尚属首次。而2010年投资与出口都会对经济产生拉动效应。从投资看,中国致力于激发市场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200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0年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特别是2010年5月,中央政府以“新36条”的形式再次鼓励民间资本积极投资经济中的绝大多数行业,尤其是基础设施等一些垄断性行业。有人认为这可能成为未来5—10年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从出口看,2010年出口对中国GDP的贡献不仅会由负转正,而且贡献加大,出口将成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出口大幅反弹也将2009年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投资与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成为主旋律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因而也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中长期内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200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和主旋律。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凸显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进一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巩固和发展后危机时期经济增长良好势头的需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保证中国提高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措施。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结构调整的转折点,可以说是正逐步转向一个新的增长动力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是从三个方面入手的:一是推动经济增长由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转变;三是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这些措施是保证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与发展的真正动力。
  (二)近期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俄罗斯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有所好转,自2010年第1季度起逐步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4月份的一份报告中预测,2010年俄罗斯经济将增长4%,2011年将增长3.3%。而据世界银行预测,2010年俄罗斯真实GDP将增长5%—5.5%,2011年将增长3.5%。表5反映了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增长和俄罗斯经济增长的预测情况。
  俄罗斯中央银行副行长乌柳卡耶夫预测,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2010年俄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出口产品的价格会上涨。2010年石油价格将会比每桶58美元的官方预测高10—15美元,反映市场供需平衡的价格约在每桶70—80美元。由于石油、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使俄罗斯经济能够增长4%—5%。俄罗斯央行预测,2010年俄罗斯仍将保持贸易顺差,接近2009年1 100亿美元的水平。卢布将逐步向浮动汇率过渡,2010年俄罗斯信贷将增长20%[12]。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部长纳比乌琳娜宣布,截至2010年5月底,俄罗斯经济增长率为5.8%,失业率下降到7.5%。如果从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两个因素来看,俄罗斯已经摆脱危机。
  另据最新资料,俄罗斯政府总理普京2010年6月透露,俄罗斯经济几乎达到了危机前的发展速度,约为2008年的99.1%,发展趋势良好(而世界银行预测,只有到2012年底俄罗斯实际GDP才有可能达到危机前的水平)。当然,2010年俄罗斯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主要依赖于石油价格的有利变化、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银行信贷紧缩缓解、就业增加和居民消费增长等多种因素。
  综合起来看,后金融危机时期俄罗斯经济会继续呈现向好的积极态势,这是因为:
  第一,俄罗斯中央银行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银行增加对实体部门的贷款。由于俄罗斯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改善流动性,银行部门的系统性风险得以大大降低。而且,为刺激经济复苏,俄罗斯央行自2009年以来已连续13次小幅下调再融资利率,2010年四次降息。俄罗斯总理普京2010年5月21日指出,目前俄罗斯央行再融资利率位于8%的历史低位(实际上自2010年6月1日,俄罗斯央行确定的再融资利率为每年7.75%),主要利率水平已从金融危机时期的高达25%降至11%—12%,次级贷款利率降至13%—14%,2010年银行贷款预计增长5%—10%(而俄罗斯央行行长伊格纳季耶夫则预测2010年俄罗斯银行业贷款将增长15%)。普京相信,俄罗斯银行目前不存在流动性问题[13]。他表示,俄罗斯银行系统已经摆脱了危机风险,各大银行已经开始扩大对经济领域的贷款规模,目前几乎所有银行都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支持贷款的增长。有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6月,俄罗斯银行持有2万亿卢布(约合640亿美元)的流动性资产,其中一半是以中央银行债券形式持有的。俄央行表示,自2010年6月以来,俄罗斯银行业的投资积极性显著增长,对实体部门的贷款增长趋势明显。

  第二,俄罗斯经济能够摆脱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合理的财政预算政策。普京于2010年4月20日在国家杜马就2009年的政府工作作报告时表示,政府采取的财政预算政策帮助经济较为平稳地度过了经济危机最危险的阶段,摆脱了经济衰退,同时政府也成功地避免了财政崩溃,而且这是在预算开支增加27.4%、收入减少29%的情况下做到的。目前政府正在逐步取消应急措施,并提高财政预算支出的效果。俄罗斯稳定财政预算的重要措施是缩减预算赤字。2009年11月20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三度最终通过了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联邦预算。2010年联邦预算赤字将达到2.9万亿卢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6.8%。2011年赤字计划缩减到1.9万亿卢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而2012年赤字减至1.6万亿卢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
  第三,后金融危机时期,俄罗斯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扶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继续保持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政策。俄罗斯政府总理普京于2010年2月底表示,减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为时尚早,俄罗斯不会放弃必要的反危机计划,但应该把反危机计划更多地与技术革新和结构改革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未来几年俄罗斯扶持实体经济和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及主要任务是:一是刺激内需,首先是刺激汽车和建筑等行业的需求,落实现有的住房建设计划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拓展经济增长基础,实现经济和出口多元化。三是实行稳健的货币信贷政策,减少预算赤字,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四是为大型企业提供国家担保,实施系统性措施加强银行业的资源基础,加大对实体经济的借贷力度。作为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的措施之一,2010年俄罗斯政府拨款1 076亿卢布支持农业生产。俄还拨出335亿卢布支持本国汽车工业,政府承诺在2020年前将划拨超过1万亿卢布的直接援助资金来扶持汽车工业的发展[14]。俄罗斯政府表示,今后还会重点支持1 500家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的企业。
  第四,根据俄罗斯政府已批准的2011年前创新型经济发展方案,近一两年创新型经济在俄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应从5.8%增加到6.7%。而按照俄罗斯至2020年的政府构想,俄罗斯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应保证主要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3—5倍,降低生产的能耗量1.6—1.7倍。GDP中高新技术部门所占比重的增幅达17%—20%(2007年为10%—11%),用于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工作的费用增加2.5%—3%(2007年为1.1%)。据预测,实现技术创新工业企业的比重到2020年要提高到40%—50%(2007年仅为8.5%),生产总量中的创新产品比重增加到25%—35%(2007年仅为5.5%)。由此,人均GDP指标应超过3万美元(2007年为1.4万美元)[15]。
  第五,俄罗斯财长库德林表示,为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俄罗斯政府已制定未来几年的行动计划,正努力使俄罗斯重新成为对外国投资具有吸引力的国家。按照政府的计划,在未来两三年内,俄罗斯须将外国直接投资额恢复到600—700亿美元的水平。
  据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克列帕奇预测,2010年俄经济增长有望达到3%—3.5%。而且他认为,如果控制得好,能延续2009年第3和第4季度的发展势头,2010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水平甚至可以达到6%。在未来3年内,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有望达到4%—4.5%[16]。
  至于东欧国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使欧盟经济恢复出现变数,因而对东欧国家今后的经济复苏带来不确定性。因为从贸易渠道看,许多东欧国家的出口依赖于西欧;从资本渠道看,东欧国家大量依赖外国直接投资,而且银行业多数主要由西欧银行主导,因而欧元走弱势必会影响东欧国家的出口。同时,资本大量流出也会加剧东欧国家的资金短缺和信贷紧缩,拖累经济的恢复。当然,东欧国家中也有发展态势较好的,如波兰就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是欧洲和中亚地区24个发展中国家中为数不多的产出没有萎缩的国家之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波兰经济增长率在2010年能够达到2.75%,2011年可达到3%。乌克兰2010年上半年GDP增长约为6%,这与2009年GDP狂降15.9%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7]。像波兰、乌克兰和捷克这样的东欧转轨国家,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向好趋势是较为明显的。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