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一个文献综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莹 时间:2013-02-14

  有一些研究者对教育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研究:林勇(2003)通过用灰色系统的分析方法对中国教育投资情况进行了研究,他通过教育投资数量与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教育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教育的发展应注重内部的结构协调等结论;孙彩虹(2003)则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灰色系统方法的灰色关联度来对不同教育水平的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得到了中国省级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整体水平不高,且呈现由落后类向高类逐渐提高的梯度差异的结论。叶茂林(2003)则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教育生产函数,把劳动力按照受教育程度划分为初等教育及以下、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四个层次。他的分析认为,从1981年到2000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17%,并且不同教育层次的劳动力的产出弹性有较大的差别。车维平(2OO6)研究了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配置的总规模和结构对经济增长关系,最后得出了我国应加大对教育方面的投入,同时教育支出更多地要偏向于农村的结论。廖楚辉(2004)认为,政府应该先行调整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政策,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减少高等教育支出比率。提高教育支出的效率,确保将有限的教育资金都能用在教育发展事业上。祝接金、胡永平(2008)运用中国地区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采用包含人力资本异质性的衡量方法——各教育层次人口比重,实证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人力资本和政府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教育层次的人力资本其产出效率不同,不同地区政府教育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也不同。因此,三大地区政府教育资金的投入重点及结构调整方向应有所区别。郑丽琳(2006)将全国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采用1996年到2002年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模型表明,教育投资对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各有不同,差别较大,东部最为明显,而中西部明显偏低。徐健(2010)以菲德模型为基础,考虑了教育投入的结构性因素,对模型进行了拓展,采用经济计量方法,构建了财政教育投入影响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并根据全国29个省2001——2007年可得年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国和西部地区财政教育投入影响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进行了实证。实证发现,无论是全国还是西部,财政高等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最大的,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对促进经济的增长具有直接的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对中国的最优公共支出规模进行了计算,马拴友(2002)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与教育支出的关系,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教育支出的最有规模,并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计算出我国教育投资的最有规模是教育投资占GDP的2.4%。
  三、结论
  本文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众多实证研究文献做了梳理,系统地回顾了这些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经济效益、经济增长出政绩的今天,发展教育也能直接促进经济增长。教育对各地经济增长都有促进作用,政府应该把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教育的发展不仅应该作为经济增长的手段,而且也应该成为经济增长的目标之一。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发展教育本来就是政府份内的正事。
  2.发展教育事业要区分教育产品的不同性质,改革政府资金投入,使用体制。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的权利,也是全国范围内所有公民应该承担的义务,究竟应该由哪一级政府落实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应该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中央政府承担。政府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社会资本作为私人产品生产者提供教育发展所必须的主要资金之外,还应借鉴成熟发达国家经验,积极探索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的教育金融制度,还要相应完善教育金融支持制度。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