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我国汽车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启庆 时间:2010-07-01

摘要: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汽车在知识产权保护上面临重大挑战。文章首先通过分析目前我国汽车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然后提出我国汽车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关键词:汽车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对策
  
  一、 引言
  
  目前,随着世界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步伐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为我国汽车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同时,发达国家的跨国汽车企业利用其知识产权的优势,不断加强其垄断地位,扩大市场份额,又使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面临更大挑战。因此,如何在入世后加强我国汽车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我国目前汽车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提出入世后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二、 我国汽车企业知识产权现状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汽车知识产权纠纷越来越多,我国汽车企业的知识产权问题也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涉及仿制、测绘等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在我国汽车领域不断出现,知识产权成为了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我国汽车企业知识产权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地方政府不惜以各种优惠政策,争相引进合资汽车项目,全国2/3以上的省区市把汽车当成“支柱产业”。目前有20个省市开始开发及生产汽车,共有百余家整车生产企业,当前我国汽车行业已经形成整车生产能力约800万辆,在建产能220万辆,建成以后累计将达到1 020万辆。从2005年的销售成绩来看,国内销售的轿车几乎全部都是采用国外汽车厂商的技术生产。
  但是,合资模式并不支持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合资企业普遍存在着严格的技术限制条款,外方会通过多种方式防止中方得到核心技术。汽车企业更为关键的是研发能力,即使得到一些国外汽车企业的先进技术,但并不表明有了自主研发的能力。事实上,在一汽、上汽、东风、北汽等几个国内最大的合资企业中,合资品牌仍占主导地位,也是其主要的盈利点。合资企业推出的车型,也基本上全是引进的外资品牌。事实上,至今没有一个跨国汽车公司将汽车任何一个核心技术引进中国。
  2. 拥有专利数量少。2005年,日产汽车在美国的发明专利申请约有500件,在欧洲有300多件,在中国有200多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在美国不到20件,在欧洲有20多件,而在中国则高达100多件;商标申请在美国约20件,在欧洲不到20件,在中国为60多件。2005年,日产汽车在日本共拥有约1 000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约700件外观设计专利和近3 000件商标;在海外共拥有6 000多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600多件外观设计专利和7 000多件商标。
  相对于美国、欧洲等地区,日本汽车企业在中国进行申请专利的数字增幅最大。据了解,2005年,专利申请数量居前6名的汽车企业全部为跨国公司(尤以日本企业居多)。近年来,部分企业随着同国外竞争对手交流的增多,逐渐认识到专利之重要,因此,申请专利较以往积极许多。一汽集团、重汽集团和东风汽车分别是国内汽车企业专利申请前三名,但它们的总和也仅相当于一家跨国汽车企业申请数的零头。
  另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中国汽车行业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调查》报告显示,1985年~2005年,我国共受理国内外企业涉及汽车的三种专利申请31 497件,其中国内企业申请15 686件,国外企业申请15 811件,各占总量的50%。
  但是,受理的专利申请从发明看,主要来自国外企业;而受理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的98%则来自国内企业;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比率为32%,其中国外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权的比率为34%,而国内仅为15%。事实上,在三种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最高,保护时间最长,对市场的控制度更强。
  很多汽车企业专利申请意识很淡薄,不知道如何从技术上去保护自己,有些汽车生产企业以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还不了解专利知识,一些从事技术创新并应该申请专利的企业却没有去申请。
  相比于整车企业,中国零部件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则更是寥寥。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注册的中外零部件专利总数仅占全世界的2%左右;在中国境内本土零部件企业的专利拥有量只有22%,剩下的78%为跨国零部件企业所拥有。弱势地位显而易见。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很多,一些企业认为开发出来的技术短期内无法通过产业化来获取利润,加上在中国申请专利收费很高,动辄几万元的专利申请费用让他们望而却步。一部分汽车企业还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很多零部件企业还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状态。
  3. 汽车业知识产权纠纷不断。我国已经提前进入了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大规模爆发时期,比预测提前了5年~10年。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黄永和指出,国内汽车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主要是由于国家开始提出自主创新,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但由于一些企业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引发了在贸易和经营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我国汽车企业在出口或在国外建厂时已经遭受国外知识产权的“伏击”,跨国汽车企业利用知识产权优势,也对国内中资汽车企业构成巨大竞争压力。

   知识产权是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跨国汽车为捍卫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必然会使用知识产权这一“撒手锏”来排挤对手,这已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惯例。在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安排下,知识产权已逐渐成为一国汽车产业的“技术盾牌”和“主权”的重要内容,其“质”和“量”,直接关系到汽车产业的创新空间和产业安全。而知识产权的缺乏和忽视,最终导致的不仅仅是汽车产业利益的损失,而且会导致市场的丧失、产业竞争力的倒退和对他国的长期依赖。
  
  三、 入世后我国汽车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1. 加强专利申请。目前自主知识产权较少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整个汽车产业的健康,因此,我国汽车企业应进行积极的专利战略,要采取主动的防御手段,在产品的市场前景尚未明朗,或者新技术的市场可行性还未得到验证时,即使当时无意在该技术上投入太多,也有必要先申请专利,以作为技术储备,并防御国外汽车企业,我国汽车企业还应合理应用外观设计专利权,与发明或实用新型的技术性权利相结合,构成多个保护级。通过设计新的改款外表并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延长产品的市场生命期,或者通过为产品重新设计包装或装饰物来实现同样的目的。还可以与商标权结合,以强化品牌,将图案商标或具有装饰性的文字商标作为产品包装物或装饰物的图案时申请外观专利保护。
  2. 利用差异优势。纵观我国汽车,曾经与日本同步,比韩国早15年。1960年,日本汽车产量不过接近50万辆,却迅速腾飞,成为当今世界汽车工业最先进的国家之一。1980年,韩国汽车产量仅是世界排名第10的巴西的1/10,在世界汽车工业排名榜上没有名次,1993年已名列世界第六。十几年后的今天,又成为汽车企业技术引进的对象。两家近邻从世界汽车业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后来居上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与强手的竞争中,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2000年,科技部专题立项“国家汽车创新工程”研究,6年来带领团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中国汽车企业应该利用差异优势,分类发展。在中高档车的工艺水平和开发能力上,我们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可以通过引进、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来发展;在经济型车的制造上,我们有大规模生产能力和丰富的技术经验,也符合国民消费水平,应利用这个优势占领市场;在新一代汽车的研发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有机会进行突破式创新和局部领先,抢占技术制高点,实现后发优势。
  3. 重视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是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也必将是衡量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自主知识产权是汽车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知识产权已成为国家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比如:日本已将“技术立国”改为“知识产权立国”。
  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要解决核心要素资源缺乏的问题,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形成能真正保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机制和规则。如果创新者的利益不能通过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的话,就不能保证持续的自主创新。各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互相模仿、互相借鉴的,但这个过程应有一个合理与适度的界限,否则产业的发展将受到很大的影响,企业也会为这种影响付出代价。现在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就面临很大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因此,就发展的形势看,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
  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原则。跟踪研究国际前沿技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适用技术。引进技术的产品要具有国际竞争力,并适应国际汽车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发展的需要;自主开发的产品力争与国际技术水平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对符合技术政策的研发活动给予支持。
  无法立刻展开和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但应加强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和重视,从小的方面逐步开展自主知识产权活动,如,建立轮胎、螺丝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零部件,进而逐步充实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资源,增强资金技术的积累和沉淀,最终形成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国家与企业之间、国内企业之间均需要加强交流和相互支持,从而为我国汽车产业的整体振兴而努力。
  
  :
  1.赵鹏飞.我国汽车工业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对策研究.汽车科技,2006,(9).
  2.汪张林.我国汽车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科技与管理,2006,(5).
  3.郭洪波.论入世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广东经济管院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