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达”与够“味”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增炎 时间:2010-08-31

内容摘要:美术课要努力营造“畅达”和够“味”的教学氛围。文章从“畅达”与够“味”的教学内涵、教学设计、课堂意境把握、美术教师素养积淀等方面,对艺术教学下的课堂美学进行思考,这为实施美术新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关 键 词:美术教学 “畅达”“味” 
 
美术教学是提升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重要学习方式。一堂成功的美术课应该是美感“畅达”的课,也是充满教学之“味”的课。教师需要把握艺术教学美学,催化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这样才能取得美术教学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美术教学的“畅达” 
 
畅达,指没有阻碍地尽情地表达。畅者,顺也。生活中做事,胸有成竹者畅达豁然,此事必有大成;绘画作文运墨构思者,情深意足,墨酣笔畅中必有上乘之作。美术教学也讲究“畅达”,教学在“畅达”的过程中落实执教者的创意,畅之美有助于提升美术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美术教学之畅达是贯穿教学过程的整体美感效果。要使教学畅达无阻,需要美术教师熟悉艺术规律,建构整体的教学思路,经营教学的导课、上课、结课之美。同时,教师还要把握学生的兴趣、素养和审美心理准备,运用优美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课堂传授的美术文化与技能、美术思维与训练畅达完美。 
美术教学是艺术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保持艺术创作思维的畅达是关键。我们可以从吴道子作画、张旭作书、裴旻舞剑的“唐三绝”传说中得到启示。据《唐朝名画记》记载:“吴道玄,字道子,东京阳翟人也……开元中,驾幸东洛。吴生与斐旻将军、张旭长史相遇,各陈其能。时将军裴旻厚以金帛,召致道子于东都天宫寺,为其所亲将施绘事。道子封还金帛,一无所授。谓旻曰:‘闻裴将军久矣。为舞剑一曲,足以当惠,观其壮气,可助挥毫。’旻为道子舞剑。舞毕,奋笔俄倾而成,有若神助,尤为冠绝。道子亦亲为设色。其画在寺之西庑。又张旭长史亦书一壁。都邑士庶皆云:‘一日之中,获睹三绝。’”①北京大学朱良志先生评价道:“此三绝乃是书画舞的会通,三绝成一圣艺,成就那飞动的心灵。观其壮气,可助挥毫;化剑之舞影为书画飞动的笔致。”②美术教学,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艺术激情和创新思维。美术教学很重要的催化剂,就是营造课堂畅达而典型的环境氛围和意境美感,并作用于每个学生,使其心灵愉悦,乃至震撼,使之成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潜意识。这种自发的艺术思维情结,伴随着老师热情的讲解和精彩的美术示范,将主体原有的“自我”升华为一股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其实无论是唐三绝书画舞的美谈,还是今天学生创作的“自我”升华,回绕其间的都是艺术创作情思的一个“畅”字。没有“畅”何来斐旻舞剑的壮气、张吴书画的会通?同样,没有“畅”也就没有美术教学创造灵感的生成。 
畅可疾,如高山瀑布飞流直下,激情磅礴;畅也可缓,如平川小溪潺潺不息,耐人寻味。美术教学的师生互动,既需要瀑布飞流的酣畅,也需要涓涓细流的平缓寻味。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教师会口若悬河地讲课、声情并茂地挥毫示范;而为了使学生品味名家名作之魅力,体悟美术技能、艺术形式的完美。教师又会设疑分析,引导学生咀嚼艺术的橄榄。可见,教学的方法形式可以有疾缓之分,但保持教学创造思维的畅达却是一致的。疾与缓的运作都是教学互动的一种策略,就像画家画线,有时飘逸,有时如锥划沙、线断而意不断,其实这都是画家表情达意的方法。 
美术教学的畅达同样体现着教学的节奏。“教学节奏,即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经过严密组织和认真提炼而创造出的教学艺术的动律。”③为了增强教学艺术的有效性和感染力,美术教师需要把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各种可比成分,按照艺术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进行教学律动的设计、穿插,这有助于呈现教学过程的畅达运作和教师的审美理想。其实,教学的节奏与艺术的表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演奏弹唱的抑扬顿挫,中国画笔墨的疏密浓淡、构图的起承转合等。美术教学节奏所传达的韵律之美、流动之美、变化之美,能够使学生神舒意悦而难以忘怀。 
 
二、美术教学的“味” 
 
成功的美术教学,应该是够“味”的教学,美术课上得有滋有味,能够吸引学生全神贯注地学习,出神入化地创作。追求艺术教学审美范畴的“味”,应该是美术教师的职业基本功。 
美术教学之“味”首先应具有艺术教学的审美之味。只有关注并强化美术本体语境下的创新设计才能够“味”。我们要重视创设艺术教育所需要的审美环境,使之“完成的艺术境界能空灵动荡而又深沉幽渺”。④心理实验证明,美术教师要注重造型和色彩在审美创意中的运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运用丰富的形象和色彩吸引学生,促使主体尽快地融入到教学情景中去;光线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意境的作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巧妙地设计出不同强度色彩的光线强化学生对空间和气氛的感受。美妙的声音能够悦耳移情,不妨在课前播放一首轻松明快的乐曲,让学生踏进教室就有着愉悦的好心情。学生构思作画,音乐声也随之高低错落地展开。多媒体逼真的视频画面、环绕的音响、便捷的交互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审美力。综合的教学运作,能使学生置身于够“味”的审美意境里完成学习。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因此,美术教学之“味”还具有浓厚的教学艺术之味。这需要教师领悟教学的真谛,并形成教学之意境。例如,某学校的一位老师根据美术新课程设计执教的《品壶》课,就是一堂颇有教学意境的好课。上课从赏壶开始,看、听、吟、画的教学过程看似常规之教学流程,但难能可贵的是,老师很好地把握了茶与壶的人文气息和与之相生的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高雅境界。教学中无论是看壶品茶、听茶(听采茶舞曲),还是吟茶诗、画(设计)茶壶,美术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恰如其分地融入在一股幽幽闲雅的教学意境之中。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茶境界,课堂教学目标就在这股清纯的雅味中得以实现。 
美术教学的“味”也是教学过程的一种审美感觉。美术教学因教学内容、教师风格的不同,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教学之“味”。有的清韵透彻,有的余音绕绕;有的呈现于热情奔放之时,有的流露在干脆利落之中……其实这都离不开教学艺术的鲜活、深度与广度。美术教师营造教学之“味”,其实也就好比在编导一部充满醉意的课堂之舞。浓浓的课堂“醉意”,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欲和想象力。由此可以联想到侯宝林的相声:简洁的道具,淳朴的衣着,依靠内容的有序穿插,语言的经典搭配,辅之以恰到好处的手势与表情,表演传达出相声艺术特有的韵味和魅力。大师演绎的相声艺术之“味”使得观众趋之若鹜,百听不厌。 
营造美术教学之“味”,还离不开教师因势利导,施展教学的智慧。比如,上一堂造型表现课,当铃声响过,美术老师看到不少学生课前未按要求备好纸笔颜色。这时老师不是斥责学生,而是带领全班学生走出教室,启发学生以手代笔,以墨代色,在操场水泥地上按出不同的水墨指印,然后再发挥想象,用手指蘸墨将指印添画成各种有趣的形象。老师的教学智慧使得课堂变被动为主动,最终上成了一堂别有趣味的造型教学新课。该例子提示我们:一个美术教学的智者区别于常人的不是其他,而是按照艺术教学的“本真”和“法度”,保持师生之间最真实淳朴的审美心性,教学也许就“味”在其中了。要把美术课上得有“味”,对于执教者来说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易事。美术教师既不能东拼西凑教学元素,也不能只凭书本传授所谓的经验。要成功营造教学之“味”,除了经验,其实还离不开教师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积淀。归纳课堂主题容易,教学方法可以点拨,但离开了教师本身的学识、修养,离开了教师对美术课程神清气定的感悟把握,再好的教学设计,再先进的教学设备,都无助于美术教学那股磁性般“味”的产生。 
 
三、“畅达”与够“味”是美术教学的美感高境 
 
“畅达”与够“味”是教学美感的两个方面,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 
首先,“畅达”与够“味”在美术审美化教学过程中孕育。没有教学过程的畅,就难以形成教学的“味”。而一堂不够味的美术课,则谈不上会有畅美的教学快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艺术教学,有效引发两者的教学美感,使其相得益彰。其次,“畅达”与够“味”作为整体的教学美感,并非依附于某个阶段的课堂表现,而是美术教师有效链接教学的诸要素,实施整体情境化教学的结果。就像庖丁解牛,因为庖丁深谙牛的结构与经络,做到了胸有全牛,手中的牛刀也就游刃有余了。 
美术教学需要师生互动,美术教学因动态而呈现着过程。“畅达”与够“味”也体现着教学过程的和谐美。为了有效实施美术教学,教师的备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创作的实施,都要形成和谐的课堂状态。美术教师还要能够不失时机地捕捉教学灵感,随时俯拾教学互动中的“闪光”与“珠玑”,使得教学之“畅”更为生动,教学之“味”更为醇厚。 
美术教学的过程要保持情、意、思的畅达,不同的教学主题要有不同的品位。作为艺术学科的教学,其教学审美意义上的“畅”与“味”,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润化作用,值得美术教师思考探索。 
 
注释: 
① ②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安徽出版社,2003. 
③汪流生.教学美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④宗白华.意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