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31

内容摘要:普通高校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音乐审美为导向,突出美育性能;弘扬民族音乐,尊重多元文化;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人参与是普通高校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

关 键 词:普通高校 音乐教育 课程设置

刚刚走过的20世纪,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得了巨大的,教育在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几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1999年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不仅为21世纪艺术教育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大展宏图的良机,扎扎实实地做好艺术教育工作,认认真真地搞好学科建设,已成为我们的使命。随着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和《2001年─2010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的先后出台,全国大部分高校都根据本校的条件,开出了艺术选修课、必修课。但目前各高校开课情况尚处于自由、零散、无系统状态,具备什么条件就开什么课,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无法很好发挥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教育部体卫艺教司杨贵仁司长在全国高校艺术教育会议上说:“目前艺术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搞好艺术课程的建设。”就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而言,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给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合理定位,设置音乐课程,使之规范化、系统化。本文拟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定位和课程设置体系作初步论述。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是课程设置的前提,只有正确的定位,才能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那么,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什么?它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如何?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
何谓人文?《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旧指诗书礼乐等。……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①而文化是什么?张岱年、方克立教授主编的《文化概论》下的定义是:“凡是超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②英国学者泰勒也曾经指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综合体。”③北京师范大学许嘉璐在《语言与文化》一文中也指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④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⑤根据文化自身的本质属性,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类。物质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等,即以物质形式显现的文化,是基础和思想观念在人生活中的直接反映。精神文化包括艺术、民俗、宗教、制度、法律、等。音乐是一门艺术,在中国古代就把其列入人文学科“诗书礼乐”之一,是精神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音乐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和谐,人格健康,具有协作精神,富有创造性,是21世纪的人才观。音乐是人类思想、精神和道德美的结晶,它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有它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音乐有它的情感性、愉悦性和渗透性;音乐有它的实践性、操作性;音乐有它的艺术性、思想性。音乐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通过音乐教育,扩大文化视野,树立文化意识,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使学生了解音乐与人类、音乐与民族、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情感、音乐与、音乐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
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锻炼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启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使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更美丽,更宽广,更深厚,更和谐,这是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神圣使命。当前,把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播的观念,在普通高校教育中已得到公认,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感、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把音乐教育定位在一种文化层面上,归属于基本素养方面的教育,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使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而且有益于澄清音乐教育是“技术教育”“专业教育”等模糊认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这是建设化强国的需要。普通高校把音乐教育作为一把钥匙,一把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大门的钥匙。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的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使人的各种品质因素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就意味着素质教育必须把人的身心发展放在首位,“全面发展”就意味着必须全方位多学科地相互渗透,通过广泛的一般教育,包括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基本内容,从感情和理智两个方面使人的各种品质因素得到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自身发展,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和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而音乐艺术是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最具普遍性、直观性、生动性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现形式。它以其美的形式和独特的魅力,伴随人类历史发展,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并美化人们的生活。作为审美教育或情感教育,音乐教育是最具操作性的主要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各种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的情感素质
音乐是最具情感性的一门艺术,不论是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在音乐欣赏上,都是以情感因素为基础的。音乐的基本物质材料是音响,具有非语义性和非概念性,在艺术中最为抽象。它以声音感人,能较为深刻地展现人的情感生活,最易起到煽情作用,是人类情感的自然语言。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以动态的方式连续地显现于一定时间之中的。而人的感情生活也是运动的,它总是从一种情感状态向另一种情感状态不停地流动和闪变。流动的最具情感力量的音乐对人的不断流动和闪变的情感是最具感染力的。人的喜怒哀乐,可以通过音乐来宣泄,也可以通过音乐来调整。当你身处逆境,碰到困难或遭受失败和挫折时,听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定会被其浓重的音响表达出来的不向命运低头、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强烈情感所感染。当你处于孤寂、忧伤、悲凉的心境时,一曲欢快、轻松、优美而富有动感的《春之声圆舞曲》一定会让你心情舒畅,情绪高涨。
蔡元培先生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而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⑥音乐就是美的对象之一,它以流动的旋律美、跳动的节奏美、和声的色彩美、曲式的结构美等构成音乐美的整体,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感动、陶醉。进入音乐的审美情境,会使人轻松愉快,脱去尘劳,不断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进入音乐的审美情境,会使人的个人欲望、功利等受到洗涤,使理性渗入感性,社会性渗入个体,从而转为高尚的审美情感。乌克兰人说:“一个人手里抓着小提琴,他就不会干坏事!”这条古老的格言道出了音乐美化人心灵的巨大力量。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才预备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是个体身心、知识、能力等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期,也是人才成长的“黄金期”,更是陶养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期”,高校普通音乐教育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逐步塑造其完美人格。

 

⒉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的智能素质
音乐教育能发展和锻炼人的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人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李岚清同志说过:“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有帮助。”⑦许多人对世界著名科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天才的重大特征不全是智商,而是形象思维与创造能力。音乐艺术审美活动就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它是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音响的流动,来模拟生活中的某些声音,渲染某种气氛,象征某种场面,表达某种情感,通过听觉感受、形象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其形象的。如:我们欣赏笙独奏《草原巡逻兵》,听着那悠长宽广的带有内蒙古草原民歌风格的旋律和那模仿奔跑的马蹄声的节奏,以及曲中插入的一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主题变奏,马上令人联想到草原、骏马和军人,一幅草原巡逻兵的画卷便展现在脑海中:广阔无垠的草原上,一队威武的草原骑兵由远而近向我们驰来。同样,如果我们要演奏好一曲阿炳的《二泉映月》,脑海中定会出现许多表现阿炳凄凉身世的画面,听众通过那委婉低沉、此起彼伏、令人有回肠荡气之感的音调,引发想象与联想,激起感情共鸣。如果要创作一曲表现大学生朝气蓬勃生活的歌曲,创作者首先也会在脑海中再现其大学校园生活中令人兴奋的一幕幕情景,再通过乐音的高低长短组合、声音的色彩强弱等,创造出表现这些情景的音乐来。
音乐中的形象联想是一种模模糊糊、隐隐约约的联觉意象,即使欣赏者欣赏水平再高,作曲者和演奏者穷尽一切手段,也不能把广阔无垠的草原、奔驰的骏马、威武的军人、阿炳的凄凉身世、大学生的快乐情景等形象具体真实地显现在我们面前,因为音乐的形象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的,具有不确立性的特征。因此,在音乐艺术活动中,感情和形象思维就占突出位置。声音同画面等视觉意象可以互通,通过通感作用可使音乐具有一定的再现功能,那么,音乐教育无疑对于启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锻炼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形象记忆是具有独特作用的。人们把音乐艺术实践的三个方面称为三度创造:音乐创作为一度创造,音乐表演为二度创造,音乐欣赏为三度创造就是这个道理。
没有形象思维就没有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21世纪需要我们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因而应很好地发挥音乐教育在促进创造性思维成长方面的功能。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以音乐审美为导向、突出美育性能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具操作性的主要形式和最有效途径,也就是说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美育中的音乐教育,它有别于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最终意义不在于音乐技能技巧必须达到某种高度,而在于通过音乐美的熏陶,完善人格塑造,使人身心和谐,让人的精神世界飞跃到一个更高、更美的境界。因而,在

设置课程体系时,应该把它摆在美育总体系中来设置,按照美育目标,设置音乐课程,并且在音乐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始终以音乐审美为导向。

二、弘扬民族音乐、尊重多元文化
素以礼乐之邦著称于世,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其漫长的过程中,凝结着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积淀着特定的民族思想和价值取向,并以其观念的形态联结着历史,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魂和文明链,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人群,对传承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任何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人类历史发展前进的反映,更是经历了人类历史的筛选而沉淀、结晶下来的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学习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还要学习和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不仅要学习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各国各流派专业音乐创作成果,而且要学习世界各音乐文化区的优秀民族音乐,使大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共享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
另外,对于通俗音乐、流行音乐、音乐又不能一味拒之门外,因为其中也有许多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具有一定性的好作品。青年学生喜欢赶潮流,喜欢现代的、通俗的、流行的音乐,应一分为二地对其作历史、科学的分析,作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析,让学生养成用四副耳朵听音乐的习惯,一副听古典音乐,一副听现代音乐,一副听民族民间音乐,还有一副听流行音乐。聆听音乐犹如观察大千世界,只打开一扇窗户看世界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洞开东西南北门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不至于孤陋寡闻,井底观天。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经典作品都是经过历史的筛选、沉淀、结晶下来的人类宝贵遗产,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构成的音乐美,必将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

三、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研究课程设置模式,使它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这里有一个共性和个性的问题。首先,高校的体制、方针、办学模式、审美教育的功能、等是一致的,我们要根据其共性来研究课程设置模式,但每一环节中的课程组合、安排,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这里又有一个个性差异问题,因为每所大学在教师配备、教学设备上有差异,同一所大学,各学科有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差异,因此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也是必须遵循的教育理念。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共性与个性的因素,使之既符合共性又针对每所学校、每个专业的个性,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四、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人参与
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人参与的教育思想。目前,能开展音乐教育的高校越来越多,但因为条件的限制,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使得许多学校虽然也较重视音乐教育,但效果却不一定好,或流于形式、只抓亮点,或只有很少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如何使在校学生人人都有机会接受音乐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课程设置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问题。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

通过多年实践和充分调研,笔者认为“2+1”模式在目前情况下,对各高校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只要有一定的制度支持,扎扎实实规范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便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何谓“2+1”模式?即:以校级选修课和限定选修课这两个选修模块为主,加上课外活动模块为补充,三个模块结合互补,共同组合成三个系列:一是以“音乐鉴赏”为主干课程的理论课系列;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系列;三是以“音乐表演”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课系列,形成三个模块,三个系列的完整的课程设置体系。让在校大学生人人都参与其中,保证每人至少能接受两个以上学分的音乐教育。

一、校级选修课模块
校级选修课模块是以“音乐鉴赏”为主干课程的理论课系列。目前,为贯彻落实党的素质教育方针,各高校文理渗透、人文素质方面的选修课制度已基本形成,一般高校校级公共选修课学分定在6—10个学分不等,开出的选修课程,多的达200多门,少的也有几十门,形势非常好。但把音乐选修课和其他选修课放在一起让学生选课,往往学生在选课时会比较实际,哪些课程对他们毕业后找工作用得上的,一般比较有吸引力,如市场营销、办公自动化软件、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等,而实用的课程选完后,学分也基本够了。因而,每回选课下来,选音乐课的学生还是少之又少,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笔者认为,可从三方面入手。

 

1.适当增加选修课学分
众所周知,对于思想道德修养等理论必修课,中国的大学生每人都必修7门,18个学分,大学每人也必修4个学分,而校级选修课的学分不足10个,美育的学分就更是难以保证,这里存在德、体、美学分严重失衡的问题。如何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值得我们思考。为了让美育在大学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合理调整学分分配、适当增加选修课学分,很有必要。
2.制定选修课分类必选制度
把诸多选修课分类,限定每类必选一定学分。将选修课分为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限定文科学生每人必选理科类和艺术类各几个学分,理科学生必选文科类、艺术类各几个学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文理渗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提高教师素质,抓好常规教学
作为公共音乐课,往往教师本身和学校都不太重视,以前一直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以致于现在虽已列入选修课范围,但整个课程系列及教学还很不规范。我们应从抓规范教学入手,加强教师的自我进修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审美素质,增加音乐课的吸引力,真正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二、限定选修课模块
限定选修课模块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系列,是为一些必须加强音乐教育的专业,根据其专业特点,专门调整组合的音乐综合课。就目前而言,将音乐课开成全校性的限定选修课不太可能。一是因为音乐教育在高校还没有这样的地位;二是全部开成限定选修课,内容太单一,无法充分顾及学生的个性和爱好,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而只能是针对具体专业开设限定选修课。如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组织音乐活动的能力。掌握初步的音乐基本知识,了解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能够视五线谱或简谱,具备一定的歌唱能力和合唱指挥能力等对他们来说很重要。根据其专业和培养目标规格的特点,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便可组合一门包括音乐基础理论、音乐鉴赏、合唱指挥、视唱练耳等内容的“音乐综合课”。

三、课外活动模块
接受高等教育,知识的获取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在健康、清新、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熏陶、锻炼,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说不练很难收效,尤其目前,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课时量极少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音乐实践类课程付诸实施,让音乐课程设置成为一个完整体系,对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来说,无疑是一项很重要的值得我们努力思考并逐步完善的课题。
课外活动模块,作为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中的一个模块,是音乐课堂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是音乐课程设置完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模块以音乐实践类课程为主,包括声乐、器乐表演方面的各项内容,可结合校学生艺术团的活动,根据各校师资、设备等条件,以学生艺术团训练队的形式,如合唱队、铜管乐队、古筝队、琵琶队等,让学生报名参加,每个队通过考核分成提高班和普及班,其中提高班为艺术团成员,普及班为艺术团后备力量。
实践类课程因为是课外进行的,要做到制度化、常规化有一定困难,但只要努力探索,勇于实践,扎实工作,加上领导重视,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课外音乐活动是能收到良好效果的。
1.以点带面,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目前,多数院校的课外音乐活动流于表面,往往只靠抓少数的艺术特长生,有任务时突击排练,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或表演,这样很难形成一种氛围,也有悖于素质教育人人参与的原则。但一个学校的课外音乐活动只停留在普及的面上也不行,艺术尖子和特长生非常重要,他们不仅可以在音乐活动中起到榜样、示范、辅导和骨干作用,还可以通过训练出艺术精品,通过演出、比赛为学校争得荣誉。所以,无论是点还是面、普及还是提高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以点带面,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即:以课外活动的提高班为点,普及班及系、班级的活动为面,以各级各类演出比赛为点,以选拔节目和人员的过程为面,努力做到各项活动从班级、系做起,既能拿出代表学校、为学校争取荣誉的高水平精品,又能带动全校学生参与其中,形成一种氛围。
2.引入激励机制,将课外活动课时化
课外活动本身带有随意性和自由性,要让这种随意性、自由性的课外活动常规化。“引入激励机制,将课外活动课时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众所周知,大学生的校园课外活动如果不加以组织和引导,往往都是热一阵冷一阵,有一阵无一阵,有任务时才突击。此举虽也可培养和增加艺术尖子,为学校争光,但对艺术教育的狭隘功利主义倾向,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缺少一种激励机制。一般来说,教师上课计工作量,给课时津贴是天经地义的,但组织课外活动的教师往往不算工作量,也没有津贴,这很不正常。单靠老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抓一时的突击活动还可以,长久坚持,势必要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很难使活动保质保量地正常开展。对学生而言也是如此,是否参加课外活动,没有约束力,全凭兴趣,当学生碰到有他们认为更重要的事情时,便可随意请假或不来,无法保证课外活动的正常开展。相反,如果教师组织课外活动,算一定工作量,并享受课时津贴,学生参加一个队的活动,每学期给1学分,这样对师生都有一种激励和制约,给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一种量和质的保证。
综上所述,只是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原则及课程设置模式等方面的探究,要让高校音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还有许多。作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实施者,我们乐于并
将充满信心地不断实践和研究,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①⑤《辞海》,1989年版,第1731页
②③郑淑梅 著《中国音乐教育的新使命》,原载于《中国音乐教育》,2004年第1期第9页
④2000年10月17日《中国教育报》
⑥《蔡元培全集》,转引自《美育教程》,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8月,第42页
⑦引自《李岚清同志与部分音乐家座谈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问题的讲话》,(教办[1997]32号)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