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形成新的热潮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秦杰 王黎 时间:2010-08-31

 

电影、电视以上所具的特殊感染力,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作为真实的反映写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以崇高的精神内涵和昂扬乐观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记录了共产党光辉的历史,记载着我们民族近一个世纪走过的非凡历程。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影视业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79年陆续推出的影片《西安事变》、《南昌起义》、《四渡赤水》等影片的热映,充分反映了观众的心声。80年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也开始繁荣,如《秋白之死》、《周总理的一天》、《李大钊》等,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了通过影视艺术更好地对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国情、近代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1987年,由中宣部提出,成立了包括党史、军史、和影视方面专家组成的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10多年的艺术实践证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在整个文艺创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忠实地实践着“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光荣使命,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迎接建党80周年,广大影视工作者自觉承担起光荣的历史责任,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从《毛泽东在1925》到《走出西柏坡》,从《相伴永远》到《英雄无语》……15部最新摄制完成的优秀影片成为建党80周年献礼片的扛鼎之作。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推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日出东方》、《忠诚》、《帕米尔医生》、《鹰击长空》等也在炎热的夏夜不断提高收视率。 

“红色经典”能够在当前纷繁多元的影视创作环境中再度脱颖而出,这是我们影视创作者精品意识的提高,是电影观念的转变,也是我们观众群的日益成熟。
在近一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中,“以小见大”是一个突出的创作思路。这些影片大多放弃了直接描绘壮阔的革命斗争场面,而是从与普通人生存空间、情感世界更为接近的地方落笔,描写伟人的亲情、爱情、友谊,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一位大学生在谈到《毛泽东与斯诺》的观感时说,走下“神坛”的伟人,既平凡又伟大,既可敬又可亲。影视界专家认为,这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突破了以往相同题材过于执著历史背景和事件的铺叙,而使人物淹没其间的局限,更注重在大的历史氛围中塑造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使艺术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相融合。无论是叱咤风云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时代英模,透过他们性格迥异、多彩多姿的形象,凝聚的是我们的民族气派、民族感情、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人为本,在情感化的描述中,观众无须仰视,而又领悟到伟大灵魂的丰富与崇高。
影视是一种大众艺术,它必须要让观众在视听享受中再作用于心灵。近些年来,我们的影视创作者以较快的步伐适应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电影观念有了明显转变,懂得了尊重市场、尊重观众。创作手法的创新变化和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丰富了银幕和荧屏。例如,影片《毛泽东在1925》对于“火”的理解和运用,《紫日》对于战争片以新的角度阐释等,拓展了观众的思路,趋近了新的审美观念;此外,在《横空出世》等影片中大量使用了电脑画面,既强调了视觉冲击和观赏愉悦,又丰富了电影语言,出现了一种新的电影风格。专家认为,艺术家们创作中的“精品意识”日益浓厚,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中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越来越多,《大转折》、《红河谷》、《鸦片战争》、《长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横空出世》等一批影片,无论其思想艺术水平还是技术制作水平都不亚于所谓的进口“大片” ,专家认为国产部分优秀影片已显现出“大片”品格。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正成为我国影视艺术画廊中独具魅力的灿烂篇章。这些作品,对于中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和走向,对于中国影视爱国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中国影视民族化、大众化的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无论从美学观点还是历史观点来看,其特殊的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是其他题材作品难以替代的,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影视艺术的宝库,将永远在中国影视艺术的星河中熠熠发光。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