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吃喝玩乐的项目 为什么拿到了阿里的投资?

来源:岁月联盟 编辑:猪蛋儿 时间:2017-03-17

  去年秋天,为了吃饭这件事,有一行人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尝试。他们把餐桌搬到了田埂上,周围都是茶树。

  这张拼接而成的长餐桌,容纳了30人,有外婆家创始人吴国平,阿里巴巴合伙人王帅,作家龚晓跃,金彩画廊创始人金耕,建筑师沈雷,自媒体人王五四等。餐桌上的食物由醉庐的主人刘汉林准备。

  纪录片《江南味道》介绍了醉庐之后,很多人慕名来寻找这个藏于江南小村的院子。醉庐没有菜单,当季有什么时令菜,刘汉林便依照时令买来食材做菜。

  这次活动是“最好的一餐”系列活动的第一期,活动的发起人是24季私享家的创始人朱建。朱建说,那次尝试的效果是抵达记忆。

  这件事情的起因更简单。有一次,吴国平问朱建:“哪儿有好吃的?”朱建说:“一个专门做餐饮的人,还不知道哪里有好吃的?”

  2015年9月,朱建辞去《都市快报》总编辑的职务,决定创业。

  朱建找的第一个合伙人是沈宏非,两季《舌尖上的中国》的总顾问。朱建说,沈宏非是他见过的最喜欢吃喝、也最懂吃喝的人。

  在媒体时,朱建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信息真实,从媒体出来,他发现生活中依然需要面对“真实”这个问题。

  自从太太有了小孩之后,朱建发现他的家庭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太太对于小孩用的所有东西都很警惕。朱建说,太太有一个微信群,里面都是年轻妈妈,每天讨论什么东西可以用,什么食物能吃。

  “我们处在信息高度流通的状态,物质也充分丰富,却不知道到哪里可以吃到一顿别人用心做的饭菜,从哪里可以买到一件安全可靠的生活用品。”这原本是朱建的个人问题,但他发现他的家庭其实是中产家庭的一个缩影。

  朱建曾经在一个餐厅问厨师,现在还熬高汤吗?对方回答:不熬了,太费时了。

  “以前,高汤是取代味精的,现在味精更方便嘛。”朱建说,很多东西工业化之后,制作过程都被压缩了,作物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产品结构丰富的同时是产品结构失真。

  被不安全、不诚信的产品折磨了太久之后,社会已经处于一个巨大的需求状态下。

  消费升级的趋势下,需求是大量存在的,但重要的是供给方。24季私享家这个平台能做成的前提,就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固有的组织结构,以更为个体的方式,从事他们认为值得做的事情。

  “其实有很多人在做这些事情,可能产量都很小,但是有很多类。他们一直在坚持,但是他们找不到一个平台、一个商业环境能够让他们的付出得到相应的价值回报。”朱建说。

  24季私享家上的产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类是具有稀缺感的体验产品,另一类是有时令感的优质商品。

  体验产品由发起人定制内容和价格,产品介绍都以第一人称展开,以人格化的方式传递产品信息。例如,一个小酒馆的主人做的一桌料理,户外达人带领下的徒步旅行,服装设计师现场指导改造服装……按照朱建的说法,在体验产品的发现和挖掘上,这种操作依靠的不是机器,而是眼光、品味和阅历,把很多个性化的产品转化成标准化的可体验产品。

  在商品上,24季私享家想寻找坚持传统工艺的制造者。有人在用非工业的方式制作茶叶,也有人依然用传统的工艺生产酱油,依靠自然环境的因素,晴天日照,雨天就给酱缸戴上竹编的斗笠。“这样一间酱油作坊可能一年只能产500瓶酱油,平台就只卖500瓶。”朱建说,平台不会为了扩大规模而降低标准,平台是通过在更多的城市挖掘这种工艺作坊来实现规模化。

  “我们希望它真实、有诚意、有审美,是消费升级时代的一个具有精神属性的产品。”朱建说。

  2015年底,24季私享家获得由阿里巴巴和华媒控股领投的2500万天使轮融资。目前,24季私享家上的体验产品均以杭州为目的地,接下来24季私享家会去上海、苏州挖掘当地跟吃喝玩乐有关的内容。

  眼下,朱建说暂时不考虑商业化,先专注于产品的丰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