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域主义与大国战略(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向阳 时间:2010-08-10

 四、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全球区域合作的格局

  新区域主义强调,小国在与大国的合作中处于弱势,小国只有给予大国单方支付,区域贸易协定才有可能实现。但它却忽略了区域经济合作中另一个重要事实: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小国有时会成为两个或更多大国缔结区域贸易协定的竞争对象。作为大国竞争的对象,此时小国可以获得特殊的收益。这种收益具体表现为“轮轴—辐条”(Hub-and-Spoke )效应(Hufbauer,Schott ,1994)。当一国与多个国家分别缔结区域贸易协定时,该国就像一个“轮轴”,而与此缔结协定的国家就像“辐条”,因为它们之间没有相应的区域贸易协定。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处于“轮轴”地位的国家可以获得特殊的优惠。轮轴国的产品可以通过区域贸易协定进入所有辐条国市场,而辐条国的产品因受原产地规则(自由贸易区协定通常包括的一种规则)限制则无法相互进入。在投资方面,轮轴国的特殊地位会吸引外部资本(甚至包括辐条国的资本)进入。

  当然,每个国家都希望成为轮轴国。但是,小国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它们难以成为轮轴国。

  只有成为其它国家竞争的对象时,一国才有可能成为轮轴国。而一国一旦成为轮轴国,多米诺效应(Domino Effects)会进一步巩固这种地位。目前,至少有三个小国已经或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轮轴国,它们是墨西哥、智利和新加坡。墨西哥1992年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已经缔结了10个区域贸易协定,包括NAFTA 、智利、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委内瑞拉(G3)、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欧盟、欧洲自由贸易区(EFTA)、以色列、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Northern Triangle )。智利是另一个轮轴国的典范。与其缔结区域贸易协定的国家包括: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秘鲁、南方共同市场、欧盟、加拿大、墨西哥以及刚刚完成谈判的美国。与前两个国家相比,新加坡正在力图成为亚洲的轮轴国。除了其本身属于东盟成员国之外,它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日本已经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与欧盟、印度的谈判也在进行之中。此外,像南非、以色列也在努力之中。

  与小国相比,大国也追求成为轮轴国的目标(像欧盟),但它们更追求成为区域内和全球主导者的目标。例如,美国有能力与西半球任何一个国家单独缔结自由贸易区协定,但它更希望完成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诱导大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根本动因是争夺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美国是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者,无论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还是被美国修改后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都服从美国的意志。但伴随其相对经济地位的下降,美国的主导者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在国际领域,这种挑战始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而在国际贸易领域,挑战始于乌拉圭回合。在此轮多边贸易谈判中,美国首次无法控制谈判的进程,美欧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问题上的分歧而使谈判多次延期。由此改变了美国对待区域主义的立场。

  对美国而言,欧盟之所以能够对它的主导权地位提出挑战是因为,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意味着欧盟的市场规模首次超过了美国。只有对欧盟继续保持市场规模优势美国才有可能拥有对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因而,当1986年欧盟决定建立统一大市场时,美国迅速做出了反应,当年就开始与加拿大就建立自由贸易区进行谈判。当1992年欧盟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也宣告结束。这种时间上的巧合并非偶然。

  欧洲统一大市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标志着美欧之间新一轮竞争的开始。大国之间的竞争由此开始演变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李向阳,2002)。欧盟在积极开展“东扩”的同时,美国也在致力于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布什执政后进一步把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确立为美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头等任务,并得到了国会的支持。在克林顿政府时期,为了推动WTO 的“世纪回合”谈判,政府曾经多次申请“快车道”授权,但均未得到国会的批准。而布什政府之所以能在2002年获得“快车道”授权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推动建设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考虑。如果2003年底能够如期完成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届时也正是欧盟“东扩”完成接纳首批10个新成员国之时。

  除了各自完成上述扩张外,美欧在世界其它地区的争夺也不断加剧。欧盟已经与土耳其签署了关税同盟条约,与地中海国家、中东欧国家、南非、墨西哥、智利缔结了自由贸易区协定,与南方共同市场、新加坡的谈判也在进行之中;通过2000年的科托努协定(CotonouAgreement ),欧盟将用自由贸易区协定替代原有的“洛美协定”。而美国与以色列、约旦、新加坡、澳大利亚、巴林、新西兰、东盟、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已经或正在商谈缔结自由贸易区协定。

  相比之下,世界另一个大国——日本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较慢。近年来,日本也充分认识到了区域经济合作与大国竞争能力之间的关系。除了与新加坡已经缔结协议外,它正在与东盟、韩国、墨西哥、智利、澳大利亚商讨缔结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可能性。尽管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日韩之间缔结自由贸易区的潜在收益巨大,但日本却一直对此持消极态度。

  一个重要的担忧就是未来区域内与的主导权之争。按照目前的态势,即使日本能够与一部分国家缔结自由贸易区协定,最多也只是成为一个轮轴国,无法成为一个区域内的主导国。因此,它在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争夺中也难以和美欧抗衡。

  综观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格局,目前只有东亚地区基本上还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未来大国将会把竞争的重点转向这一地区。在大国激烈争夺的过程中,该地区小国会从中获益。现在,这种结果已经初露端倪。

  五、区域合作的方向

  新区域主义对国家规模的区分和非经济目标的引入大大丰富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以新区域主义为基础,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大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非经济目标,自由贸易区协定是如何服务于大国的非经济目标的,大国之间的竞争是如何使小国获益的。从而,我们可以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格局和发展方向做出较全面的判断。

  其一,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进一步扩大。由于大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目标是多元的,其中非经济目标的权重上升,即使纯贸易收益不大,没有地理毗邻优势,区域经济合作也可能发生。

  其二,自由贸易区协定对大国有着特殊的功能。小国寄希望于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成为轮轴国,而大国则希望缔结多边自由贸易区协定成为区域内的主导者。同时自由贸易区协定又避免了大国让渡独立贸易政策(乃至整个经济政策)制定权的风险。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自由贸易区协定将是最普遍的一种区域贸易协定形式,尤其是在大国与小国之间。

  其三,大国之间的竞争日益转变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美欧各自的区域组织已经或将要形成,日本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能否形成新的三足鼎立格局要看未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

  其四,大国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小国获益。但如果以大国为核心的区域经济组织一旦形成,小国能否继续获益还是一个未知数。

  本文只限于探讨大国与小国的区域贸易协定,没有专门涉及小国之间的区域贸易协定。因此,我们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判断不可能是完整的。

  注释:

  [1]这里所说的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区分仅仅是一个相对概念,没有采纳联合国对小国的界定标准。例如,加拿大和墨西哥相对于美国而言都是小国。

  [2]统计显示,小国的贸易依存度普遍要高于大国。

  [3]该项统计把全球划分为五个地区:美洲、亚太、东欧与中亚、欧洲与地中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在这五个地区之间的国家所签署的区域贸易协定归入此类。

  [4]与国际经济学中的多数问题不同的是,即使只考虑成员国的经济动机,经济学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通常也没有明确的结论(DeRosa,1998)。

  [5]这类协定也可归入自由贸易区协定,只是它们所覆盖的领域有限,主要发生在发展家之间。

  [6]如果用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FTAs/Cus)比率来衡量,截止到1998年,南―北型区域贸易协定的这一比率是南―南型区域贸易协定这一比率的11~25倍(具体取决于如何界定南―北型与南―南型协定)(Schiff,2000)。

  [7]2003年6月美国与智利正式达成了自由贸易区协定。

  :

  1.李向阳:《全球化时代的区域经济合作》,载《世界经济》,2002年第5期。

  2.Andriamananjara,S.M.Schiff ,"Regional Groupings among Microstates,"World Bank,1998.

  3.Balze,D.,Felipe A.M.,"Finding Allies in the Back Yard :NAFTA andthe Southern Cone ,"Foreign Affairs ,7-12,2001.

  4.DeRosa ,D.A.,“Regional Integration Agreements :Statistic EconomicTheory,Quantitative Findings ,and Policy Guidelines,"Background Paper for the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Project Regionalism and Development,Washington ,D.C.,1998.

  5.Economist,"Clouds Over Quito ,"Oct.31,2002.

  6.Fernandez,R.J.Portes ,"Returns to Regionalism:An Analysis of NontraditionalGains from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Vol.12,No.2,1998,pp.197-220.

  7.Madani ,D.H.,"South-South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Industrial Growth:The Case of the Andean Pact,"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2614,WorldBank.,2000.

  8.Perroni,C.,John Whalley ,"The New Regionalism :Trade Liberalizationor Insurance?"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33,No.1,2000,pp.1-24.

  9.Schiff ,M.,L.A.Winter ,"Regional Integration as Diplomacy ,"The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Vol.12,No.2,1998,pp.271-295.

  10.Schiff,M.,"Multilateral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Political Distribu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Free Trade Areas and Customs Unions,"PolicyResearch Working Paper,World Bank ,No.2350,2000.

  11.VanGrasstek ,C.,"US Plan for a New WTO Round :Negotiating More Agreementswith Less Authority ,"World Economy ,No.9,pp.673-7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