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稿》看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继承与超越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谈永珍 廖薇 时间:2010-08-10

  摘要: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对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以至于有人认为青年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就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翻版。通过解读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影响最多的”的著作《1844年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存在着质的区别,马克思在继承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的扬弃和超越。

  关键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马克思
  
  在马克思早年著作研究中,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最受人关注的问题,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而迄今为止,学界对他们的关系争论颇多。通过解读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影响最多的”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我们发现,虽然青年马克思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但马克思在继承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的扬弃和超越。我们从以下几个问题来探讨他们的关系,以进一步了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一、异化理论
  
  关于“异化”的概念, 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是从黑格尔那里继承而来的。在黑格尔那里,异化概念被解释为“一种实体(不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在其自身过程中,派生出、或者转化出另一种实体,后者凌驾于前者之上、同前者处于分裂的、异己的状态中” [1]。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是从这个意义上来使用“异化”一词的。费尔巴哈主要用异化概念来分析宗教现象,他认为“人跟自己的分裂”是宗教的起点,得出“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论。马克思的异化观是在吸取黑格尔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下产生的,同时也受到了费尔巴哈异化概念的影响。在《手稿》中,马克思的异化观处处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如他运用了费尔巴哈异化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是如何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自己的类本质以及同他人相异化的,也大量使用诸如“类本质”、“类生活”、“类意识”等费尔巴哈式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劳动则处于异化的状态。
  但是马克思的异化观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有着根本的区别:(1)异化概念引发的前提不同。马克思是从研究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生活条件这个前提出发引申出异化概念,而费尔巴哈是从研究人的属性这个前提出发引申出异化概念,因而马克思的异化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是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的。(2)异化的领域不同。费尔巴哈的异化学说是片面的,在费尔巴哈哲学中,异化是指人的自然本质异化为宗教,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因而异化的范围只局限于宗教活动领域。马克思运用异化范畴分析了众多的社会现象。他认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在、经济、思想等各种社会领域都存在着异化,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主要是劳动的异化。可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全面性,几乎囊括了整个人类生活。(3)异化的主体不同。费尔巴哈的异化主体是脱离社会历史的人,马克思的异化主体则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形式中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主要是指无产阶级。(4)人的本质异化的根源不同。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异化根源归结于人的心理特点及其认识能力。马克思则认为,费尔巴哈所谓的人的本质异化为宗教,固然与人的心理活动和认识能力有关,但绝不能仅仅归结为这点,而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5)克服异化的途径不同。费尔巴哈认为只要揭露了宗教的欺骗性和虚伪性,建立爱的宗教,就能克服宗教,实现人的本性的复归。因此,在费尔巴哈那里,“爱随时随地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爱,可以帮助他克服实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在马克思看来,“这个‘爱’只会把人弄得委靡不振”[2],要克服异化,必须消灭私有制。正如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3]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就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对现存制度进行“武器的批判”,“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马克思异化观的提出表明马克思已经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最深刻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本质,远远的超越了费尔巴哈。
  
  二、人的本质的理论
  
  在人的本质上,费尔巴哈的人本论启发了马克思。他们都关注人,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交接点和统一点。费尔巴哈的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对象是人,是真正的、现实的、肉体的人。马克思也认为:“男人对妇女的关系是人对人最自然的关系。因此,这种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行为……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3]可见,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概念奠定了马克思思考的基础。费尔巴哈认为动物都是单个的存在物,人却是类的存在物,具有类的意识。他们在自然界中能以整体的协调一致来生活。费尔巴哈用类的意识来解释人与动物的不同本质。在《手稿》中,马克思也接受和运用了“类”这一术语。这说明马克思在一定范围是接受了费尔巴哈的这一观点的。但费尔巴哈认为思维、意志和爱是人的绝对本质。马克思在《手稿》中则认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由此可知,马克思虽然使用了费尔巴哈人本论的术语,赞同了他关于类的观点,却没有停留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之上,而是把类的观点深化了,类在马克思那里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马克思是从人的现实的活动中来理解类的。他认为人之所以能作为类来生活,就在于他那不同于动物活动的生产活动本身的性质。首先,人的活动不能归结为本能和生理特征。马克思指出:“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3]其次,人的活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其中最主要的基本的活动是生产活动。正是人类生产把人和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马克思分析了人的生产和动物的生产的区别:“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3]最后,人的有意识的生产活动产生了动物所没有的类意识。“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是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3]正是人的类存在和类意识源于有意识的自觉的生产活动,这也是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的地方,这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一个决定意义的发现。

  三、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最早接触共产主义是在《莱茵报》时期,而真正对共产主义发表意见是在《手稿》中。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进行了和学的探讨。他已经发现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马克思提到“但是,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分析了私有制的运动,并断言“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首先考察和比较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流派,然后提出了自己对共产主义的见解。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家们虽然都主张扬弃私有财产,但是他们对私有财产的本质的认识却同资本主义经济学家走了同一条道路。马克思所阐述的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而,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3]。
   但是,在《手稿》中,马克思所阐述的共产主义同样保留着费尔巴哈的痕迹,表现在他的共产主义理论方面的有限性上。他说:“但是,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已经不再需要这样的中介;它是从把人和自然界看做本质这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感性意识开始的。社会主义是人的不再以宗教的扬弃为中介的积极的自我意识,正像现实生活是人的不再以私有财产的扬弃即共产主义为中介的积极的现实一样。……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原则。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3]在这里,他把共产主义的实现理解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以私有财产的初步扬弃作为中介;第二步是扬弃这个中介,在自身基础上积极发展,达到人的解放和复归。在《手稿》中,共产主义只是一个环节,而社会主义则是最高理想。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还不成熟。
  总之,我们通过比较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异化问题、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以及共产主义理论等《手稿》中的主要问题,我们看到《手稿》有着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但是马克思已经大大的超越了费尔巴哈。尽管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同费尔巴哈的重大分歧,但是《手稿》在内容上却力求向唯物主义接近,处处闪烁着新世界观思想的光芒。
  
  :
  [1] 邢贲思.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95.
  [2] 马克思恩格斯论宗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94-9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