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儒家與儒教——從儒家是否為宗教談起(上)
前言
儒家是不是宗教?事實上這是一個近、現代的課題。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幾千年來,這並不成為一個問題,也沒有人會質疑儒家的學者說:「你們儒家是不是宗教?」,但是自從明朝末年耶穌會的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傳教之後,這個問題就在中國的歷史上形成一個時常困擾著現代中國人的問題,包括中國文化區所有的儒家學者、儒家崇信者,甚至東方儒家文化圈都包含在內,而且連西洋的學者也捲入其中,議論紛紛。
一、問題的產生
首先回到歷史上來看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西方人把孔子(Confucius)這個詞輸入西洋人的觀念之中,是由利瑪竇神父(Matteo Ricci 1552~1610)開始的,他把中文的孔夫子一詞拉丁化為Confutius。在一六九六年殷德釋神父(Prospero Intorcetta,1625~1696)把Confutius改成Confucius。1此後在和法文都採用此名,義大利文用Confucio,德文用Konfuzius,俄文用Konfutzii等等。於是儒家思想正式的傳入了西方。利瑪竇在中國傳教的時候,和中國士大夫的交流中,充分顯示儒、釋、道為三教,而且耶教(Christianity)和儒教(Confucianism)在教義上非常的接近2 ,孔子和基督能相輔相成,他認為早期的中國人也相信上帝和靈魂不朽之說,但是朱熹的理學是無神論與唯物論,是古代儒教的腐蝕者。3殷德釋神父則認為孔子的思想是中國哲學。4伏爾泰則認為孔子不是宗
教的創立者,他不立巧言,他不假裝為預言家5,艾爾菲德·都布林(Alfred Doeblin)認為儒家是一種道德的哲學,他說:「孔子是介於創教者和建國者之間。」6愛德華(E.D.Edwards)認為儒家是「聖哲中的聖哲明訓」7詹姆士·威爾(James R. Ware)認為「說孔子創立宗教,純粹是誤解」8約瑟夫·韋布(Joseph Webb)則認為孔子的道德是「哲學家的道德,止于至善。」9也特別推崇孔子的崇高和他的宗教觀。西洋人士對儒家是不是宗教,是眾說紛云,但他們的目的不止於此。
理雅各(James Legge)除了翻譯四書為英文之外,也寫了一本書,叫做《中國的宗教──儒教、道教和基督教的比較和描述》。他耗費了將近一生的時間去研究儒教和道教,並且拿來和基督教相比擬列舉出其間的異同,他熟知儒教和道教,並且力勸他們的信徒要改信基督福音,他說:
我之所以談儒、道,是在說明我們需要者乃在偉大的中國可以傳基督教。真正的基督教是人類的最高形式。現在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阻礙,已經不存在了。我個人深信他們會接受基督教,以便中國人自己決定自己,使他們能立足於社會規範之上。中國是英國長老會所選擇的傳教之區,我認為即是如此。
他認為儒教正好是傳播基督教的溫床10,所以西洋傳教士的目的是使中國人成為基督徒,而「儒家是不是宗教?」是他們在傳教時所必須正視的問題,也就是說這是他們的問題,不是我們的問題。
傳教士們把儒家的經典和資訊傳到歐洲之後,儒家的研究普遍的受到歐洲學者的關注。萊布尼茲(Leibniz)、孟德斯鳩(Montesquieu)、伏爾泰(Voltaire)、魁奈(Quesnay)等人認為孔子是十八世紀啟蒙時代的聖哲,他的聖訓是啟蒙時代的簡明福音。11萊布尼茲甚至主張西方既可派基督教的傳教士到中國來,那麼中國也可以派孔教會的傳教士去西方。12西洋學者重視的是儒家思想對他們的裨益,其次才顧及儒家是否為宗教的問題。
在清朝末年,在一連串的對外戰爭失敗之後,中國被迫門戶開放,接受西洋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的時候,也有許多的新教和天主的傳教士挾其本國船堅砲利的威風,和資本主義科學技術,在治外法權的保護下,大舉傳教,並且視中國為偶像崇拜的黑暗地區,斥責儒教為極端保守派,希望把孔子排除於中國社會之外,使中國人改信基督福音13,這個時期基督教化意味著殖民化:商人、士兵和傳教士形成了另一個文化統治或殖民的聯盟。當然,傳教士在、公共衛生與工農福利也帶來益處和制度的建立。但是跟隨不平等條約進入中國傳教的基督宗教,也被劃上與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等號。中國人的反應是極端強烈的,從鴨片戰爭到現在一百五十六年來,中國已經爆發了五場革命──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共產革命、文化大革命,或多或少都和反殖民、反帝國主義、反外國人、反傳教有關係。
所以儒家是不是宗教?這個問題必須放在這個歷史背景中去了解,才比較真切。也就是說在反抗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時,「儒家是不是宗教?」已經不只是他們的問題,也變成了我們的問題。
二、清末民初的學者的解答
清朝末年以來,主張儒家是一個宗教的有康有為、陳煥章、張東蓀、嚴復、夏曾右等人,以康有為當做代表人物。
康有為認為儒家是以天命為根本,並且是透過神的力量來彰顯,孔子本人即是敬天而服事上帝。14他推尊孔子是「教主」。
陳煥章也主張,中國人所有的宗教的觀念與實際皆建立在儒家學說的基礎上,所以儒家是一種宗教15,他把孔廟比擬為教堂。康、陳鼓吹以孔子配天,定孔教為國教,顯示了他們效法基督教的組織的意願。
另一方面,章太炎、蔡元培、胡適、陳獨秀、吳虞等五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