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流量给氧在自发性气胸中的应用
【关键词】 高流量给氧
【摘要】 目的 探讨高流量给氧在自发性气胸中应用的效果。 方法 将52例Ⅰ~Ⅱ度气胸患者随机分为吸氧组和吸空气组各26例,吸空气组给予抗生素、祛痰、止咳、制动、高营养饮食,吸氧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高流量给氧(3~4L/min,3~4次/d,30~60min/次)。 结果 吸氧组肺复张天数明显少于吸空气组,平均气体吸收率明显大于吸空气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结论 高流量给氧是自发性气胸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关键词 高流量给氧 自发性气胸
临床治疗自发性气胸的长达180年,各种治疗方法的作用和意义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I~Ⅱ度气胸 [1] ,临床常以保守治疗为主,但由于治疗周期长,患者耐受性差。本文根据密闭体腔气体特性,给予高流量吸氧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1年9月~2004年3月Ⅰ~Ⅱ度气胸52例,随机分为两组。吸氧组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4~42岁;吸空气组26例,男20例,女6例,年龄14~39岁。两组患者均无慢性肺部疾病,动脉血气分析均无CO 2 潴留。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生素及祛痰、止咳治疗,并嘱卧床休息,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吸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Venturi面罩持续高浓度、高流量给氧(4~6L/min),3~4次/d,30~60min/次。治疗前拍摄胸片,治疗期间每日行胸透检查,每3日摄胸片1次,按Kircber法 [2] 肺被压缩面积,根据肺完全复张时间估计每日气体的平均吸收率。
1.3 结果 两组疗效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略)
2 讨论
2.1 气胸按肺压缩的程度分为3度 [1] Ⅰ度,肺压缩<1/3,无症状;Ⅱ度,肺压缩<1/3,有症状;Ⅲ度,肺压缩1/3~2/3;Ⅳ度,肺压缩>2/3。临床针对Ⅰ~Ⅱ度气胸患者,排除张力性气胸后,主要采取保守治疗。但由于疗效不显著,治疗周期长,给患者和临床医生带来不少烦恼。本组治疗结果说明,高流量给氧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缩短肺复张时间。
2.2 气胸气体吸收的机制 [3] (1)膜两侧气体分压差;(2)气体溶解度;(3)接触表面积。在海平面正常人呼吸空气时,PO 2 (肺泡内氧分压)13.87kPa,PCO 2 5.3kPa,PN 2 75.87kPa,PH 2 O(肺泡内水蒸气压)6.27kPa,总计101kPa。血流离开肺泡到达组织后进行气体交换,终末毛细血管内PO 2 为5.3kPa,PCO 2 6.13kPa,PN 2 轻微变化,PH 2 O不变,其气体分压总和为94kPa。因此胸膜腔内气体分压101kPa大于组织内气体分压94kPa,气体即从胸膜腔向组织内弥散。未吸氧条件下,待胸腔内气体自行吸收,每天的吸收率约1.25% [4] 。高浓度吸氧后,PN 2 逐渐下降直至0,而PO 2 升高达90kPa,这种血流到达组织毛细血管,O 2 被组织摄取,其PO 2 为7.1kPa,而PCO 2 和PH 2 O不变,总的气体分压为19.5kPa。因此胸膜腔和组织毛细血管间产生的压差,致使胸膜内气体吸收率大大提高。Baumann [5] 报道,面罩高浓度吸氧后,气胸气体平均吸收率增加3倍以上。本组结果与其相近。
本文选取Ⅰ~Ⅱ度气胸,为了便于观察和比较。Bau-mann [5] 报道,高流量给氧不但适用于小面积自发性气胸的,也可作为大面积和张力性气胸的辅助治疗。高流量给氧具有简便易行,对心脏排血功能影响小,能迅速纠正缺氧,快速改善临床症状等特点,有利于肺泡裂口的愈合,可明显缩短病程。
1 上次郎.气胸の治疗.日胸,1973,11:788-791.
2 李铁一.线诊断问答.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10.
3 陈灏珠.实用内,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482-1484.
4 Schran FM,Postmus PE,Vanderschueren RG.Current aspects of spon- taneous pneumothorax.Eur Respir J,1997,10(6):1372.
5 Baumann MH,Strange C.Treatment of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amore aggressive approach?Chest,1997,112(3):78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