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B超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穆明,阳毅 时间:2010-07-14

【摘要】  目的:探讨CT与B超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 50例经手术的急性肠梗阻患者的术前CT与B超检查资料。结果:CT对急性肠梗阻病因诊断符合率为90%,其中对肿瘤引起的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有很高准确性。B超对急性肠梗阻的病因符合率为84%。CT有助于鉴别机械性和麻痹性肠梗阻。CT对梗阻部位的诊断较准确。绞窄性肠梗阻的CT表现有特征性,CT的诊断对治疗有指导意义。B超一般不易诊断肠梗阻的病因,但可对病灶实施动态观察是CT所不能办到的。结论:CT和B超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联合使用有较重要意义。

【关键词】  肠梗阻;体层摄影术;X线机;B超;诊断


  急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早期正确诊断肠梗阻的部位、病因、性质及严重程度,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CT和B超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检查较传统的腹部平片加有关的肠道造影检查,有显著的优越性,使诊断水平明显提高。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年收治的5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前腹部CT与B超检查资料,以探讨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在5个月~78岁。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腹部螺旋CT和B超检查,以及CT增强扫描和B超的动态观察,以期提高诊断率。

  1.2  方法  在CT扫描前 30 min~40 min,患者口服2%离子型水溶性碘剂500 ml,检查前即刻再服同样造影剂 300 ml,平扫加增强。取仰卧位扫描,从肝脏膈面开始连续扫描至耻骨联合水平。层厚8 mm~10 mm,层间距8 mm~10 mm。感兴趣区用3 mm~5 mm,以显示梗阻点。常规采用窗位40 Hu,窗宽130 Hu~300 Hu。观察肠壁的窗宽300 Hu~800 Hu,窗位50 Hu~100 Hu。B超检查前无特殊准备,按肠梗阻处理行胃肠减压等。检查时采用仰卧和侧卧位,避免肠腔内气体影响,进行侧、横、斜位多角度探测。

  2  结果

  50例肠梗阻患者CT及B超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见表1。

  表1  50例肠梗阻患者CT及B超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略)

  3  讨论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腹部透视和摄片对肠梗阻的检出率为50%~60%,而20%肠梗阻可无表现[1]。利用口服钡剂小肠或结肠钡灌肠造影,肠梗阻诊断率可提高到 80%[2]。Megibow等报道,CT诊断肠梗阻的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96%,准确性为95%。CT所显示的是横断面解剖平面,可避免各种组织的相互重叠,有一定的优越性,易于观察肠壁增厚、水肿及肠壁肠腔内外肿块,以估计肠梗阻严重程度和作出病因诊断。Schmutz报道超声检查对肠梗阻的敏感性达到95%,特异性为82.1%,准确度为91.7%[3]。本组50例急性肠梗阻中,术前腹部CT的病因诊断符合率为90%,B超的诊断符合率为84%。

  3.1  CT和B超诊断  CT和B超对肿瘤性肠梗阻正确诊断率较高,本组15例非套叠型有13例经CT和B超检查而确诊。小肠肿瘤性肠梗阻CT表现为肠管积气积液扩张,及肠腔内孤立圆形肿块伴相邻肠壁局限性增厚。结肠肿瘤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瘤伴有肠腔狭窄和变形。CT能确诊肠套叠,肠套叠典型的CT表现为靶征和彗星征,CT可明显地显示出梗阻部位由套入管、反折管及套鞘组成,但CT多不能提示肠套叠的原因。肠扭转引起的急性绞窄性肠梗阻CT特征为:明确的小肠梗阻,嵌闭的肠管壁水肿增厚,可见靶征或肠内积气、肠系膜肿胀、充血。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所致的肠梗阻,增强CT可见肠系膜静脉内充盈缺损,其无创性优于其他检查方法。本组2例肠间脓肿所致肠梗阻,因在CT上病灶小,无特征性,不易查出,1例肠石症CT未能发现,以3例均由B超明确诊断。CT对肠梗阻部位的判断是根据梗阻点在腹腔内的位置、扩张与萎陷肠袢的相对长度及肠壁黏膜皱壁的形态综合判断。仅根据梗阻点所在位置常可导致判断错误。因为空肠可以出现在上腹部平面,也可以在骨盆平面见到,而回肠袢可位于上腹部,需加以仔细分析。

  3.2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一般不易诊断肠梗阻的病因,但肠肿瘤、肠套叠、肠石症等梗阻时有其特殊征象[4],对病变可实施动态观察,且对肠石症、肠间脓肿诊断率高。肠套叠时,其横断声像呈多层同心圆;肿瘤性肠梗阻时见肠壁增厚,呈假肾征、靶环征,肠腔狭窄呈线条状等改变,以及肿瘤实质性回声;肠间脓肿时,可在肠间探及液性暗区;肠结石症时在肠腔内可见强回声团块后伴声影。

  3.3  对严重程度的诊断  据报道,肠梗阻患者中绞窄性肠梗阻平均发生率为10%,其病死率为20%~30%,明显高于单纯性梗阻(5%~8%)。由此可见,对绞窄性肠梗阻及早作出诊断十分重要。腹部平片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帮助不大,尽管有时可发现“咖啡豆”征、“假肿瘤”征等提示绞窄性存在,但出现机会不多,大部分患者在平片上无特异性表现[4]。绞窄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均可引起梗阻肠管供血障碍,致局部肠缺血,甚至肠梗死。肠缺血CT异常表现为:肠壁增厚,常>4 mm,肠管扩张、肠管壁内水肿造成低密度影。肠壁内、门静脉内及肠系膜静脉内可见气体影,并见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腔积液。增强扫描有时可见肠系膜动脉血栓。Mathis等认为,肠系膜静脉内气体是诊断肠梗死最特异和可靠的征象。CT在区分单纯性肠梗阻与绞窄性肠梗阻方面具有很大优越性,它能帮助外科医师及时正确地实施方案。由于CT及B超的广泛应用,在急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特别是儿童、年老体弱者难以耐受传统影像学检查,显得十分重要。CT和B超的联合使用使诊断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在肠梗阻病因诊断方面具有特殊重要作用。

【文献】
    [1] Mathis JM, Zelenik ME,Staab EV.CT detection of bowel infarction[J].Computerized Radiol,1985,9(3):177.

  [2] Megibow AJ,Balthazar EJ,Cho KC,et al.Bowel obstruction:evaluation with CT[J].Radiology,1991,180(2):313?318.

  [3] Schmutz GR,Benko A,Fournier L,et al.Small bowel obstruction:roleand contribution of sonography[J].Eur Radiol,2003,7:1054?1058.

  [4] 周根泉.肠梗阻的CT诊断[J].医学影像技术,1996,1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