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学比较
【摘要】 目的:探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与手工分类计数方法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住院患者新鲜抗凝全血标本143例,3 h内经Sysmex XT?18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后,制作成薄厚适宜的血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后进行手工分类镜检。结果:仪器法与手工分类法相关性比较,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差别无显著性(P>0.05),相关性以在正常范围内最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0.851;嗜酸性粒细胞在<2%时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着所占比例的增高,特别是>5%时差异无显著性,相关系数达到0.934;而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两种方法差异有显著性,相关性低,相关系数分别为0.487、0.108。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仪器法优于镜检法;当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内时可以仪器分类结果报告;由于血液中各种细胞的多形态、多变化性,仪器识别能力有限,因此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检查,当单核细胞大于正常范围时,无论其他结果如何均应进行人工镜检。
【关键词】 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学比较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临床血液学检验中的常规检验项目。随着检验仪器的不断,先后出现了全自动三分类及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极大地减轻了检验人员的工作压力。为了探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与手工显微镜分类计数方法学差异,就本院143例住院患者的标本进行了仪器法与手工镜检法的相关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 日本Sysmex XT?18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 ;日本产尼康显微镜。
1.1.2 试剂 原装进口配套试剂。
1.1.3 标本来源 143例我院住院患者。
1.2 方法
1.2.1 仪器法 采取患者静脉标本2 ml注入EDTA?K2真空抗凝管中,在25 ℃室温下3 h内检测完毕。
1.2.2 手工镜检法 将经过仪器检测完毕的患者抗凝标本制作成薄厚适宜的血片,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用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后,选择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检验人员在油镜下计数分类200个白细胞,并求出各系所占比例的平均值。
1.2.3 统计方法 根据仪器测定各系粒细胞所占比例的正常范围,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划分为三个区间:低于正常值、正常范围内及高于正常值。单核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不进行区间的划分。使用SPSS 11.0软件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
2 结果与结论
2.1 仪器法与手工分类法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相关性比较 143例标本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仪器法与手工镜检法差别无显著性(P>0.05),两种方法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以50%~70%范围最佳,相关系数r=0.860,>70%及<50%相关系数分别为0.774、0.590,结果见表1。
表1 仪器法与手工分类法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比较(略)
2.2 仪器法与手工分类法淋巴细胞计数比较 对143例标本分类计数淋巴细胞百分率仪器法与手工镜检法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性随所占比例不同而变化,以20%~40%范围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r=0.851,低于20%及高于40%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3、0.674,结果见表2。
表2 仪器法与手工分类法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比较(略)
2.3 嗜酸细胞计数结果比较 由于嗜酸性粒细胞在整个粒系统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因此依据仪器分类计数结果将143例标本分为<2%、2%~5%及>5%三个区间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当嗜酸性粒细胞<2%时,仪器法与手工镜检法差异有显著性(P<0.01),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r=0.720;当嗜酸性粒细胞>2%时,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P>0.05),特别是随着所占比例的增高(>5%)时显示出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934,结果见表3。
表3 仪器法与手工分类法嗜酸细胞计数结果比较(略)
2.4 其他计数结果比较 143例标本分类计数单核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手工镜检法明显低于仪器法(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487、0.108,结果见表4。
表4 仪器法与手工分类法其他计数结果比较(略)
3 讨论
随着技术的不断,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正逐渐代替原有的手工操作,并且由三分类发展到今日的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Sysmex XT?18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运用VCS,即体积(Volume)、传导性(Conductivity)、激光散射(Scatter)技术,将在流式通道内的每个细胞的V、C、S测量值分布于一个三维坐标,并用特定公式出白细胞亚群分布区,从而进行白细胞分类,患者的白细胞表面物质及内部结构没有大的改变时,可以进行正确的白细胞分类,得出正确的结果[2]。由表1、表2可以看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在各个比例,两种方法均显示差异无显著性,且具有一致地趋向性,而在其正常范围内相关性最佳;由表3可以看出,当嗜酸性粒细胞<2%时,仪器法明显高于手工镜检法(P<0.01),而随着其所占比例的增高,特别是>5%时,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相关系数达到0.934。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可能是由于仪器法计数的细胞数较多,检出率也高,而当嗜酸性粒细胞很少时,镜检法往往查不出来或只能检出部分嗜酸性粒细胞。这与报道相一致[3]。因此,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仪器法优于镜检法。从表4看出嗜碱性粒细胞明显低于仪器法(P<0.01),也说明仪器在检测低比例细胞时检出率高于手工镜检法[4];表4还同时显示仪器法计数单核细胞明显高于手工镜检法(P<0.01),其相关系数只有0.487,可能与单核细胞的多形性有关。当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内时可以仪器分类结果报告;由于血液中各种细胞的多形态、多变化性,仪器识别能力有限,因此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检查[5],当单核细胞大于正常范围时,无论其他结果如何均应进行人工镜检。
【文献】
[1] 叶应妩,王毓兰.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广州: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2?7.
[2] 唐沪强,许凯声,吴敏良,等.库尔特STKS血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分类异常提示的可信性[J].临床检验杂志,2000,18(3):176?177.
[3] 吴茅,王海英,陈秉宇,等.血细胞分析仪提示中性粒细胞增高标本指标被忽视及其对策[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47?48.
[4] 李筱梅,杨玉宝,李承文,等.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学比较[J].检验医学,2004,19(2):100?103.
[5] 孙芾,王厚芳,于俊峰,等.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的制定及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