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对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作用
【关键词】 肝脓肿; 动态增强; 体层摄影术; X线机; 螺旋CT
肝脓肿可由细菌、寄生虫或真菌引起,在家以化脓性感染为病因的肝脓肿就占3/4[1]。细菌性肝脓肿为肝组织局限性化脓性炎症。自从螺旋CT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后,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准确率已明显提高。我们收集了2005年3月~2007年2月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2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资料其特征。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 例
本组27例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56~82岁,平均67.5岁,70岁以上者10例。主要临床表现:发热21例(77.8%),肝区胀痛或叩击痛18例(66.7%),肝大或触及上腹包块4例(14.8%),白细胞升高16例(59.3%),肝功能异常6例(22.2%)。就诊时间为发病4~16 d。2例经手术,5例经穿刺证实,20例通过临床积极抗感染后经CT随访复查证实。
1.2 检查方法
检查设备为Siemens Sensation 4排和16排CT,采用螺旋扫描,层厚、层距5 mm,螺距1.0~1.2。造影剂为碘比乐350,注射速率3 ml/s,总剂量80~100 ml,利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所有病例行螺旋CT肝脏平扫+双期扫描,15例行3期扫描。动脉期30 s、门脉期60 s、平衡期100~120 s。各期均行全肝扫描,一般在12 s内完成。
2 结果
2.1 病灶部位、分布及脓肿大小
本组27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中,单发16例,多发11例;病灶位于肝右叶18例,肝左叶4例,同时累及两叶5例。病灶直径最小1.2 cm,最大16 cm。
2.2 病灶形态和密度
平扫时所有病灶均表现为低于正常肝组织的低密度灶,CT值8~31 Hu,圆形或类圆形18例(图1a,1b);多房或簇状者8例(图1c);不规则形1例。
a:平扫示肝右叶圆形低密度灶,边缘欠清;b:平扫示肝右叶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晰,见双环;c:平扫示肝左叶外侧段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部分融合;肝内胆管见明显扩张;d:增强扫描门脉期见肝右后下叶“环靶征”;e:增强扫描门脉期见肝右叶病灶内分隔强化;f:增强扫描见多房分隔状强化;g:增强扫描动脉期见病灶周围楔形强化;h:增强扫描动脉期见病灶周围斑片状强化
图1 典型细菌性肝脓肿的CT表现(略)
Fig 1 Typical CT images of bacterial hepatic abscess
2.3 增强表现
典型细菌性肝脓肿表现“环靶征”10例,表现为中央坏死液化区,边缘环形强化,其中单环2例、双环7例、三环1例(图1d);病灶呈多房分隔状强化或簇状8例(图1e,1f,1h);动脉期显示病灶周围肝实质一过性楔形或片状强化12例(图1g,1h)。
2.4 其他肝外征象
合并胸腔积液5例,肝包膜下积液或腹水4例,胆道结石9例,化脓性阑尾炎1例,膈下脓肿1例。
3.1 肝脓肿的常见感染来源
细菌性肝脓肿通常有以下几个感染途径:①胆道系统,是比较常见的感染途径,多由胆囊炎或胆道系统结石时,细菌上行感染肝内胆管系统所致,本组中胆道结石9例;②门静脉系统,常为门静脉所属的腹腔脏器脓肿,多见于化脓性阑尾炎及肠溃疡,本组1例;③动脉系统,败血症或菌血症所致,本组1例;④邻近组织器官感染,如膈下脓肿或腹腔脓肿直接蔓延所致,本组1例。
3.2 典型细菌性肝脓肿的CT表现
①平扫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巨大脓肿形态可不规则。②病灶边缘模糊或清晰,增强扫描时病灶边缘相对清晰,病灶范围略有缩小,本组有9例表现符合此改变。③可见“环靶征”,为单环、双环或三环。单环代表脓肿壁;双环中的内环为脓肿壁,外环为周围水肿带;三环中的内环由炎症组织构成,中环为脓肿壁的外层纤维组织,外环为水肿带。④病灶内可有积气,本组可能是由于病例较少的原因,没有见到此典型征象。⑤簇状征,是由多个小脓肿聚集而来,可有融合倾向,为脓肿的早期阶段。平扫病灶呈簇状或蜂窝状低密度影,边缘清晰或不清晰,增强平衡期显示最清楚。⑥病灶周边肝内胆管可有扩张,提示脓肿多由胆道系统感染所致。如出现上述典型征象,此时不难诊断。自从螺旋CT广泛应用于细菌性肝脓肿检查以来,出现一重要征象: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围出现高灌注现象,呈楔形或片状强化,门脉期迅速消退,现已普遍把此征象列为肝脓肿的重要特征[2]。本组27例有12例出现一过性楔形或片状强化,占44.4%,国内外研究表明,动态螺旋CT增强病灶周围肝实质的一过性肝段强化出现率约30%~75%[3,4],本组病例与报道相吻合。
最近研究表明[5],肝癌、肝海绵状血管瘤、肝硬化动脉期亦可出现一过性强化,但多数表现为小片状、结节状或小楔状,且多伴有动脉期门静脉早显,我们认为与肝脓肿的灶周大片状或楔形一过性强化不太一致。
3.3 细菌性肝脓肿与肝内其他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①原发性肝细胞癌:动脉早期病灶中央就出现不均匀强化,门脉期病灶呈低密度,“快进快出”的特点;如肝癌肿块较大,中央出现坏死液化区,一般来说,肝癌坏死区的密度要高于脓液;且较大肿块往往伴有门静脉癌栓,腹膜后或肝门区淋巴结肿大,或甲胎蛋白升高,有助于肝癌的诊断。②肝转移瘤:转移灶周围通常无水肿带,增强时病灶边缘环形强化,平衡期消退,典型者呈“牛眼征”,临床有原发肿瘤病史;③血管瘤:增强早期病灶边缘结节状强化,随后,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盈,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快进慢出”的特点;④肝寄生虫病:主要与肝包虫病相鉴别,包虫病灶囊内密度较高,囊内可见点条状头节及子囊钙化,其壁常呈弧形或蛋壳样钙化。
细菌性肝脓肿具有一般炎症的演变,根据其演变的不同阶段脓肿形成的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CT表现。螺旋CT多期扫描可以充分反映肝脓肿的病理变化,为诊断细菌性肝脓肿提供明确的影像学依据。
【文献】
[1] Krige JE,Beekingham IJ.ABC of diseases of liver, pancreas, and biliary system[J].BMJ,2001,322(7285):537-540.
[2] 王之平,林海勇.螺旋CT在肝脓肿诊断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3,18(10):726-728.
[3] Gabata T,Kadoya M,Matsui O,et a1.Dynamic CT of hepatic abscesses: significance of transient segmental enhancement[J].AJR Am J Roentgenol,2001,176(3):675-679.
[4] 王夕富,白人驹,孙浩燃,等.一过性肝段性强化在肝脓肿动态增强CT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2):122-125.
[5] 欧阳墉,于 明,欧阳雪晖,等.肝海绵状血管瘤并发动静脉短路的CT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3):20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