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动脉闭塞性硬化症53例的观察护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俊峰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干细胞移植;动脉闭塞性硬化症;护理

  动脉闭塞性硬化症常累及股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常规药物效果不佳,致残率高[1]。我科于2003年11月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动脉闭塞性硬化症(ASO)53例,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动脉闭塞性硬化症患者53例,其中男35例, 女18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55.6岁。平均住院时间(9.22±1.12)d。所有病人均有间歇性跛行和疼痛,皮肤色泽苍白发绀。其中足背动脉搏动减弱6例, 足趾溃疡9例, 坏疽6例,仅有13例病人不需药物止痛。经彩色多谱勒血流测定踝肱指数(ABI)小于0.5,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狭窄或闭塞,对传统治疗无效,不愿或不能行血管旁路术或介入治疗。53例患者均采用黄平平报道的方法进行干细胞移植[2]。术后观察4~7 d,于移植后第4周和12周进行随访,并行DSA检查,以了解治疗效果,随访1~7个月。

  1.2  方法
   
  标准化培训,首先根据资料确定护理观察要点,并制成护理记录表,使护理记录标准化,然后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53例病人分为两组,标准化培训前16例,标准化培训后 37例。标准化培训前,护士根据自己的能力对病人进行护理,填写护理记录。通过对培训前后护理要点的记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SPSS10.0软件卡方检验进行检验。

  2  结果
   
  标准化培训前后的护理记录情况及护理结果见表1、表2。结果显示标准化培训后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标准化培训前。

  表1  护理要点记录情况(略)

  *:与培训前比较,P<0.01

  表2  护理结果记录情况(略)

  *:与培训前比较,P<0.01

  3  讨论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将含有丰富EPC的血注射于肢体缺血平面以下肌肉组织中,以补充血管内皮祖细胞使其血管新生和侧枝循环形成。其效果的评价有赖于护理记录的有效性和性,故对肢体疼痛程度、无痛行走时间、溃疡面积、足背静脉充盈度、皮肤颜色和皮温等的观察记录非常重要。因此,将观察要点进行标准化,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从而提高护士的观察评估能力,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护理效果明显提高。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加强干细胞移植护理的标准化管理和培训。开展治疗早期,护士根据自己的能力对病人进行护理,结果显示护理记录合格率低,护理不当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查阅大量后将肢体疼痛程度、无痛行走时间、溃疡面积、足背静脉充盈度、皮肤颜色、皮温和踝肱指数(ABI) 等作为观察要点,制成护理记录表,表内注明复查的内容与时间,使护理记录标准化。然后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皮温测定、移植部位的选择与标记、造血干细胞的注射方法、病情的观察与处理、评价表的使用、药物服用的剂量与时间等。ABI 测定和血管造影由专人负责。本组结果表明将观察要点标准化和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可以明显提高护士的观察评估能力和护理效果。
   
  总之,评价指标标准化能规范和提高护士的观察评估能力,有助于提高干细胞移植治疗动脉闭塞性硬化症的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

【文献】
    [1] Albers M,Fratezi AC,De-Luccia N. Assessment of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ischemia as a result of infrainguin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J]. J Vasc Surg,1992,16(1):54-59.

  [2] 黄平平,李尚珠,韩明哲,等.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3, 24(6): 30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