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外膜剥脱术治疗下肢损伤后血管痉挛病
【关键词】 股动脉外膜 下肢损伤 血管痉挛病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 例,男3 例,女5 例;年龄32~60 岁,平均46 岁。均为单侧,其中骨盆骨折2 例,髋臼骨折并脱位3 例,股骨骨折2 例,股骨髁部骨折1 例。发病时间为伤后2周~0.5年,病程1~5年,平均3年。患者均感觉患肢湿冷、麻木、甚至疼痛,易疲劳,冬季加重,增加保暖措施后症状略有改善,予罂粟碱等药物后暂时有所好转,但停药后遇冷复发。查体:患肢均无肢体肿胀及活动障碍,无明显压痛,肌肉无明显萎缩,肌力正常,无皮肤营养性改变。皮肤感觉功能正常或略减退,足背动脉搏动较健侧略弱或基本相同。双侧对比测试皮温,平均较健侧低0.5~1℃。所有病人既往均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无结缔组织病。
1.2 手术方法
平卧位,局麻下于腹股沟处扪及股动脉搏动,沿股动脉走行作5 cm切口,游离股动脉,环形剥离、切除股动脉周围网状外膜3 cm,手术即完成。
2 结 果
本组术中所有病例均为股动脉外膜增厚,3 例股动脉周围组织不同程度硬化,其中3 例所切标本病理检查,均见动脉外膜组织内有大量的神经纤维束。8 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7年,术后患者症状立即改善,湿冷麻木等症状消失,连续1周测皮温平均较术前增加1~1.5℃。1 例患者随访4年后感觉症状反弹,疗效逐年下降,其余患者感觉良好。
3 讨 论
下肢损伤后引起下肢静脉回流障碍临床上常见,而骨折创伤后并发动脉功能紊乱,临床以感觉肢体湿冷麻木为主述症状临床较少见。本组患者经理疗及药物治疗症状暂时好转,冬季加重,病情反复持续存在,究其原因可能是:一是腹股沟区同时并发直接外伤而引起股动脉损伤;二是下肢外伤影响血管弛张功能而产生血管痉挛,供血减少。
本病可与常见的雷诺综合征、动脉硬化性闭塞、多发大动脉炎、神经病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栓塞慢性期等疾病相鉴别。雷诺综合征一般是平时正常,遇冷发病,肢体有颜色变化。本病无明显加重或缓解、无肢体颜色变化,发病对象多为年轻且患有结缔组织病的女性或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动脉硬化性闭塞与本病症状相同,但其为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本病则为中青年;多发大动脉炎则多发生于青少年女性内分泌旺盛期,本病则为中青年,性别分别在发病中无明显差异。神经病变有明显神经定位体征,本病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早期常有浅表静脉炎,本病无;动脉栓塞慢性期则必须有急性发病史,本病无;因此,现在很难将其明确归类于某病。有人认为本病属持续性发病的雷诺综合征,瘢痕组织侵及神经血管为发病原因[1],本组术中及病理所见不完全符合。本组病例较少,相关检查不足,有待临床进一步。
根据上述相似疾病及脑瘫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进入周围神经以后,分布于血管外膜于肌层之间,形成动脉丛,对血管活动起较重要的调节作用[2]。动脉外膜剥脱术的主要作用是阻断交感神经对血管的支配,解除血管痉挛的发作基础,增加血流量而缓解症状[3]。我们采取了腹股沟处股动脉探查并外膜剥脱术,解除了动脉周围组织束缚作用,使股动脉恢复弛张弹性,股动脉外膜剥脱同时也破坏了附着血管壁部分交感神经组织,使股动脉紧张性降低,从而减低股动脉血流阻力,提高下肢血流量。
【】
[1]张阳德,黄志强,David L,等.血管外科诊疗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28?231.
[2]梁宁,管强,刘增庆.肱动脉外膜剥脱术治疗雷诺病11例临床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03,32(3):240.
[3]王书平,宋将,苏长征,等.肱动脉外膜剥脱术治疗Raynaud病[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1,17(3):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