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
【关键词】 乳腺癌;并发症;分析
在我国单纯乳腺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uchincloss术)是各级乳腺癌治疗的常规手术方式,由于手术过程中操作技巧以及术前、术后处理的不同,多种原因引起不同的并发症,尤其是切口的并发症,笔者自1998~2005年5月,对本院195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8~2005年5月,在我院因乳腺癌行根治术30例,改良根治术165例,均为女性;年龄27~72岁,平均48.9岁。皮下积液共22例占11.3%,其中3例乳糜样积液。皮瓣坏死25例,占12.8%,其中Ⅰ度坏死17例,Ⅱ坏死5例,Ⅲ度坏死3例。切口感染10例,占5.1%,同侧上肢水肿19例,占9.7%,其中Ⅰ度15例,Ⅱ度3例,Ⅲ度1例。
1.2 乳腺癌根治术常见并发症 其常见并发症主要有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同侧上肢水肿、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如下。
1.2.1 皮下积液 (1)引流不畅:常见于引流管过细、侧孔少、位置不合适、引流管阻塞、折闭、包扎过紧,引流管未接负压引流瓶。乳腺癌根治术中,乳房及相关淋巴、脂肪组织的整块切除,创面大,部分淋巴管断口未闭,术后血性渗液及淋巴渗液较多。若不保证引流通畅,易并发皮下积液。术后采用负压引流可减少创面皮下积液[1]。(2)手术操作不:术后大量渗液常因术中操作粗暴,大面积使用电刀,对切断组织、淋巴管、血管等不予结扎,尤其是较细淋巴管在电灼时,易离断,但易形成新的开放断裂口。因此在清扫腋窝淋巴结时,常规结扎由上肢向腋窝走行的所有淋巴管极为重要[2]。
1.2.2 皮瓣坏死 切口皮瓣坏死,皮瓣坏死宽度可分为Ⅲ度:Ⅰ度<2cm,Ⅱ度2~5cm,Ⅲ度(重度)>5cm[3],皮瓣坏死常见原因:皮瓣分离过薄,破坏了皮下血管网,皮瓣分离范围过大,缝合皮瓣时张力过高,以及加压包扎过紧[4],造成皮瓣血运差,术前后放化疗等均可影响,皮瓣愈合生成皮瓣坏死,在临床工作中,用手术刀片或两管刀处理游离皮瓣,术中可发现用这种方法可较好地保留血管网,避免了用电刀时的产生的电弧和高温后皮下血管网的破坏[5],对195例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使用西餐刀或手术刀片分离皮瓣与电刀分离皮瓣的切口皮肤坏死率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表1 195例乳腺癌根治术病人皮瓣坏死情况 (略)
注:χ2=10.38,P<0.01
1.2.3 同侧上肢水肿 根据程度不同可分为Ⅲ度:Ⅰ度,上臂体积增加<10%,一般不明显,肉眼不易观察出,多发生在上臂近端内后区域;Ⅱ度,上臂体积增加为10%~80%,肿胀明显,但一般不影响上肢活动;Ⅲ度(重度),上臂体积增加>80%,肿胀非常明显,累及范围广,可影响整个上肢,并有严重的上肢活动障碍[3]。原因常见于淋巴管的整块切除致术后淋巴引流障碍,尤其是切除了腋动脉鞘内及周围(内侧)的淋巴结,更易发生上肢水肿、术后腋窝积液感染;进行区域放疗可加重淋巴管的闭塞及破坏;包扎过紧影响上肢静脉回流,均可引起同侧上肢水肿。
1.2.4 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常继发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切口感染率与术前是否放―化疗有直接因果联系,术前局部放疗,造成放射性细胞受损,化疗后,病人全身抵抗力下降,严重影响切口愈合。我院195例乳腺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10例,8例系术前行放―化疗。切口感染还与术中是否为无菌技术操作、病人自身身体状况及是否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有关。
2 讨论
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范围广,创面较大,较易发生并发症,尤其是切口并发症较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往往与术前是否放―化疗、切口的确立范围、术中操作技巧、分离皮瓣时使用什么样的手术器具、术后是否处理正确、护理是否到位等均有密切的关系。若术前能做到尽量减少局部放疗及全身化疗、术中操作仔细、减少电刀的使用频率,术后注意负压引流彻底。可大大减少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5]。
【】
1 吴保国.乳腺术后发生皮瓣坏死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淮海医药,2005,23(2):114.
2 Hollinger JO.The effects of a biodegradable Copolymer-protero lipid (PL) on osteors healing in rats and dogs.NATO Defence Research Study Proup Ⅷ,1984,500.
3 Taylor MS,Daniels AU,Andrano KP,et al.Six biosborbale polymers in vitro toxicity of accumulated degradation products.J A Ppl Biomater,1994,5:151.
4 李开南.国产聚―DL―乳酸可吸收螺钉初步临床应用42例.中华创伤杂志,2001,11:696.
5 许贵勤.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体会.实用临床医学,2005,6(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