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棒系统加改良Cage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解生,李晶 时间:2010-07-14

【摘要】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复位后融合的手术方法。方法  腰椎滑脱症患者26例,男2例,女24例,年龄32~56岁,平均51岁。L3滑脱1例,L4滑脱11例,L5滑脱14例,均行钉棒系统后路复位固定,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内固定器包括RF、RSS。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3~12个月,定期行X线片检查,滑脱椎体完全复位,钉棒系统及Cage位置满意,无断裂松动,症状消失或缓解,优良率>95%,椎间融合满意。结论  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滑脱椎体,改良Cage椎间植骨融合,减少了脊柱与内固定间不良应力,限制了Cage下沉移位等并发症,大大提高了椎间骨融合率。

    【关键词】  脊柱滑脱;后路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器

    腰椎峡部崩裂或退变引起的腰椎滑脱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约4.7%~5%,其中L5最多,L4次之,且20~50岁为高发年龄段,占87%[1],以往较困难,且疗效欠佳,近10多年来,随着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及融合技术的不断完善,疗效大大提高。笔者采用钉棒系统加改良Cage椎间植骨融合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男2例,女24例,年龄32~56岁,平均51岁。经X线正侧位及左右斜位照片、CT证实L3滑脱1例,L4滑脱11例,L5滑脱14例,其中真性滑脱8例,假性滑脱17例,创伤性滑脱1例,滑脱程度按Meyerding分级:Ⅰ度11例,Ⅱ度13例,Ⅲ度2例,除创伤者外,病程为2~20年不等,均有椎管狭窄、腰痛伴单侧或者双侧神经根症状20例,手术时症状均呈持续性,且经保守治疗不能控制。

    1.2  手术方法  取后正中切口,显露滑脱椎体及上下各一节共3个椎体节段,剥离竖脊肌,显露双侧小关节及相应横突根部,狭部崩裂者可见滑移椎椎板松动,由前上向后下方倾斜,上下为椎体的棘突,前后位置不一,假性滑脱者可见小关节处关节囊韧带增生,瘢痕及小关节增生肥厚,根据Weinstein和Koy-camille等的方法,结合术前X线片、CT测量的E角和F角,确定进钉位置和方向,用椎弓根定位器钻孔后,椎弓根探子经椎弓根进入椎体,并反复用克氏针探测钉道四壁及深度,选定合适的椎弓根钉,进钉深度大于椎体前后径80%,将滑脱椎置提拉钉或“U”形钉,下位椎置“U”形钉,这时可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根据CT及术中探查确定减压范围,同时将神经根管减压。此时,由于椎体滑脱,神经根解剖位置可能有所变化及粘连,注意保护好,用神经剥离子仔细分离,而且大部分病人可见椎管内静脉丛迂曲扩张,尽量避免损伤,以免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神经拉钩拉开神经根后显露椎间隙,可见突出的椎间盘,后纵韧带呈阶梯状,将椎间盘摘除,包括上下软骨板,给椎体间融合提供一个良好的植骨床,且此时也给椎体复位减轻了阻力,将棒置入分别旋紧螺母复位,可见滑脱椎逐渐复位,直至后纵韧带阶梯状消失,再用撑开钳撑开螺钉使椎间隙稍张开,在一侧于棘突与小关节之中点处椎间隙置选定Cage保护器,调节好方向使与椎间隙中心平行,绞刀绞孔后攻丝拧入合适的Cage(内填充骨粒),使其距椎体前后缘>3mm,上下进入椎体>3mm。将脱钙骨或人工骨嵌于椎间隙,与Cage后缘平齐。此时将利用上下螺钉椎体间压缩嵌紧,依同法置入相同大小的另一侧Cage,也可利用脊柱托架先将椎体后缘张开,嵌入脱钙骨或人工骨后再将后缘压缩,将钉棒系统螺母拧紧固定,冲洗创口后,置管引流48~72h,卧床休息4周,常规抗感染、脱水,支架保证3个月,定期随访、X线片检查,1年内避免弯腰过度及负重。

    2  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均X线片检查,显示椎体滑脱基本完全复位,钉棒系统及Cage位置满意,经随访3个月~1年,19例症状完全消失,7例症状明显缓解,临床疗效综合评价,优良率>95%,椎间融合均满意。

    3  讨论

    腰椎滑脱分真性滑脱和假性滑脱,因创伤和病理所致者较少见。腰痛是其主要症状,引起腰痛的原因主要是峡部崩裂,局部的异常活动或纤维组织增生刺激神经末梢所致的根性刺激症状,亦可因刺激脊神经后支的分支,通过前支出现反射痛(窦―椎反射),若脊椎滑脱严重,可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下肢症状或马尾综合征[1],而且一般病史较长,绝大部分病人均经长期的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病情进展而需手术治疗。

    以往的手术方式有:Hibb椎板融合、H形植骨融合、Watkin后外侧融合术、Buck技术、Scott技术、Lugue技术、Harrington技术等,由于疗效欠佳逐渐被临床医生所摒弃,近20余年来,随着椎弓根技术的不断完善,相继涌现了Dick、Steffee、Roy-Camelle、RF、AF、SF、USS、RSS等技术,而且其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完善,疗效也随之越来越好。目前,国内以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加椎体间TFC融合技术被脊柱外科医生认为是较好术式而广泛推崇,它们都是基于“撑开―压缩”效应设计而成的[2]。通过钉棒系统的即时复位三维坚强固定,以Cage、BAK为主的椎间植骨融合(PLIF)使椎体间达到长期稳定固定,但任何术式及内固定均存在并发症。Kuslich等报道晚期并发症发生率13.8%,再手术率8.7%[3]。而钉棒系统由于椎弓根钉位置不当、椎弓根钉松动、椎弓根螺钉系统断裂、内固定相邻节段腰椎不稳及腰椎间隙撑开过大等而出现并发症,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4]。

    腰椎滑脱的目的是恢复腰椎正常排列、解除神经压迫和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其稳定性的维持主要通过脊柱融合来实现。PLIF在生物力学和临床上优势已经有很多报道。成功的PLIF手术应保持椎间隙的高度,保持神经根完整,重建脊柱前柱的载荷分配,恢复纤维环的张力并稳定退变的椎间隙。植骨块和椎体接触界面之间获得坚强的融合并防止植骨块的下陷是PLIF的两个基本要求[5~7]。

    笔者采用PFⅢ型,RSS系统复位固定+Cage植骨融合术,并稍加改良治疗腰椎滑脱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椎弓根钉植入是关键之一,椎管减压及椎间盘摘除可以给随后的提拉钉复位减轻阻力,也避免神经根损伤,摘除椎间盘组织时尽量彻底,可用刮匙刮除软骨板,使植入空间准备充足,常规在椎间斜行置入一枚Cage或对称植入2枚Cage,但这种情况不可能达到椎体间两侧解剖结构、生物力学、融合程度的对称平衡。同一椎间隙植入2枚椎间融合器时,如椎间融合器不平衡,也可使其与骨的接触面积和摩擦力减小,导致椎间融合器移位[9],优良植骨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这种不平衡与钉棒系统相互影响,日久相互之间的松动、断裂、邻近椎间退变、腰痛等并发症也会随之而来,而我们采用此种方法使椎间接触面积增大,诱导成骨融合几率加大,使椎间融合率大幅提高,而且Cage之间通过植骨而互相融合成一个整体,减少了椎体间及内固定的不良应力,互相制约,互相寻求达到一个整体平衡,它们所能承受的压力以及融合段的整体结构强度加大[10],不仅限制了Cage早期下沉、移位,也减少了钉棒系统的断钉松动等并发症,延缓了邻近椎间退变的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钉棒系统也使椎间融合器所承受负荷较小,两者结合防止植骨退出,显著增强轴向承压强度,且能提高抗扭转能力[11],具有相得益彰之优点。所以笔者认为利用此种方法更符合脊柱生理解剖要求、生理负荷,疗效也更确切。

    【】

    1  赵定麟.脊柱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577.

    2  Bagby GW.Arthrodesis by the distraction-compression method using a stainbinless steel implant.Orth Opedics,1988,11:931-934.

    3  Kuslich SD,Danielson G,Dowdle JD,et al.Four-year follow-up results of lumbar spine arthrodesis using the Bagby and kuslich lumbar fusion Cage.Spine,2000,25:2656-2662.

    4  靳安民,姚纬涛,张辉,等.腰椎内固定翻修术的初步研究.中华骨科杂志,2004,9:526.

    5  Lee CK,Vessu P,Lee JK.Chronic disabing low back pain syndrome caused by internal disc derangements.Spine,1995,20:356-361.

    6  Lee CK,Langrana NA.Lumbosacral spinal fusion:a biomechanical study.Spine,1984,9:574-581.

    7  Schneck CD.The anatomy of lumbar spondylosis.Clin Orthop,1985,193:20-37.

    8  张绍东,唐天驷,吴小涛,等.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翻修手术.中华骨科杂志,2004,9:532-533.

    9  Kim Y.Prediction of mechanical behaviors at interfaces between bone and two interbody cages of lumbar spine segments.Spine,2001,26:1437-1442.

    10  海涌,陈晓明,陈志明,等.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前瞻性研究.中华骨科杂志,2004,10:586-589.

    11  赵宇,邱贵兴.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的术后移位.中华骨科杂志,2004,9:5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