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第一年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 观察传染病直报系统启动一年来的传染病监测质量,探讨网络直报评价方法。 方法 描述研究网络直报工作效果。 结果 实行网络直报后,传染病从临床医生发现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的平均时间由5.48d缩短至1.67d,报卡数量增加20.84%,21.03%的报告卡得到校正,网络直报覆盖率县辖区为96.55%,市城区为69.23%,79.21%的直报单位有专用电脑。 结论 网络直报的启用及其系统的建立,提高了桂林市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应尽快建立与之相应的疫情报告管理方法和标准。
【关键词】 疾病报告;机通信网络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quality of the first year network directly repor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ystem in Guilin,and to discuss the evaluable measure.Methods Epi Info3.3was applied.Re-sults After the network directly reported carrying out,the time between clinicians diagnosing a disease to CDC receiving the report was shorten from5.48d to1.67d in average,the number of report cards increased by20.84%,and21.03%of them had been corrected.There were96.55%hospitals using network directly reported in county,and69.23%in city.Conclusions The network directly report and its system improved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epidemic situation report in Guilin,and corresponding managerment methods and standards should be set up.
【Key wrods】 Disease notification;Computer communication networks(Chin J Dis Control Prev2005,9(5):450-452)
在卫生部统筹指挥下,根据广西自治区卫生厅部署,桂林市于2004年1月1日起使用“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并进行权限配置、人员培训和设备落实,于2004年4月1日正式启用。现将网络直报工作启用1年来的工作效果报告如下。
1 材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登录“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报告系统”(),导出2004年4月1日~2005年3月31日桂林市各直报单位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设计统一的调查表,对网络直报单位人员及设备配置情况进行调查。人口与医疗机构资料来源于《2004年桂林市社会统计年鉴》。
1.2 统计分析
将所有调查数据导出成表格形式,用Epi Info3.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直报构成观察
2.1.1 各级各类卫生机构网络直报覆盖率
桂林市共有卫生机构255家,实行网络直报的卫生机构214家,网络直报覆盖率为83.92%。其中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以下简称“疾控”)机构共167家,均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县级及以上医院55家,实现网络直报46家,占83.64%(其中市城区为69.23%、县辖区为96.55%);门诊部及其他卫生机构覆盖率仅3.00%。
2.1.2 直报卡来源
2004年度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网络直报报告传染病报告卡27889张,其中卫生院占18.70%,妇幼保健院占2.09%,专科医院占8.54%,疾控机构占17.05%(其中市疾控中心占0.05%,县防疫站占17%),门诊部占0.15%,综合医院占53.45%(其中县级综合医院占34.02%、市级综合医院占9.15%、自治区级综合医院占10.28%),其他卫生机构占0.02%。县级及以下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报告的传染病卡约占71.81%。
2.2 直报效果观察
2.2.1 报告卡校正情况
27889张报告卡中,终审卡24468张,删除卡3421张,终审卡中经订正的报告卡2445张,原始报告卡经审核后因重报、误报等原因进行修订的比例为21.03%。
将传染病的报告及时性分解为4个过程进行分别评价,即发病到诊断所需时间、诊断到填报传染病卡所需时间、填卡到上网直报所需时间和直报到疾控机构审核所需时间。因为这些时间的数值分布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采用中位数(median,M)和第90百分位数(per-centile90,P 90 )来评价。
由表1可见,2004年4月份直报到审核的M与P 90 均为0,可见这一时期实际仍由疾控机构代录医疗单位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该数值可代表传统的疫情报告方式各报告程序所需时间。比较各列,发病到诊断的时间基本不受报告方式影响,平均约需7~8d。诊断到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的时间略有影响,平均值均为0d,P 90 由5d缩减到3~4d。从医生填卡到直报员上网直报的时间平均值由3.64d缩减到0.70d,缩减了80.77%。疾控机构对报告卡的审核及时性亦随直报管理的加强逐步提高,平均为0.05d。从医院发现传染病到疾控机构审核报告卡的时间不是各行数值的简单相加,对其及时性进行总体评价,平均时间由5.48d缩短至1.67d,P 90 由48.65d锐减至8.44d。表1 桂林市直报1年来各报告程序及时性分析(略)
2.2.3 报告卡完整性
由于系统已对卡片录入时的一些关键项目作“必填”处理,项目不全不予保存, 故一般不会出现缺、漏项。但年终统计时仍发现少数缺、漏项的报告卡,多数表现为无年龄值,可能因系统尚不稳定造成。
2.2.4 报告卡准确性
从直报系统中随机抽查50个记录,与医院留存的纸质原始报告卡核对,发现有7个记录在姓名、性别、病种或其他项目录入上不符,录入错误发生率为14%。
2.2.5 报告卡数量
网络直报1年来共报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卡27889张。200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339.06/10万,比上年度增加20.84%。而同期传染病爆发疫情次数和罹患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45.83%和62.76%,可认为网络直报提高了疫情的发现报告率。
2.3 直报配备调查
2.3.1 人员配备情况
202家省、市、县、乡四级网络直报单位,网络直报员男、女比例为1.15:1;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者76人,占37.62%;取得职称者136人,占67.32%,其中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比例分别为0.99%、21.78%和44.55%。一个单位配备2名网络直报员的机构12家,占总单位数的5.94%。 2.3.2 硬件配备情况 202家直报单位,79.21%(160/202)有专用电脑,69.80%网络接入方式为宽带(其中县级及以上直报单位为88.14%,乡镇级为62.24%)。
3 讨论
2003年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加快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是加强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部分。桂林市为下属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1台电脑,促使所有乡镇卫生院加快人员和网络设施配备,实行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本次调查显示,县辖区医疗卫生单位网络直报覆盖率达96.55%,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单位报告的传染病卡占总数的71.81%。而在市城区的一些职工医院由于观念陈旧,尚难接受网络直报,市城区医院网络直报覆盖率不足70%。桂林市网络直报覆盖率,尤其市区医院的覆盖率仍待提高。
网络直报充分应用快速共享的网络平台,改变了传统病疫情报告的流程和方式,使每次疫情报告都能清楚备案,极大提高了医疗单位和疾控机构疫情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染病从发现到报告的平均时间由5.48d缩短到1.67d,好于青岛市 [1] 和河北省 [2] 报告的水平,与四川省相近 [3] ,桂林市实行网络直报后,疫情报告及时性提高。
疫情网络平台的建立,使传染病报告卡易于追踪管理,21.03%的原始报告卡得到校正,提高了疫情报告的准确性。任勇等 [4] 认为网络直报的报告准确性为100%,邓祖昆等 [2] 以是否有填卡医生姓名一项来评价报告质量,但实际上应与原始报告卡核对,以评价其录入质量。调查发现,在报告卡的录入过程中错误发生率为14%,故网络直报单位和疾控机构均应加强疫情报告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制定的管理手段和配套的制度确保报告质量。
网络直报系统启用以来,广大疾控工作者积极探索网络直报效果和质量的评价方法。宋杨等 [3] 提出因报告时间为极偏态分布,应使用中位数描述,本文还增加用P 90 描述,而一些资料仍延用24h内报出的比例及时率 [4] ,原始信息显然得不到充分利用。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网络系统提供的大量信息,网络直报给疫情报告管理带来新的内容,直报单位覆盖率、直报卡报告单位构成、直报人员设施配置等均应纳入传染病疫情管理的指标。
【参考】
[1] 修翠珍,周锡科,姜法春,等.青岛市法定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质量分析[J]. 公共卫生管理 ,2005,21(1):73-74.
[2] 邓祖昆,董辉,马昱,等.河北省法定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质量分析[J]. 疾病监测 ,2005,20(3):143-145.
[3] 宋杨,吴先萍,张靖静,等.四川省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现状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5,21(1):57-59.
[4] 任勇,黄晓梅.不同传染病疫情报告方式报告质量分析及建议[J]. 中国公共卫生 ,2005,21(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