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HIV-1的主要流行状况
【摘要】 自1981 年美国报告首例艾滋病(AIDS) 以来,艾滋病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传播和扩散。的艾滋病也进入了快速传播期。本文章综述了中国,尤其是云南省和中部地区HIV-1的主要流行情况。
【关键词】 中国 HIV-1 流行状况
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是引起艾滋病的主要病原体,它属于单股正链核糖核酸(RNA)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 慢病毒亚科(Lentivirinae)[3]。该病毒在体内独特的复制方式(无校正功能)和基因重组使其基因组具有高度的多样性[4~5],并形成一定的地区性分布特点。到目前为止, HIV-1已有A~K 9种亚型和16种重组模式CRF1-16(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USA, http: / /www.hiv.lanl.gov)。
1 云南省HIV-1的流行情况
我国于1985年首次报道了HIV-1感染者[6]。云南省是中国HIV-1的第一个暴发流行区。1989年在云南省德宏地区瑞丽市发现了以IDUs(intravenous drug users,静脉吸毒人员)为主的中国第一个艾滋病流行区[7~9,10],约有146例IDUs感染,占全国总感染人数的70%。敲响了中国HIV/AIDS流行的警钟[8]。亚型分析结果表明,最初在云南省IDUs中发现的是B亚型(欧美B)和B’亚型(泰国B)[7,8,10,11]。后来B’亚型(泰国B)逐渐取代了B亚型(欧美B)占据主导地位,从1990年占所有亚型的20%增长到1996年的90%[8,10,11,12]。1992年,在云南的IDUs中又发现C亚型,是由印度的IDUs传播来的。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C亚型已通过毒品运输传播到中国的南部、中部甚至西北地区,引起了中国的广泛流行[8,12]。1994年末,在泰国从事商业性工作的返回云南的一名妇女体内发现CRF01-AE[12]。从这一年起,云南省HIV-1的感染人数开始呈指数增长,并且出现了基因型的多样性[10],BC重组和CRF01-AE重组出现。1995年,HIV-1开始在中国云南省之外的地方快速传播[12],到1998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报道发现HIV-1感染[10]。
云南省的HIV-1感染情况由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首次爆发到现在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感染亚型:1989年最初分离到的是B亚型,到现在B’亚型、CRF01-AE (A)重组和 CRF07-BC/CRF08-BC 重组多种亚型共同占主导地位。其中,CRF07-BC/CRF08-BC 重组是中国特有的亚型。第二,感染人群:由IDUs占主导地位,向其他高危人群和普通人员传播,包括农民(46.7%)、无职业者(29.6%)、自由职业者(6.9%)、工人(6.2%)、女性性工作者(1.9%)、服务人员(2.2%)、卡车司机(1.2%)、学生(0.9%)、移民人员(0.9%)、儿童(1.2%)、军人(0.6%)和未知人员(1.6%)[8],其中性工作者、孕妇和同性恋人员的感染率开始上升。第三,传播途径:20世纪80年代末,吸食毒品和共用注射器是主要的传播途径,逐渐地,异性性传播和其他传播途径的比率开始增加。通过性传播而感染HIV-1的人数比例由1996年的低于5% 上升到2006年的20%左右。性病患者和女性性工作者是主要的原因。第四,感染民族:从少数民族(如:傣族和景颇族)向汉族转移。傣族和景颇族的感染率由1989年的80%下降到1994年的50%,到2006年,HIV-1在其他的10个少数民族中也发现,但汉族成为主要的感染人群,占总感染人数的80%。第五,大量感染的农民开始取代无职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到城市的移民工、工厂的工人已占总感染人数的50%。这个变化和HIV-1沿着毒品运输路线从农村向城市传播是一致的[12]。最后,HIV-1在孕妇中感染率由1995年的少于0.2%上升到2006年的0.38%。所有这些变化都加速了HIV-1在非静脉吸毒人员中的传播。
2 中部地区HIV-1的流行情况
中国中部的河南省及其邻近省的有偿献血人员感染是中国HIV-1的第二个流行区,主要是B’亚型感染[10],这个地区HIV-1的爆发流行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极大关注。这些地区的非法有偿献血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1992~1996年达到高峰,主要指采集献血者的血液,体外分离血浆,再把血细胞等有形成分输回到献血者体内。由于器械没有消毒或消毒不严格,污染越来越重,以及反复使用针头和注射器,造成了HIV-1在当地人群中广泛的传播[10,13,14]。HIV-1在河南省的几个乡村的感染率达17%~60%。除了河南省,其周围的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湖北也是通过这种途径感染HIV-1。到2003~2004年,官方报道的有偿献血人员占总感染人数的9.7%,这个数值估计已超过50万[10]。
3 中国HIV-1流行的主要亚型
目前,中国主要的流行株有HIV-1的B’亚型,BC重组型和CRF01-AE重组型[15]。除了B’亚型,三个CRFs对中国HIV-1的流行也起了重要的作用。CRF01-AE重组最初在泰国发现,后来遍及东南亚[11,16],主要通过异性恋传播[12,17,18]。中国的CRF01-AE由在泰国工作过的商业性工作者传来的[10,12],主要在西南边境和东南沿海地区流行[5]。两个相似的CRFs,CRF07-BC 和CRF08-BC,1997年首次在中国的IDUs中发现。CRF07-BC是在西北地区新疆的IDUs中发现,CRF08-BC是在东南地区广西的IDUs中广泛流传。它们是不同的B亚型片段插入到C亚型的骨架上,和不同的毒品贸易陆路路线相关:从共同的起源地-云南省出发,CRF07-BC是向西北方向的新疆传播,而CRF08-BC向东传到了广西[11], 据专家推测CRF07-BC在国内的流行时间早于CRF08-BC[19]。
2001~2003年我国进行了第2次全国HI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共发现A、B’、B、C、CRF-BC(CRF07-BC、CRF08-BC)、CRF01-AE和CRF02-AG8种类型的HIV-1亚型。在这8种HIV-1毒株中,CRF-BC亚型占50.20%;B’亚型占29.11%;CRF01-AE亚型占15.54%;B 亚型占2.55%;A亚型占1.47%;C亚型占1.03%;CRF02-AG亚型占0.10%[17]。本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HIV的亚型主要以CRF-BC、B’和CRF01-AE为主(占所有亚型的94.85%),与1996~1998年全国HI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B’亚型占47.5%、CRF-BC亚型占30.39%和CRF01-AE亚型占9.6%)相比,B’亚型已由原来的第1位降至第2位, 而CRF-BC亚型则上升为第1位,同时CRF01-AE亚型所占比例也有所增加。这说明重组毒株具有更强的传播优势。HIV-1在不同人群中的传播特点是:在吸毒人群中以CRF-BC亚型为主;献血人员中仍主要以B’亚型为主;性乱人群则以CRF-BC、CRF01-AE和B’亚型为主[17]。
4 结语
在的东南部和缅甸的北部,新的重组亚型似乎不断地出现。现在的研究证明HIV-1不同亚型的混合高度地暴露于中国东南部的人群和社会中,很可能在第一代重组亚型之间产生第二代重组亚型[20]。这种新重组毒株的产生预示艾滋病的流行态势将更加复杂,控制难度也将增大,使HIV-1疫苗的研发更复杂。
【】
1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1.Kaposi s sarcoma and pneumocystis pneumonia among homosexual men-New York City and California.MMWR,1981,30:305-308.
2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1.Pneumocystis pneumonia-Los Angeles.MMWR,1981,30:250-252.
3 张喜红,袁均林,詹发先,等.HIV-1 基因分型及其研究意义.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1.
4 邢辉,梁浩,万卓越,等.中国CRF01-AE亚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38:300-304.
5 黄海龙,郑健,颜苹苹,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AE重组亚型毒株全长gp120基因序列分析.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104-3108.
6 Zeng Y, Fan J , Zhang O , et al. Detection of antibody to LAV/HTLV-Ⅲ in sera from hemophiliacs in China.AIDS Res, 1986, 2 ( Suppl 1) :S147-S1491.
7 马瑛.首次在我国吸毒人群中发现艾滋病毒感染者.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0,11:184- 185.
8 Yong Zhang, Lin Lu, Lei Ba,et al. Dominance of HIV-1 Subtype CRF01-AE in Sexually Acquired Cases Leads to a New Epidemic in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PLOS Medicine, 2006,3:2065-2076.
9 Ling Su, Marcus Graf, Yuanzhi Zhang,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Virtually Full-Leng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Genome of a Prevalent Intersubtype (C/B9) Recombinant Strain in China. JOURNAL OF VIROLOGY,2000, 74:11367-11376.
10 Linqi Zhang, Zhiwei Chen, Yunzhen Cao,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and Hepatitis C Virus in Paid Blood Donors and Injection Drug Users in China. JOURNAL OF VIROLOGY, 2004, 78:13591-13599.
11 Rongge Yang,Shigeru Kusagawa, Chiyu Zhang,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Class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Recombinants Comprised of Two 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s, CRF07-BC and CRF08-BC, in China. JOURNAL OF VIROLOGY, 2003, 77:685-695.
12 SUCHEEP PIYASIRISILP,FRANCINE E. MCCUTCHAN,JEAN K. CARR, et al. A Recent Outbreak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Infection in Southern China Was Initiated by Two Highly Homogeneous, Geographically Separated Strains, 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 AE and a Novel BC Recombinant. JOURNAL OF VIROLOGY, 2000, 74:11286-11295.
13 冯福民,李敬云,鲍作义,等.我国中部HIV-1 B’亚型分离株基因组结构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中国病毒学,2004,19:444-448.
14 ZUNYOU WU, KEMING ROU,ROGER DETELS, et al.Prevalence of HIV infection among former commercial plasma donors in rural eastern China.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16: 41-46.
15 邢辉,梁浩,洪坤学,等.我国H IV-1主要流行株外膜蛋白(env)基因V32V4区变异及其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5,25:185-189.
16 罗皓,梁浩,邵一鸣,等.广西HIV-1 CRF01-AE重组毒株env基因V3环序列变异及其与生物表型的关系.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6,26:1092-1095.
17 刘翌.艾滋病病毒分子亚型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6,29:146-150.
18 Mao-Yuan Chen, Wei-Kung Wang,Ming-Cheng Lee, et al.Rapid Detect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Subtype E Infection by PCR.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2, 40: 3805-3809.
19 黄海龙,刑辉,马鹏飞,等.中国HIV-1主要流行重组株B/C Tat基因第一外显子序列特征分析.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6,20:390-392.
20 Rongge Yang,Shigeru Kusagawa,Chiyu Zhang,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Class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Recombinants Comprised of Two 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s, CRF07-BC and CRF08-BC, in China. JOURNAL OF VIROLOGY, 2003, 77:685-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