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习护生对洗手的认知和行为调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杏芳 张玉 陶艳 时间:2010-07-13
 摘 要目的:调查临床实习护生对洗手的认知和行为。方法:对186名临床实习护生采用自行设计的洗手知识和行为问卷和观察表进行评估。 结果:临床实习护生洗手知识缺乏,洗手意识淡薄,洗手规范性和依从性低。结论:对临床实习护生加强感染知识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重视手清洁和消毒的培训,加大执行手卫生的检查和督导。
  关键词洗手;实习护生;认知;行为
  
  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很多,从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医院感染通常直接或间接通过手传播[1]。有研究表明,经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发生医院感染约占30%[2]。因此,医务人员手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据有关调查显示:医护人员手污染率很高,可高达50%[3]。通过加强手卫生可以使医院感染发生率下降50%[4],可见院内洗手已经成为降低医院感染最可行最重要的措施[5]。实习护生作为临床护理实践工作中的特殊群体,洗手执行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医院护理质量。本调查旨在了解实习护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洗手的认知和行为状况,为实习护生临床带教管理提供依据,更好地履行护士促进和维护健康的职责。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调查了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急诊科实习的护生186名。
  1.2研究方法
  1.2.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中的洗手要求和指征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和观察表,包括3个部分:①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学历、实习时限。②实习护生对洗手的认知:洗手指征、洗手设施、洗手方法、手消毒指征、手消毒方法。③实习护生对洗手的行为:开始操作前、完成操作后、脱手套后、接触不同患儿前后、从污染区到清洁区、接触患儿身体或组织后、护士自身接触、其他需要洗手的情况。
  1.2.2采用问卷调查法。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的原则。问卷由经过培训的专人负责发放,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86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100%。根据实习护生对洗手的行为观察表,对每位护生连续或间断观察2h。
  1.3资料的统计和分析
  收集的所有资料全部输入机,以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
  被调查的实习护生女性182名(97.8%);男性4名(2.2%)。中专学历22名(11.8%),大专学历164名(88.2%)。实习时限小于3月者43名(23.1%),3~6月者64名(34.4%),大于6月者79名(42.5%)。
  2.2 临床实习护生对洗手的认知(表1)
     表1显示:实习护生对洗手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其中洗手方法回答正确率最高,为35.5%,手消毒方法回答正确率最低,为8.6%
  2.3 临床实习护生洗手执行情况(表2)
        
  从各项洗手百分率的情况分析,临床实习护生对于洗手是一种预防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的认识相当薄弱。
  2.4 不同实习时限的护生对洗手的认知和行为不一,调查结果显示:实习时限与临床实习护生对洗手的认知和行为呈正相关。
  
  3讨论
  
  3.1洗手是感染控制相当重要的一项预防和控制致病菌传播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手在临床工作中的带菌情况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证明,尽管卫生部对医院工作中洗手的指征做了明确的规定,但实际工作中的洗手情况却不尽人意。特别是临床实习护生这一特殊群体,对于洗手的认知和行为更令人担忧。从表1可以看出,临床实习护生对正确的洗手知识极其匮乏,洗手的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除洗手方法为35.5%外,洗手指征、洗手设施、手消毒指征和手消毒方法回答正确率均在24%以下,其中手消毒方法回答正确率仅为8.6%。洗手常常重视操作后洗手而不重视操作前洗手,常忽略了拇指、鱼际肌、指尖和手腕的清洗;洗手指征主要忽略了护士自身接触、开始操作前、脱手套后、从污染区到清洁区;洗手设施不了解;手消毒指征和手消毒方法概念不清等。洗手方法回答正确率稍高与临床实际工作中“洗手行为”警示有关。科室将图文并茂的“七步洗手法”示意图张贴于每个洗手池旁,既便于学习又起到提醒的作用。
  3.2临床实习护生自我保护意识略高于控制交叉感染意识。下班前、喝水和就餐前、去厕所前后的洗手率稍高,表明实习护生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行为,而其他各项明显较低,表明实习护生洗手意识非常淡薄。最低的为脱手套后洗手,仅为8.6%。原因是缺乏真正的认识,认为戴了手套就对手有相当安全的保护作用。在调查中发现有的护生做晨晚间护理时从头至尾不更换手套,不知道一次性手套具有一定的通透性。其次为护生自身接触后洗手,其主要原因为护生没有意识到自身接触也是一种污染,因而忽略洗手这一环节。
  3.3医务人员每日的洗手频度应保持在医生>30次,护士>35次[6]。但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洗手依从性却不容乐观,有资料显示,平均医务人员的洗手执行率小于40%[7]。从表2可以看出,实习护生每次能按《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中的要求正确洗手的比例普遍较低,以脱手套后、护生自身接触、接触不同患儿前后、操作前的洗手这四个环节尤为突出。绝大部分护生缺乏无菌观念,洗手后不烘干或在工作衣上擦干后再执行无菌操作。在进行同类操作时,如吸痰,护生往往忽略两个患者之间洗手这一环节,常常在完成整个病区护理操作后才洗手。可能与患儿多、工作太忙而忽略洗手、护生医院感染意识淡薄,对不同患儿间的洗手认识不足、缺乏手卫生的风险意识,认为洗手麻烦又损伤皮肤,只有在自己需要时才洗手,而未考虑病人的安全,或错误认为医院感染主要是物品器械消毒不严所致,与手卫生关联不大而不重视洗手及洗手设备的不完善、不方便等有关。应加强实习护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慎独精神,强化风险意识。同时不断改善手卫生设施,采用感应式、脚踏式或肘动式等非手触式水龙头,配备洗手液、干手机或一次性擦手纸巾,推广使用高效速干护手消毒剂,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实习护生对手卫生的依从性。
  3.4实习护生作为医院护理工作中的特殊群体,在数量上呈逐年增长趋势。其洗手执行力对医院感染有很大的影响,既要保护自身,防止职业损伤,降低感染率,又要减少由自身造成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毛秀英和金得燕等[8]2001年对432名新毕业护士问卷调查显示:26所护校/学院均没开设职业防护教育的课程,也无相应教材。因此加强实习护生手卫生的专项培训刻不容缓。本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实习时限的护生对洗手的认知和行为不一,实习时限与临床实习护生对洗手的认知和行为呈正相关。这与医院和各科室对实习护生进行常规的有关洗手知识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有关,具体内容包括手卫生习惯对医院感染的影响、洗手指征、七步洗手法、手卫生用品正确使用方法及护手措施等,将培训点作为护生出科必考内容之一。加强对实习护生的执行手卫生制度的检查、监督与指导,不定期对实习护生的手进行抽样监测。使实习护生逐步提高并不断强化洗手意识,充分认识洗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对洗手和手部消毒的依从性,使手卫生制度变为自觉行为。
  总上所述,只有对临床实习护生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重视手清洁和消毒的培训教育,提供有关自身防护知识及洗手技术的指导,加大执行手卫生的检查、督导和监测,才能切断医院感染的传播链,最大限度避免经手传播的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1] 邢红霞、张红英、武建英 等.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39-640.
  [2] 牛秀成、张素德、周素琴 等.医务人员洗手技术与手再污染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2):88.
  [3] 王书会、吴守彩.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 2006, 10(22): 55.
  [4] 耿莉华.医院感染实用手册.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17-123
  [5] Janet R,Rcfik S,Kurt W,et al.Patterns of handwashing behavior and visits to patients on a general medical ward of healthcare workers[J].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2004,25:198.
  [6] 沈伟.洗手消毒的概念与方法选择[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8,10(8):342.
  [7] 李亚洁、谭琳玲、孙树梅 等.临床医务人员手部卫生状况调查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7A):1734-1736.
  [8]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 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